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下,南下,今安在

      2016-05-03 11:25邢立山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支隊福建干部

      邢立山

      丙申早春。

      福州市高蓋山森林公園。一塢桃林花開正濃。半山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紀念園,肅穆,寧靜。

      “清正廉潔、勤政為民”。春暉中,習近平總書記題寫的八個金黃色大字,熠熠生輝。

      佇立在這面近四十米長略顯斑落的紀念墻旁,在這紅底黃字四千多個名字中,我在仔細地搜尋著四大隊五中隊的六十多個人名。字很工整,人名后盡管沒有籍貫,但早已熟爛于心的霍州籍南下的近六十多人,還是逐一找了出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一個僅存在了八個月的軍旅番號,六十名霍州籍南下干部,把一段血與火的歷史,一腔正義與奉獻的情懷,牢牢地嵌在這大山之中。

      一、段英力:他親手制作了第一塊中共霍縣縣委會的牌子。星夜策馬南下,一別故土六十年。

      “沒有選擇,完全是一種自覺”。六十七年后,家住泉州市泉秀街陽光巴黎小區(qū)的段英力老人,這樣描述南下啟程時的感覺。

      這位渾身長滿革命故事,身體狀況極佳的87歲的老革命,言談舉止,令人仰之彌高。他一九四四年入伍,在太岳區(qū)岳北地委學習,四五年入黨,曾任霍縣抗日政府科員,區(qū)助理員,縣委干事。四八年底,他隨一直在鄉(xiāng)下堅持工作的縣政府機關,正式搬進縣城。

      中國共產(chǎn)黨霍縣委員會的黃色牌子,是段英力找木匠制作并漆成的,字是縣委書記關子平親自手書的。

      霍縣縣委的第一塊牌子,由他親手公開掛在觀坡街教堂后院大門口。

      安靜了半年的城市機關生活,被隨之而來的南下攪起了波浪。

      “是四九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五”。老人清楚記得這個日子。年味還在,縣委召開了干部擴大會議,關子平書記做了動員報告:人民解放軍取得三大戰(zhàn)役勝利,國民黨節(jié)節(jié)敗退,毛主席指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中央決定從解放區(qū)抽調(diào)三萬五千名干部隨軍南下,接管新解放區(qū),建立人民政權。任務光榮而偉大,縣委動員大家報名參加。

      關子平書記第一個帶頭報名。一時間,廣大干部情緒高漲,踴躍報名。經(jīng)縣委確認研究,從報名者中挑選了120人,名單確認后,召開了歡送會,合影留念??h委還邀請臨汾蒲劇團來霍演出三天,以壯行色。之后全體放假回家準備,等待出發(fā)。

      “其實,這120人中并沒有我”,老人說道,因為他是知識分子,有文化,會寫材料,當時正在四區(qū)參加土改工作,說到底,縣委不舍放他這位筆桿子。

      很快,南下干部開始集中,從放假到集中,中間也就十多天時間。

      然而,問題就在這假期中出現(xiàn)了。

      這120個人,大多是農(nóng)民干部,假期中,相互打聽詢問,不少人認為南方還在打游擊,環(huán)境惡劣,生活艱苦,更兼舍不下“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的小家庭,集中時,竟有近60人沒有前來報到。

      縣長鄭得山只得又帶十余人到太岳地委報到。

      據(jù)長江支隊研究會的相關資料,霍州干部長治報到點名時是50人,其中,霍州籍12人,外地籍在霍工作的38人。他們是:

      關子平 董宏錦 候林舟 岱月娥 周越甫 魏俊義 李榮華

      武殿魁 張顯仁 段 政 趙存旺 鄭得山 周子亮 李承旭

      王銀仙 王洪志 白懷成 韓慶余 武占元 康安福 王安邦

      王作凱 衛(wèi)星明 羅振鐸 陳福龍 段俊升 孫世蘭 董興田

      郝有明 郭子龍 牛占先 賈吉慶 韓 明 王應昌 梁建華

      李丁卯 張相國 董時中 宋 慶 任 鋒 姜正平 段英力

      成波平 武向英 韓訓敬 朱 華 高榮貴 王保蘭 王 新 李銀喜

      霍州干部在外地工作南下福建的還有:

      陳昌 戈銳 牛力達 朱壯英 張文良 薛計珍 武國喜 郭紀生

      第二批南下福建的女同志有:

      劉明鳳 楊清蓮 劉彩珍 薛麥汝 李芝貞 梁三蘭 徐石英

      臨陣出缺,的確是一種“逃兵”行為。然而,時過境遷,現(xiàn)在人們畢竟不能感受到當時那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以及特殊背景中人們所產(chǎn)生的特殊情感。1949年3月10日,太行、太岳兩區(qū)黨委分別給華北局呈送了南下干部的主題報告,分別陳述了南下干部所面臨的具體困難:家中缺乏勞動力、父母年紀大、女人小孩無人照看。約三分之一家庭缺少糧食,生活困難。

      從兩份報告中不難讀到,各縣確普遍存在缺額現(xiàn)象。當?shù)亟M織亦為此做了不少工作。

      時至今日,人們再不需對他們做任何指責與評判了。

      時間轉(zhuǎn)回到1949年3月,首批南下干部出發(fā)長治報到后,當日晚上,在縣委值班的段英力,目睹了新接任縣委書記的李志堅接聽地委劉開基書記的電話情景。“能聽得出來,地委劉書記大發(fā)雷霆,指責霍州報到人數(shù)太少。電話里罵了李志堅,李志堅書記一邊擦汗一邊回答話”老人清楚的回憶道。

      連夜,縣委擬定出12人,并決定由段英力帶隊,次日到長治報到。

      隨之,組織部長房立明與他談話。李志堅書記、房立明部長、秦晏平縣長三個人與段照了個相,作為留念,并在機關灶招待一頓飯為他送行。

      馬蹄踩踏著縣城石板鋪成的街道,聲響清冷冰涼。20歲的年輕人段力英騎馬穿街,昂然出城,自豪?欣然?惋別?都是,都不是,抑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只是忙亂中,過下樂坪村時,下馬回家和家人作匆匆別之,策馬東去。

      趕至霍山黃粱劉家莊,天色已晚,這是霍州最后一個村子,至此出界便是沁源地界。夜宿村民家中,晚餐最后吃了一頓家鄉(xiāng)的拌湯、燒餅。夜色中站在這霍山之巔,回首望去,漫漫夜空沒有星光,縣城方向一片漆黑,故鄉(xiāng)已無任何蹤影,一絲別離故土的惆悵油然而生,夜幕中的段英力不由得哼出絕句兩首:

      東風送暖百花香,

      勝利歌聲響四方,

      南下隨軍征敵寇,

      江山萬里錦旗揚。

      轉(zhuǎn)辭親友別家鄉(xiāng),

      戴月披星過黃粱,

      回首州城望不見,

      兼程漏夜馬蹄忙。

      一位滿腔熱血的青年,匆忙間別妻離舍,毅然決然地策馬南去,更沒有想到料到,一別故土,竟是一個人一生的全部時間。當談及南下出征的感受,老人感慨道,“何難之有,何惜之有”。正如原太行區(qū)黨委書記陶魯笳的評價:“風華正茂出兩山,一生輝煌留八閩”。

      二、一張發(fā)黃的舊照片,一枚印章,解開了一段塵封了63年的悲壯往事。

      朱華,一位年僅33歲的區(qū)委書記,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地獻給了八閩大地。這位犧牲于連江縣的烈士,并被當?shù)厝嗽伳盍藥资辍?/p>

      在霍州,其實大多數(shù)人并不熟悉他。

      1949年南下時,馮村溝西的朱華主動報名南下,他時任縣政府財糧股長,已娶妻生子。女兒芳桂7歲,兒子朱志杰2歲。

      翌年,生活在溝西村的孤兒寡母,家里的東西被人偷走許多,沒了收成,只得給遠在福建的朱華寫信哭訴,回信讓母子母女三人賣掉家產(chǎn),舉家南下福建。

      作為接管連江縣的干部,朱華即任二區(qū)區(qū)長,彼時連江縣土匪猖獗,搶劫財物,并不時襲擊區(qū)公所,二區(qū)位于沿海突出部,距敵占的列島最近處僅有三千米,海匪時有騷擾。他曾指揮了松塢、山坑一帶的剿匪戰(zhàn)斗,俘敵十多人,帶領民兵和區(qū)中隊,消滅了企圖南下的“反黨救國軍”第十三支隊,俘支隊長及匪十多人。

      1953年的福建,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天旱,一百多天沒有下雨。田地龜裂,禾苗枯死。作為區(qū)委書記,他在官坂地區(qū)帶領群眾挖塘找水,在30攝氏度的酷熱天氣下,由于晝夜勞作,他患腦膜炎昏迷在抗旱第一線,送醫(yī)院搶救蘇醒過來,他的第一句話是“塘邊溪的水有無流下來”,令人感動。七天后,在醫(yī)院救治無效而亡。

      連江人民為他舉行了最隆重的追悼會,近千人含著淚,為英雄送別,作為同鄉(xiāng)的南下戰(zhàn)友段英力、成波平兩人送上一副挽聯(lián)“千辛萬苦忠于黨,風餐露宿為人民”。

      追悼會后,段英力護送朱華愛人,11歲的女兒,7歲的兒子從官坂翻山至連江縣城,乘船從福建返晉。

      回憶這苦風淚雨,悲傷無限的場景,如今,已屆古稀的朱志杰泣聲放悲。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又于斯工作近40年的本土干部,筆者一直在新聞崗位工作,在閩采訪的日子里,烈士朱華的名字時常令我震撼,我甚至為自己作為新聞工作者卻鮮知這個人、這件事感到羞愧。

      回霍后第二天,在市檔案局的李局長辦公室,我們約談了朱志杰。

      應當說,霍州地不大,人不多,和朱志杰亦是很熟識的,而這次見面,徒增了一份敬重。

      采訪是在沉悶的氣氛中進行的。朱華犧牲后,返回霍州的母子三人相依為命,母親由于巨大打擊,精神恍惚,近乎崩潰。

      62年,遠在福建的成波平、段英力給他母子寫信。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在沿海掀起波浪,建議他們遷回朱華的遺骨。

      這年,朱志杰16歲,要去福建,連車費都沒有,聽人說民政局管這個事,他找到民政局,想要錢去福州,民政局一位姓郝的干部讓他去車站問車費多少錢,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37.6元,對方給了他80元。

      在福州,他與同行的舅舅受到了極為熱情的招待。連江縣書記、縣長及南下霍州籍干部輪流接待,連江縣政府以路費、撫恤費名義發(fā)給他們800塊錢。他們又去朱華戰(zhàn)斗犧牲的官坂尋訪,當?shù)厝税阎烊A帶領群眾打出的井圍起來,用于紀念。人們見到他都紛紛訴說著對朱華的懷念之情。

      一個月后,他們迎回了朱華的遺骨。

      我問朱志杰,幾十年來,作為烈士后代,家庭享受過什么照顧優(yōu)待?面對提問,他不知如何作答。稍后,他講述了一件事,1973年,他已是縣委機關通訊員,因為沒工分,村里停止了他家的口糧,他找到了時任縣委書記,第一次講了他父親的故事,書記頗為同情,建議他找民政局,民政局問他,有無證明烈士的材料,他只得返回村里,和母親在箱底找出“革命烈士證明書”。

      民政局領導也頗為震驚,不解他們?yōu)楹味嗄陱奈刺峤淮俗C明,隨即電話告鄉(xiāng)政府,在救濟款下?lián)苤?,讓村里繼續(xù)分給他們口糧。

      一張泛黃的烈士證明,終未使他母子受斷糧之苦。

      這張令全家人滿腔悲懷的烈士證,就這樣在箱底躺了60多年,之后他們兄妹相繼成家、工作,從未向組織提起“烈士”一事。

      2015年,福建長江支隊研究會決定編撰烈士傳,朱志杰姐弟應邀再次返閩。當年同朱華在七區(qū)一起工作任秘書的劉世勛老人,聽說他們到閩,特邀他們來到家里,這位從福建民政廳退休的老人,在福州鼓東路鼓東小區(qū)一座破舊的樓房內(nèi)接待了姐弟倆。見面后,三人相擁而泣。老人不斷地說道,你們怎么才來呀,南下干部在位時都是領導,幾十年你們也沒來找過,隨后,老人輕輕地從書柜中找出一個文件袋,取出一張朱華在官坂的工作照,一枚朱華印章。

      60年的歲月剝落浸濕,相片早已泛黃,但印章上朱華二字卻依舊清晰可見。

      這場景感動了隨行的《福建晚報》的記者,次日一篇名為《遲到60年的懷念》的報道見諸報端。

      三、肖文玉:一個地委書記的悲慘結(jié)局。

      霍州,為南下貢獻了一批優(yōu)秀干部。

      這批干部大致為三個部分:霍州出發(fā)的50人;在外地工作南下的8人;51年第二批南下的女干部家屬7人,還有在霍工作過的南下者。

      除時任縣委書記關子平、縣長鄭得山外,南下與霍州有關的干部中,縣團以上的干部有從太岳地委出發(fā),曾任霍縣縣委書記的肖文玉,曾任霍縣縣委書記的郝可銘,曾任霍縣縣長趙源,曾任霍縣武委會主任侯林舟。

      與所有老干部相同,他們大都經(jīng)歷了血與火、刀與槍的考驗,經(jīng)歷了新中國解放,社會主義建設及文化大革命等時期。

      然而幸福的經(jīng)歷大致相似,不幸與痛苦又各不相同。

      在福建,南下入閩的干部中,肖文玉是人們較為關注的一個人。

      這位1917年生于山西沁縣楊安村貧苦農(nóng)家的老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0年至1948年先后在霍州擔任過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縣委書記。1949年,他從太岳地委隨軍南下,從長治出發(fā)到河北武安整訓、姑蘇待命、進軍福建及建甌會師。這近半年的南下征程中,他作為二大隊組織部長帶隊一路高歌南行。入閩后即任建甌地委組織部長,1952年任福安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翌年任福安地委書記,1955年底,調(diào)省委農(nóng)村工作部第一副部長,1957年支援三門峽水庫建設,任工程局黨委副書記。1961年調(diào)福建農(nóng)業(yè)廳長,期間工作頻繁調(diào)動,但他干一行,愛一行,忠于職守。

      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9年下放到邵武沿山公社,1975年2月調(diào)任中共莆田地委書記兼革委主任。

      文革期間,福建莆田是一個在全國響當當?shù)牡胤健?/p>

      因為莆田出了個李慶霖,而肖文玉的命運和李慶霖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對于李慶霖這個名字。文革期間過來的人大都是如雷貫耳。這位莆田縣城郊公社下林村的小學教員,1972年給毛主席寫信“告御狀”,反映兒子李良模當知青口糧不夠吃、生活需用、購物看病沒錢支付,受到毛主席重視并親自回信:“李慶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tǒng)籌解決?!?/p>

      之后,他便成為紅極一時的反潮流英雄。并一步升天任莆田縣革委會教育組副組長,莆田知青辦主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成員。

      瘋狂的時代,必然把瘋狂的人物推上瘋狂的政治頂峰。一個紅極一時的反潮流英雄終將和一個地委書記的命運發(fā)生了交集。

      曾有人目睹了這一幕:1976年春的一天,地區(qū)召開全體干部會議,由書記肖文玉主持,并作春耕生產(chǎn)報告,會剛一開始,李慶霖在一眾人馬簇擁下走進全場,跳上主席臺,搶過話筒把肖文玉擠到主席臺一旁站著,李慶霖得意洋洋不可一世地坐在主席臺中間,公開發(fā)表歪論,說地委書記執(zhí)行右傾翻案路線,借抓生產(chǎn)鎮(zhèn)壓革命。

      二十余年后,李慶霖自述“那段時間,我忘乎所以”。

      各種各樣摧殘折磨身心的批斗,接連不斷,終于擊垮了這位老革命那顆原本很堅強的心。6月的一天,身心疲憊到極點,近乎絕望的地委書記肖文玉在召開地委常委會時,推窗從二樓躍了下去。

      一位從戰(zhàn)爭艱苦年代走過來,愈行愈堅的老資格干部,就這樣在那個特殊年代,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死亡,對本人來說,是一種解脫,而留給人們的則是無端的思念與悲痛。

      四、牛力達:著作等身的耄耋老人。寅耕齋躬耕不息期頤百歲。

      90歲的牛力達,完全是一副學者的范兒。

      南國的春季天氣多變,清晨起來,氣溫驟降10度,天氣由暖轉(zhuǎn)寒,不覺間又是傾盆大雨。3月12日下午,冒著雨,我們在廈門市思明南路老干離休所的一間房內(nèi),拜見了牛老。

      他剛剛過完90歲的生日,除耳聾外,身體康健。自然是一番老鄉(xiāng)相見的歡喜,稍傾,領我們參觀了他的書房。

      150平方米的房內(nèi),書房有兩間,書柜內(nèi)擺滿了密密麻麻的各類書籍,書臺上早已擺好了三大堆書本“我寫的,是要隨后寄給你們的”。

      細數(shù),每摞有近20本,都是牛老的作品,耕耘寫作,牛老可謂著作等身。

      和牛老聊的更多的是他的寫作。

      入閩后,他在省委農(nóng)工部長期從事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工作,1959年反右傾,因主張生產(chǎn)到戶而被批判下放鍛煉兩年,文革開始又因撰寫雜文批姚文元“海瑞罷官”遭批靠邊長達9年之久,四人幫倒臺后,揭批查中因講過一些話被隔離審查兩年,平反后在廈門大人工作,廳級退休。

      尤其是隔離兩年期間,因禍得福,老人講道,期間,潛心讀書,研究通讀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著作和《資治通鑒》,《明史》等書,為日后的藝術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7年退休后,陸續(xù)有《辯證唯物方法論》,《管子哲學文選》等二十種著作出版,在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

      先生的貢獻主要在學術研究方面,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對詩歌的探究也不容忽視,各類詩集也有不少出版。

      先生如何有時間和精力寫作?他把自己書房取名“寅耕齋”,意即寅時起床,筆耕不停,幾十年如一日,保證有充足時間和充沛體力用于寫作,同時,先生把研究和寫作作為他健身之道,心腦合一,腦常用,思維常新,求進不斷。

      窗外,雨注如傾,思明區(qū)偶遇停電,談話不得不中斷。翌日早晨,我們再次登門拜訪,一進門,牛老便拿出給我們的題詞。

      水調(diào)歌頭·喜迎賓客

      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不斷。喜迎三位貴客,心情極舒暢。老淚早已流干,兩眼只余喜歡,廈門相見歡。難得朋友來,忘年交很寬。

      路雖遠,飛行快,轉(zhuǎn)眼到。高鐵動車,更使地球村變小。只因離霍太早。從來不知鄉(xiāng)愁,只愁奉獻少。神女不會死,百歲樂逍遙。

      詞寫在一張16K的有紅線格的麻箋上,字體工正清秀,行云流水,頗具風格,看這首詞,這結(jié)構,這字體,無論如何不能想象出自一位90歲高齡老人之手,畢竟我們昨晚7點離開,老人每晚7點半入睡。作詞畢竟要有醞釀過程的呀!

      想來昨晚,這位才思敏捷的九旬老人又是寅時起床寫到天亮。

      臨別,老人為我們講了他最近制定的一個五年計劃,用五年時間,研究毛主席全部詩詞曲牌。之后力爭再制定一個五年計劃,力爭活到一百歲。

      會的,牛老,天道酬運,時間絕不會辜負一個一心向上、潛心學術的老人。

      祝福牛老。

      五、故鄉(xiāng)故土,一個永遠抹不掉的情結(jié)。

      南下干部后半生扎根八閩大地,把自己完全地融入到這異域南國。他們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甚至生命完全地貢獻在這里,這種貢獻是自覺地、無私地、毫不保留地、無悔無怨的。

      然而,糾結(jié)的故土情節(jié),牢牢地根植在每個人心中,一生縈繞不斷。赴閩采訪,我們約見了尚健在的霍州籍南下干部5人,他們均已九十高齡,有的長期躺在輪椅床上,有點甚至已成植物人狀態(tài),無論從言語、肢體、字跡等各種交流方式中,都濃濃地感受到他們的一種思鄉(xiāng)情結(jié),令人感嘆,長唏不已。

      這幾位健在者,已然是講著霍州家鄉(xiāng)話,盡管中間已夾雜了些普通音,但六十年鄉(xiāng)音不改。我甚是奇怪,問他們會不會講福建語言,不少人表示初入閔時為了方便基層工作,曾下力氣學習當?shù)卦?,但一路下來,仍是一口地道霍州語言。

      在福州協(xié)和醫(yī)院的高干病房,我們拜訪了成波平老人。二十年前,我曾赴閩公干,有幸被成老邀請至家中請吃飯,那時他高大魁梧,偉岸儒雅,既熱情又健談,一副大干部派頭。料想此次見面,成老已臥床接近植物人狀態(tài),不過觀其面色,甚是紅潤。

      床頭,只能和成老兩個女兒閑談,她們講老人一直堅持講霍州話,生活習慣仍是吃霍州家鄉(xiāng)的抿圪斗面條。退休后,時?;丶亦l(xiāng)探親,閑時出門街上溜達,只要聽到有講山西話霍州話的老鄉(xiāng),總要湊上去和人家聊天,問有無困難,需要什么幫助,有很多次把從不認識的山西老鄉(xiāng)帶回家里吃飯。兩年前,成老一個侄女從霍州老家赴閩看望他,在病床前把霍州燒餅放在他臉前說道“霍州燒餅、霍州燒餅”鄉(xiāng)音鄉(xiāng)味,老人竟睜眼清醒了許多。

      默默與成老告別,我經(jīng)不住淚涌眼底。這個昔日在福建很有名氣的老干部,在人生自然規(guī)律面前,亦是如此。他最大優(yōu)點是工作有魄力,善知人用人,原福建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邱文生,義務策劃撰寫了大型記錄片?!队肋h長江支隊》解說詞,他告訴人們他之所以這樣,為了報成波平的恩,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當年考入北大,因成分問題未被錄取,是成老慧眼識珠,將他調(diào)縣委宣傳部工作。

      上午10點,我們來到福建老年醫(yī)院拜見張文良。這位96歲的老人,從福州市氣象局退休。她是霍州辛置鎮(zhèn)新村人,目前,思維尚清楚,但交流時語言有障礙,扶老人坐在床邊,我們用字板和老人進行了交流,我寫下“霍州家鄉(xiāng)的人”放在他眼前,霎時她臉上有了笑意。

      她這種狀態(tài)連護士和護工都感到意外,不明白老人瞬間有如此力量。交流在繼續(xù),字板上寫下了“您是老革命軍人,向您致敬”,老人看了后,有了笑意,稍傾便激動地舉起右手,艱難地行了一個不太標準的軍禮。

      同行的檔案局李局長拍下了這一珍貴鏡頭。

      盡管沒有順暢的交流,此情此景,我們很是激動,只能將一束鮮花靜靜地放在老人病床前。

      參觀福州長江支隊紀念園后,我們從高蓋山徑直趕到陳昌家中,看望陳老遺孀。

      在南下干部中,陳昌算年齡較大一位,他出生在霍州市鳳棲村,入閩后,53年任省物資廳副廳長。陳老為革命貢獻一生,長子56年3月20日在四川眉山剿匪中犧牲,時年只有20歲。到家時發(fā)現(xiàn)他愛人坐在輪椅上,已不能言語,護工給我講,老人前兩年能講話時,半夜睡夢中,總是不停地叫著“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有時不停地喊叫著“咩,咩”。“鼓樓、鼓樓”。清醒過來便默默地坐在床頭,靜靜地凝視著掛在墻上以故老伴的照片,淚水潸然而下。

      霍州福建相隔千里,這位出生在霍州秀才縣的老人,身在福州,晚年仍沉沉地牽系著老家、故土、親人。

      在廈門采訪牛力達結(jié)束后,他女婿送我們?nèi)C場路上深情地對我們說,見到你們后,牛老是半年來最高興的一種狀態(tài)。

      故鄉(xiāng)情愫,一個永遠抹不掉的心結(jié)。

      六、傳承紅色基因的二代群體。

      在福建,人們把長江支隊干部俗稱山西南下干部。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時過境遷,歲月已把這批人推入暮年。20世紀80年代起,他們已陸續(xù)進入退休狀態(tài)。

      生命總是在延續(xù),正義的基因最具頑強的力量,“二代”又漸漸進入人們視線。

      所謂“二代”系指南下干部的子女,“二代”子女大都出生于福建,時至今日,其中,不少人也已經(jīng)退休。

      據(jù)福建長江支隊研究會的領導介紹,目前,省級及各市縣長江支隊研究會主要成員都是二代子弟。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責任,把父輩紅色精神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

      我們有幸拜訪了長江支隊藝術團。

      藝術團成立于2011年,團員平均年齡61歲,是以長江支隊后代為主組建的業(yè)余藝術團體,成立以來,共參加演出和比賽近百場次,多次榮獲大獎。

      藝術團副團長張燕萍介紹,藝術團有團員190多人,下有合唱團、兩個舞蹈隊、一個時裝老年表演隊、管樂隊、健身舞蹈隊。成員系自愿參加,無費用、無報酬,以自費為主,所編演節(jié)目大都是以紅色為主調(diào),曾多次去社區(qū)、軍隊進行慰問演出。去年為迎接抗戰(zhàn)70周年,他們以長江支隊經(jīng)歷為原型編排了“永遠的長江支隊”大型史詩情景劇,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原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在福州觀看該劇后,大為贊賞,并鼓勵藝術團把該劇搬到山西進行傳統(tǒng)教育。2015年永遠的長江之隊專場終于在太原少年宮演出,引起轟動。之后又赴長治市、陽城縣、長子縣演出了四場。

      在山西的每個日夜,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無時不刻激發(fā)藝術團成員的滿腔激情,太行、太岳兩山是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的紅色根據(jù)地,也是父輩們出生入死,并從這里南下入閩的故土,帶著父輩的期盼,臺上臺下,每個團員都是熱淚盈眶,萬分激動。

      兼藝術團攝影工作的王連生,回憶起山西的巡演總是抑制不住高興:“回山西,也是在尋夢?。 ?/p>

      入閩采訪,我們接觸了二代霍州籍的幾位同鄉(xiāng),他們非常熱情接待了我們,從吃住行到采訪等諸多方面給我們提供了極大方便,薛計珍兒子薛紅,兒媳郭如蓮,戈銳之女戈建玲,陳昌之子陳全新,張文良之子王連生,成波平之女成燕、成霞,段英力之子段霖,牛力達女婿李夢書自始自終全程陪同。

      他們中有幾位也已退休,目前,有的在研究會工作,有人參加藝術團。王建生在藝術團既當演員又兼攝影,工作不遺余力。成波平二女兒成燕雖仍在工作崗位,卻把業(yè)余時間用在起草“福州市長江支隊紀念園”建設方案,“很忙很累,但一想到為了繼承父輩遺志,再忙再累也心甘情愿”她滿意地說道。

      “二代”這種狀態(tài),令我們感到既滿意又欣慰,傳遞正能量,畢竟是人間正道,能有此,足矣!

      七、歷史永遠銘記

      七天的采訪全部結(jié)束了。

      從福州到泉州、廈門,我們走訪了南下霍州籍干部曾經(jīng)工作的地方,拜見了尚健在的幾位老人。

      經(jīng)過了60多年,再還原南下干部的某個人某件事,已是不可能的事。

      根據(jù)段英力、牛力達、劉明鳳三位當事人及“二代”回憶,霍州南下干部目前的基本情況是:

      劉明鳳,女,霍州市峪里村人,原三明計生委副主任。

      段英力,男,霍州市下樂坪村人,原三明教育局局長。

      張文良,女,霍州市新村人,原福建省氣象局處長。

      武向英,男,霍州市南東村人,原閩侯地區(qū)銀行行長。

      韓訓敬,男,霍州市東灣村人,退休后回霍定居,已故。

      薛計珍,男,霍州市大張村人,原福建省委辦公廳處長,已故。

      陳 昌,男,霍州市鳳棲村人,原福建林業(yè)廳黨組書記。已故。

      成波平,男,霍州市南莊村人,原福州市政協(xié)秘書長。

      李銀喜,男,霍州市主樂村人,原霍州市公交部副部長,已故。

      戈 銳,男,霍州市北益昌村人,原福建商業(yè)廳顧問,已故。

      任 峰,男,霍州市東關村人,霍州礦務局企業(yè)處副處長,已故。

      姜正平、高潤生、荀元喜、梁三蘭、李芝珍、任峰、王保蘭、朱華、王新、段勤、薛麥汝等同志的相關資料尚在尋找整理中。

      霍州籍南下干部,把一生奉獻給八閩大地。福建省委、省政府及社會各界給予他們崇高的評價。

      1996年,研究長江支隊歷史的回憶錄出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題詞“長江支隊為福建的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做出了重要貢獻”。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方毅題詞,“功在八閩”,時任省委書記陳明義題詞,“革命建設勇創(chuàng)大業(yè),改革開放再立新功”。

      為紀念長江支隊為中國革命及福建解放及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2014年,福建省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研究會籌資,在福州高蓋山森林公園,修建了紀念園,依山而建的一座紀念碑上銘刻著四千南下干部名單,紀念碑首刻習近平總書記的題詞,“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紀念碑座銘刻著賈慶林給予崇高評價的一篇文章,最后一段是“福建發(fā)生了這么大變化、取得了這么大成就,深深凝聚著長江支隊四千健兒的心血和汗水,歷史記著你們,福建人民不會忘記你們”。

      在福建各地,談及對南下干部的評價,談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他們?nèi)巳硕际恰敖乖5摗?。“福建建設發(fā)展有他們的巨大功勞”。原寧德地委書記、曾任長江支隊研究會首任會長呂居永、福建省人大副主任馬潞生在2014年的一次大會上講到,長江支隊4000多人,65年來證明沒有發(fā)現(xiàn)一人有經(jīng)濟問題。

      四千人,六十五年,這是一組用品德、信仰、情操支撐著的數(shù)字。長江支隊,這個特殊的群體入閩后,有34位同志為革命事業(yè)獻出生命,有46人擔任過省部級領導,四百零六人擔任過地級領導,1319人享受廳級待遇,1315人擔任過縣處級領導。他們革命幾十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勤政為民。其品之高、情之切、守之潔,是何等的令人難以置信。

      他們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歷史會永遠銘記,1949年太行太岳4000健兒響應黨的號召,告別家鄉(xiāng)和親人,頂著硝煙彌漫的戰(zhàn)火,毅然決然踏上南下征途,歷時半年多、行程兩千多公里,跨越黃河長江在武夷山下勝利會師。

      人民會永遠銘記,南下干部把一生奉獻給八閩大地,模范踐行了共產(chǎn)黨人、革命軍人的崇高精神和品德,他們無愧于黨和人民,無愧于一生,功同日月,光耀千秋。

      責任編輯/魏建軍

      猜你喜歡
      支隊福建干部
      黑龍江舉行“藍焰突擊-2021”跨區(qū)域抗震救災實戰(zhàn)演練
      那個夢
      福建藝術戰(zhàn)“疫”
      淺析強化和改進交通執(zhí)法隊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
      對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數(shù)題的反思與別解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關于“福建當代藝術展”的陳述
      宣武区| 富民县| 莱州市| 田林县| 嘉善县| 安阳市| 南投市| 大港区| 观塘区| 获嘉县| 府谷县| 喜德县| 玉田县| 志丹县| 和政县| 辛集市| 衢州市| 韶山市| 兴和县| 台安县| 静安区| 巩义市| 临夏市| 阳东县| 县级市| 靖边县| 澄迈县| 宜宾县| 博客| 固原市| 湟源县| 雷山县| 连江县| 环江| 抚松县| 阳高县| 锡林郭勒盟| 翁牛特旗| 新疆| 奉化市|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