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一說起譚延闿,人們會想到翰林將軍、民國書法四大家,其實,譚延閨的孝名在民國年間也是廣為流傳的。
辛亥革命時期,長沙發(fā)生政變之后,一群士兵忽然擁入譚家,進門就大喊:“譚延闿,出來!”譚延閏沒見過這種陣勢,嚇得面如土色。來人不容分說,就把他架入轎中抬走了。長沙稅務(wù)司的外國官員在寫給上司的報告中說:譚延闿在去都督府的路上一路啼哭。到都督府之后,他才知道是請他來做都督。他沒有拒絕,卻提了幾個條件,其中重要的一條,是需要回家請示母親。
一個名流,一個大人物,做都督這樣的事還需要母親批準(zhǔn),這看上去有點不可信,所以,一些人說譚氏是在做樣子。其實,如果真正了解譚延闿,就應(yīng)該知道,譚延闿的做法實屬正常,他是有名的孝子。
譚延闿之所以特別孝敬母親,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因為他是庶出,母親在家中的地位給他心頭留下了無法撫平的傷痛。父親譚鐘麟除原配之外,還有四位側(cè)室。譚延闿的母親李夫人雖生有三個兒子,但她是丫環(huán)收房為妾,按照規(guī)矩,不能與正房夫人平起平坐。家人吃飯時,她侍立桌旁,為全家人盛菜添飯,卻沒資格同桌進餐。母親的委屈使譚延闿對母親特別關(guān)心,晨昏定省,十分孝敬:別人不尊重自己的母親,自己偏偏要特別尊重。譚延閻很小就懂得母以子貴,要讓母親真正翻身,需要自己爭氣。所以,他從小就刻苦讀書,以博得功名。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當(dāng)他高中會元的喜報送到家中時,父親譚鐘麟就向家人鄭重宣布:李氏夫人從此可以入正廳就座用膳。
譚延闿做事歷來按照老子五千言中的教誨:不爭。但只要涉及母親的身份和地位,他卻一定要爭。
1916年,譚延闿的母親在上海病故,譚延闿扶靈回長沙為母親舉行葬禮。譚宅位于宗祠的后進,靈柩出殯要經(jīng)過宗祠。按照族規(guī),小妾的棺材沒有資格從大門抬出。族人勸譚延闿從側(cè)門出殯,而且有人攔住了大門。一氣之下,譚延閩躺在了母親的棺蓋上,然后大聲喝道:“我譚延闿已死,抬我出殯!”族人見狀面面相覷,只好讓路,讓這個小妾的棺材從宗祠大門抬了出去。
(秦湖摘自《今晚報》201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