梁繼志
書信架通情感的橋
梁繼志
多年離鄉(xiāng)別親的異地生活,靠著一封封家信度過孤獨寂寞的歲月。那些刮風下雨的日子是父親的千里書信溫暖著懷念的心靈,洗滌著遠望的眼睛。
那一封封如土地般質(zhì)樸的書信,在我盼望的心中就是一道道雨后的彩虹橋。借助這情感的彩虹橋,父子可短暫見面深刻交流,慰藉了心靈驅(qū)逐了孤獨。父親的書信開頭“吾兒見字如面”幾個普通的字,讀著忍著最后還是淚濕書信。一封書信如同父親的一次親臨,仿佛從夢境來到現(xiàn)實。讀著父親熟悉的字跡,如同看到父親慈祥的面容。一封書信就是父親的一個身影,讀罷存放如同目送父親遠去的背影。一次次開啟書信,一次次封存書信的過程,猶如一次次相見一次次道別的場景。
異地讀書工作生活的8年時間,就是在開啟封存書信情感的煎熬和溫暖中迎送春夏秋冬,相伴日月星辰?;氐礁赣H身邊常常翻讀昔日書信,一種幸福溫馨便會沖撞心海波紋蕩漾。
信息社會,電話、手機、視頻為人們交往節(jié)省了時間,方便了溝通縮短了距離,但是耐人回味咀嚼常留的情感,唯有書信最能體現(xiàn)特殊的人文情感價值。還有短信,這畢竟不是書信,盡管一字之差,卻有不同的內(nèi)涵。書信的字斟句酌就是情感的反復打磨,推敲后的一行行句子,像一條條小溪從心河潺潺外流。
在我的心中更多的時候,我以為一封書信其實就是一瓶白酒。撕開信封就是打開酒瓶,慢讀即是慢飲。當前,在書信已遠離視線的現(xiàn)實生活里,令人欣慰的是,我所工作的單位城區(qū)關工委自2015年倡議的為父母寫一封書信,傳承一種孝文化的活動,在城區(qū)鄉(xiāng)鎮(zhèn)部分中小學開展起來,并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這不僅是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了寫作興趣,更重要的是,把民族書信文化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重新做了詮釋和推廣。實行這一措施完全是針對當前廣大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而采取的一項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這既緩解了學生的思親之情,又促進了語文教學,這遠比給父母洗一次腳的活動更具有現(xiàn)實性和啟迪性。
給親人寫一封信的正能量活動,是對孝情文化的重新推崇,更是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