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內心像密密麻麻的蛛網(wǎng),不留縫隙。然而世界上所有的反義詞都可在此安家。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街道拐角處碰上情緒同樣低落的律師編劇皮斯維茲,產生了電影《十誡》。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要不是那個冷天撞上皮斯維茲就沒有《十誡》,要不是那天兩人心情俱壞,也沒有《十誡》。
絕大多數(shù)好作品是在痛苦時刻被創(chuàng)造的。直抵內心是這些好作品通性之一,比如這部波蘭影片《十誡》。
十個人生故事如同耶和華的十條訓誡,道德倫理,精神信仰,忠貞與背叛,坦誠與謊言,諸如種種,揭示著復雜不可測的內心。外在世界毫無感性,人類的心給它增加或降低溫度。
人的一生不過悲和喜兩種極限狀態(tài),因為多數(shù)時候生活處于悲喜狀態(tài)的膠著層,正如歐·亨利所言:“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絕大部分。”現(xiàn)實往往讓我們欲哭無淚,欲訴還休,抽噎很可能是那個支撐內心與外在的平衡點。
香港電影《色·戒》有人用六個字點評:色易守,情難防。往深處想,足以證明人的心多么脆弱。而脆弱僅僅是遁辭,我們需要弄清界限和底線。我一直在想一則故事,很久以來我沒明白這件事到底說明了什么:一個已婚男人飯局中同時摟抱著不同的女人,公然曰喜歡——被左擁右抱的不同女人非妻及其他。我看不到暗色里男人、女人的面部表情,更無法推想他們的內心活動。對如今這種外在世界而言,類似事情根本不足以引起思考,可這件事像只蒼蠅落進了我的飯碗,我至少看出人性的弱點、愚蠢。
生活可能無法選擇,情感是自由的。過于泛濫的情感就讓人不齒了。我比較喜歡文懷沙那個老頭,他坦誠自己對每段情感都是認真的,他把民國時期王世鼐的詩篡改成“老來猶剩雙行淚,半為蒼生半美人”,可見情感范疇與年齡無關——形而上的意識層面與任何客觀均無關礙,做人處世堅守“真”字始終難得。
誘惑太多,我們就要叩問內心,《論語》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色而不亂,愛財而取之有道。世風漸下,但抱守古人的訓誡而不知變通,可謂迂腐。昨天恰逢我情緒低落,然后我信手抽出臺灣楊逵的作品集,讀到《鵝媽媽出嫁了》,這則短故事講的就是現(xiàn)行經濟社會與古代信條的矛盾沖突,主人公的好友因為沒有處理好這種沖突而英年早逝。生命的消失,包含主觀與客觀因素,不屬我想表達的。如何在當今社會的名利場中尋找真正的內心世界,取決于一個人的分辨力、判斷力、綜合素養(yǎng)等等。一旦看到內心的燈塔,外在世界將趨于安寧,安寧得就像彼時你的心。燈塔和安寧,都是唯一的。
幕布上的影像不過演繹我們真切的生活,細細揣摩時,發(fā)現(xiàn)自己入戲竟也認真苛刻、力求完美,不禁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