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梁
?
中國對東南亞的經濟外交分析
王棟梁
摘要:經濟外交作為公共外交的一種,對推動國際交往與合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八大后,中國的經濟外交擺在了我國外交戰(zhàn)略的重要位置并有了新的內涵,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合作為我國開展經濟外交提供了重要平臺,但我國的經濟外交也充滿著各種機遇和挑戰(zhàn)。為此,我們應該提出相應的對策,處理好和域外國家的關系等來應對這些挑戰(zhàn)。
關鍵詞:經濟外交;“一帶一路”;經貿合作
一、中國與東南亞經濟合作概況
中國與東南亞地理位置接近,雙方經貿合作關系比較密切。東南亞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在我國外貿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東南亞地區(qū)自1967年成立“東盟”后,積極發(fā)展對華關系。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qū)正式建立,這是中國與國外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qū),也是迄今為止由發(fā)展中國家建立的最大自貿區(qū)。2014年中國與東南亞經貿合作欣欣向榮,雙邊貿易總量持續(xù)增長,達4804億美元。東盟連續(xù)4年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也是中國企業(yè)在海外的重要投資市場;中國連續(xù)6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國,而且中國也是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不僅僅只是初級產品,更有集成電路、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品。雙方的合作不僅僅是投資和貨物貿易,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等業(yè)務也發(fā)展得比較順利。近年來,中國高鐵加快了走向東南亞地區(qū)的步伐,如馬來西亞—新加坡高鐵的中標、2016年1月“雅萬高鐵”的開始設計與修建等。另外,中國與東南亞在科技、文化、旅游、農業(yè)、資源等的合作與交流也日益頻繁起來。
二、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外交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一)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外交的機遇
1.地理位置臨近,交通便利。東南亞位于中國南部,和中國距離較近。中國和東南亞可以通過陸路、鐵路、海運、管道和航空等交通運輸方式進行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這些都有利于減少運輸成本,方便雙方交流。
2.文化相近,華僑、華人較多。中國和東南亞同屬東方文化,且風俗習慣和中國相近或相似,再加之東南亞地區(qū)華僑、華人眾多,有利于雙方的積極溝通。語言文化的相近,便于中國對東南亞交流,也使中國對東南亞開展經濟外交提供了文化優(yōu)勢和情感優(yōu)勢。
3.市場廣闊,產品互補性較強。中國和東南亞都擁有十分廣闊的銷售市場。東南亞各國需要中國的煤、棉花、茶葉等初級產品,而中國又需要東南亞的木材、大米、橡膠和熱帶水果等資源和農產品,雙方資源上的互補性為雙方進行長期合作奠定了資源基礎;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技術和產業(yè)結構不同,為雙方的經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東南亞大多數(shù)產業(yè)結構單一,制造業(yè)比較薄弱,其工業(yè)大多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yè)為主,技術水平較低,工業(yè)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較落后,基本沒有一個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工業(yè)體系;而中國產業(yè)結構較合理,資金較充裕,有利于中國向東南亞進行投資建廠。雙方產品互補性較強,有利于雙方取長補短,加強雙邊經貿交流和合作。
4.中國和東南亞的政治環(huán)境較好,雙方政府均提供了相應的政策支持。最近幾年,中國和東南亞的關系都有了很明顯的改善,特別是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和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建立為雙方奠定了正式的政治會晤機制。中國自十八大后在延續(xù)原有的外交政策情況下,積極發(fā)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實施“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的外交方針,又創(chuàng)新外交手段,大力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讓外交為企業(yè)、公人民更好地服務。這些為中國開展對東南亞的經濟外交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二)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外交的挑戰(zhàn)
1.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的干預,給中國開展對東南亞的經濟外交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干擾。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的加強,使得美國、日本等國倍感不安。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把東南亞當成是它們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積極與中國進行競爭。2015年“雅萬高鐵”中國和日本的競爭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奧巴馬上臺后,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zhàn)略,高調介入東南亞,積極和中國開展競爭,特別是美國提出的TPP戰(zhàn)略并積極拉攏東盟各國參與其中,意圖把東南亞各國拉入到美國模式的貿易體制下,挑戰(zhàn)原有的東南亞地區(qū)合作機制和地位。
2.南海問題對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合作有著一定的影響。南海問題雖然不是中國與東盟的問題,但是由于東南亞有些國家既是東盟成員國,又是南海島嶼主權爭端國,它們時不時地利用南海問題國際化,不斷制造事端,進而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這也對中國開展對東南亞的經濟外交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3.東南亞國內政治對中國經濟外交的挑戰(zhàn)。近年來,中國在和東南亞的經濟外交中受到了東南亞各國國內政治的影響。如反對黨政治和恐怖主義等加大了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外交的不穩(wěn)定因素。
4.東盟內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02年4月23日,馬來西亞政府對中國的自行車開展反傾銷調查,進而對來自中國的自行車開征11.83%的反傾銷稅。2015年3月,印尼和越南先后對我國出口摩托車實行反傾銷調查,導致摩托車對東盟的出口迅速回落。這已經顯示出東盟內部某些成員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對中國和東南亞的經濟合作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三、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外交的前景和對策思考
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是大勢所趨,誰也不能阻止也阻撓不了,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合作符合雙方彼此的利益。但是,隨著雙方經貿聯(lián)系的加強,紛爭和摩擦也會增多。這是客觀的,需要我們正確對待。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關系,中國政府就需要積極開展對東南亞的經濟外交,充分發(fā)揮外交智慧,為雙方的經貿合作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為此,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中國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基本原則。堅持雙贏發(fā)展,平等對待;相互尊重,確保對方合理合法的經濟利益;加強協(xié)調,避免過度競爭;堅持開放,反對排他。發(fā)揮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促進產品升級和更新?lián)Q代,通過合作,實現(xiàn)雙方的經濟利益。
2.正確處理好南海問題。雙方應該通過建設性的對話與合作培育起雙方最起碼的信任,建立雙方定期南海問題機制,通過雙邊談判,讓南海成為和平之海,進而為中國和東南亞的經濟外交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3.堅持相應的經濟合作方式。積極推進經濟技術合作,發(fā)揮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利用中國的技術、設備和當?shù)刎S富的資源、勞動力在當?shù)赝顿Y建廠;積極參加東南亞國家的招標工程,爭取承包更多的工程項目;增加技術輸出,實施技術轉讓,幫助東南亞國家培養(yǎng)技術人才;加強勞務和旅游合作,推動更多的游客赴東南亞旅游;加強科技人文交流,充分利用研究院、大學等平臺,加強雙方的教育和文化合作,幫助東南亞培養(yǎng)更多的科技人才;同時,要積極處理好同第三國家的關系,積極應對美日歐等國家的競爭。
4.繼續(xù)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建設。中國與東盟應該繼續(xù)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擴大免稅范圍、加大對劣勢行業(yè)的補貼等,讓自貿區(qū)繼續(xù)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開展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
5.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各國分別開展經濟合作。對經濟發(fā)展水平比較高的國家,比如新加坡,應該擴大初級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出口,派遣留學生到新加坡接受教育,積極吸引資金來華進行投資,加強與新加坡高新技術的合作;對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我國差別不大的國家,如馬來西亞等國家,應該擴大成套設備的出口,進口資源性初級產品和熱帶水果,加強和這些國家的勞務合作,積極在當?shù)赝顿Y建廠;對經濟發(fā)展水平比中國落后的國家,比如老撾、柬埔寨等國家,應該積極參加這些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加強和它們在基礎設施、資源開發(fā)、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合作,促進我國中低端工業(yè)品的出口,積極開展和它們的邊境貿易。(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金熙德.日美基軸和經濟外交[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魯毅等.《外交學概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