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學
45年前我還在上中學,那時候日本還是工業(yè)時代,十個人中就有八個人在工廠上班,工廠每天按照既定的生產(chǎn)目標源源不斷地進行生產(chǎn)。這種工業(yè)化的生產(chǎn)模式被全盤搬到了學校教育中——政府把生產(chǎn)目標變成了教育目標,把學校變成了工廠,把校長變成了廠長。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過多的情感交流,學生每天的學習方式一成不變,普遍產(chǎn)生了厭學的情緒。因此,日本政府和專家們一直在試圖尋找解決之道,打破僵化的教育模式,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學習共同體教學在中日兩國的成效
我先后有三十多次來到中國,訪問了中國許多省市和地區(qū)的學校,尤其是邊遠地區(qū)的中小學,我發(fā)現(xiàn)這幾年中國邊遠地區(qū)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七年前我和福建師范大學的余文森教授一起做了學習共同體教學改革的研究,他指導了很多學校,邀請我一起去看了他所指導學校的發(fā)展情況。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福建省廈門市的蔡塘小學,它是福建省比較貧困的學校,大約有96%的學生都來自農(nóng)村。蔡塘小學三年前引進了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建成了四人一組的學習共同體形式。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一個人掉隊,所有的學生都在全神貫注地學習。僅僅用了三年時間,蔡塘小學就從一所落后的農(nóng)村學校成長為廈門市比較靠前的學校。還有一所是福建省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這個學校是從今年才開始引進學習共同體教學改革的。他們采用的是兩人一組的學習共同體形式,書桌的擺放成一個U型的樣子,這樣的擺放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翁。還有福建師范大學第四小學,這個學校開展學習共同體已經(jīng)七年了,他們開展得很深入,教學質(zhì)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2014年我去了中國重慶市的某個地區(qū),這個地區(qū)有25所小學和12所中學都推進了學習共同體改革。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進城務工子女人員,我聽那里的老師說,以前只有到學校發(fā)午餐的時候?qū)W生才來,而開展學習共同體兩年以后,學生都會按時到校,并且積極地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當我看到他們上課那種認真的表情時,我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日本,我經(jīng)常被那些特別不好的、暴力問題頻發(fā)的學校邀請,去幫助他們推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那些學校的玻璃全被砸光了,廁所也被嚴重破壞。一年以后,凡是開始改革的學校都沒有了原來那些混亂的局面。如果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按照100分滿分算的話,他們的學業(yè)成績平均提高了30—50分。我記得東京一所六年一貫制的中學,學生原來的學業(yè)水平都很低,可是在他們實行了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后,學生基本都考上了大學,其中有三分之一考上了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和慶英大學等名牌大學。在教學改革之前這所學校沒有一個學生能考上東京大學,現(xiàn)在這所中學的名牌大學錄取比例已經(jīng)超過了東京很多重點的學校。
學習共同體的三個原則兩個關系
學習共同體的實施要遵循三個原則和兩個關系。三個原則指的是公共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和卓越性原則;兩個關系指的是互相傾聽的關系和互相關懷的關系。
1.三個原則
公共性的原則就是要摒除學校之間和教室之間的壁壘,將學校和教室作為公共空間進行再構建。對一個教師而言,無論他教得多么好、多么優(yōu)秀,如果他不能把他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傳授給其他教師,那么就公共性這一點來說是不合格的。因為這樣的教師把他的工作、學生和學校都私有化了,認為學生是“我”的,“我”教的學生,學校是“我”的學校。我們要消除這扇無形的門,要聯(lián)合所有的老師來共同教育孩子,聯(lián)合所有的家長共同支持學校的教育。
民主性原則指的讓是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成為主人公。中國的很多教師喜歡上課比較活潑、踴躍的孩子,其實,很多認真思考的孩子都是比較安靜的,我們要關注到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公。老師們經(jīng)常談論的孩子都是有限的幾類:喜歡惹問題的孩子、學不好的孩子、學習特別好的優(yōu)等生和在文體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孩子。老師們關注的重點大都放在了這四類孩子身上,這哪能算得上是民主的學校呢?我們要把所有的孩子都納入到老師的視線和談論的話題當中,這才是民主的教育。
卓越性原則指的是在學習中時刻追求最好?,F(xiàn)在老師的授課水平較之以前是有所下降的,因為一節(jié)課上完之后,大概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學生能聽懂,老師喜歡對學生已經(jīng)會了的問題反復強調(diào),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問題還有一些學生不懂。這里面有兩個誤區(qū),一個是沒聽懂的孩子不愿意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另一個是老師們總想找一個平均的水平,讓學生都能達到,可這是不科學的,因為總有學生達不到平均的水平,也總有學生會大大地超過平均水平。學生的智力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高有低的,這就導致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每一個學生超越他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而不是盯著少數(shù)不會的學生看。
2.兩個關系
高質(zhì)量的學習需要構建相互傾聽的關系,傾聽他人的聲音是構建相互協(xié)同合作學習的基礎。一說到共同學習,很多人的理解可能是大家共同討論學習,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墒枪餐瑢W習強調(diào)的是互相傾聽,爭著搶著說會非常影響學習。因為爭論也好,談論也好,說的都是自己會的那部分,所以沒有學習的價值。其實學習是對未知的探究,不是對懂的東西進行反復討論。對于課堂上發(fā)的學習材料,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會的部分自己寫,不會的再拿出來討論。合作學習并不是吵吵囔囔的,反而是很安靜的一種學習方式,也就是大家安靜地互相傾聽。此外,教師應該靜下來,不要給學生刺激,而且多余的話不要說太多,老師說的話越少孩子們越想注意傾聽,教學效果也就越好。
此外,高質(zhì)量的學習還要結(jié)成相互關懷的關系。指導方法有三個,第一,老師要注意傾聽,無論是哪個孩子說話都要認真傾聽,孩子看見老師聽得那么認真,就會把老師當成一面鏡子,潛移默化地也會注意傾聽別人說話。第二,班級里總會有說話聲音很小的孩子,當他發(fā)言的時候老師千萬不要說“你再大點聲”,應該說“現(xiàn)在有同學正在講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大家要認真聽”。第三,讓其他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剛剛發(fā)言的學生的話,如果他剛剛并沒有認真傾聽,那么我們可以讓剛剛發(fā)言的同學再說一遍,然后再讓他解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如果我們能這樣反復引導,就會形成相互傾聽的課堂氛圍。
學習共同體要注意的問題
1.低年級學生建議采用兩人一組的共同體學習方式
小學三四年級以上,包括初中和高中,我們一般建議采用四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分組學習,小學一二年級則是兩個人一組。因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達到共同學習的程度,他們的語言發(fā)展程度是由兩套語言系統(tǒng)決定的,一個是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另一個是作為思考工具的語言。用于思考工具的語言叫內(nèi)部語言,用于交流工具語言的叫外部語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無論是內(nèi)部語言還是外部語言,發(fā)展都還不健全。因為內(nèi)部語言,也就是用于自我思考系統(tǒng)的邏輯性的語言一般要到孩子九歲時才會發(fā)展成熟。假如你在一個一年級的孩子面前擺了兩個點心,讓他只能選其中的一個,那么他會一會兒選擇這個,一會兒選擇那個,在兩個點心之間徘徊不定,因為他兩個都想要,換句話說,他有選擇困難。一二年級的孩子缺乏選擇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逐漸發(fā)展。他們需要一個小伙伴,也就是說需要一面鏡子來對照,所以兩人一組的學習共同體方式是最有效的,一個人不會思考的問題,另一個人來幫助他想,問題也就解決了。
2.教學形態(tài)和辦校規(guī)模要改變
現(xiàn)在中國的很多學校仍然是以老師講課為主,學生整齊地坐在各自座位上認真地聽。這樣的教學方式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早在20年前就已經(jīng)請進博物館了。世界上基礎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國家有芬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幾個國家的共同特點都是小學的人數(shù)在60人左右,學校的占地面積很大,學生數(shù)量很少,這些學校不是以量取勝,而是以質(zhì)取勝。比如加拿大的中小學,教室里只有一個很小的白板,學生們坐在地上,圍成一圈。這種輕松自如的教學方式在歐美國家是很普遍的。芬蘭的一所小學平均學生人數(shù)只有65人,歐美的小學一般不會建超過150人的學?!,F(xiàn)在你們應該知道中國的中小學校規(guī)模有多么大了。我曾經(jīng)有一次到訪了中國的一所小學,有8 000多名學生,實在是太嚇人了。
3.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對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有人說我們沒有時間,沒有金錢,沒有人手,怎么改?可能所有的人都會提出這三個問題。但是最重要的問題誰也沒想到,就是我們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們想要建設怎樣的學校、班級和教學環(huán)境?教師的工作就像玩雜耍,需要一刻不停地接住手上的球,不能讓任何一個球掉下來。很多學校還要忙于應對外部的各種壓力和檢查,其結(jié)果就是手忙腳亂,顧得了這個球,顧不了那個球,而有目標的校長和老師就會有目的、有計劃地接住他們認為最重要的那幾個球。
那么對老師來說,最重要的那幾個球是什么呢?就是一個不落地保證所有孩子學習的權利,讓每一個教師都成長為教育專家,要獲得超過80%以上的家長的認可,這就是學習共同體的目標。
亞洲的很多國家崇尚競爭的學習方式,單人一個課桌,課堂上學生之間很少交流,各自獨立。其實我們要選擇的正是相反的做法:不孤立任何一個學生,在學生中間建立一個有機的聯(lián)系,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我們不是要管學生,而是要促進他們的發(fā)展?;诟偁幍膶W習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的許多學生在初高中階段非常努力,而到了大學就松懈下來了,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分數(shù)來實現(xiàn)升學。因此,越是在亞洲這樣一個學習競爭激烈的地方,我們越是要構建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方式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水平。很多數(shù)據(jù)都表明,學習共同體的小組合作形式是最讓學生感到幸福的學習方式。
現(xiàn)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已經(jīng)在世界各國逐漸普及,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還把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層面,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中國應當有信心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改革和試驗。中國的教育改革可以根據(jù)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何開展這種基于協(xié)同的高質(zhì)學習?師資的配備、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等都是要考慮的問題。但是一旦決定改革,就要大膽向前,切忌瞻前顧后,走出教學改革的一小步,就是教育前進的一大步。
責任編輯/李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