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超旭 梁香竹
[摘要]本文主要簡析了文化強國視域下的大學生更應該重視國文教育對其自身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不是功利地去學習,主要闡述了國文教育缺失的原因以及相關表象,還有國文教育的重要意義,德育功能以及體現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綱常,最后說明了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需要更新。
[關鍵詞]國文教育 文化綱常 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051-02
當代大學生在傳統(tǒng)道德文化強國的視域下應該更為積極地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合格的高校學生,學習大學國文課程不僅是審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精神層面的成長。
一、何謂大學國文
國文是建立在國學大的背景下展開的。廣義的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狹義的國學是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國文是指本國的語言文學作品,民國時期的國文就是現在所說的語文科目?!皣摹鳖櫭剂x,堂堂一國之文,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喚起的是我們意識深處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依賴感。需要說明的是,1949年之前,“語文”被稱作“國文”?,F代意義上的大學國文課的學習更強調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傳承,現代語文的學習則更強調功能、更強調應試,進而忽略了原有的本族文化意蘊的深刻內涵。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國學”就是指根植于中華大地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中國文化精粹,它是我們民族精神成長發(fā)育的基石,也是一個國民尤其是大學生應該接受的基本素養(yǎng)。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網絡化帶來的文化多元現象,弱化了我們對“國學”的傳承。而大學的人文素質課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傳承文化的重大使命,作為教師更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們汲取國學瑰寶中人文素養(yǎng)的精華,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大學國文教育現狀
(一)主動學習意識不足
當下主流意識是功利的,從而忽略了人文素質課基礎課的學習,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yè)課才是自己立足社會的基本,忽視了寫作、演講、面試的能力。這些綜合能力才是一名合格大學生畢業(yè)的立足之本。現在的學生書寫能力不及高中水平,錯字處處可見,表達能力欠佳,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喚醒他們對國文學習的主動意識。
(二)國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功利社會的背景下,大多數人重物質不重精神,這是社會大背景下的原因。中國文化的精神風貌不再像古代受到重視,儒學之風在物質世界極大豐富的今天已經儼然被削弱。大家之所以喜歡陳曉旭版的《紅樓夢》,封其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劇組演員的敬業(yè)。在當年拍攝伊始,他們就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培訓,學習其中的文化課,使演員被知識熏陶,慢慢融入其中。然而,在當下急功近利的社會,鮮有劇組會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在拍攝的前期準備過程當中,大多數人都把預期效益、投資費用看得很重,從而忽視了當中蘊含的文化綱常。當代高校學生重視專業(yè)課的學習、考試課的學習,忽視考查課和人文素質課的學習,歸根結底是因為追求學分的功利心。從而忽視了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忽視了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學科外部的關聯(lián)性。當今學生更注重學分,忽略了需要學習相應的文化,夯實自己的學習能力,最后達到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的目的。
(三)相關表現
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本國歷史的地位在一片“振興國學”的呼喊聲中卻仍在下降,這種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感到憂心。出于這種對弘揚母語、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我們高校老師更應該自己以身作則把母語教育和人文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各個高校更應該加強基礎學科建設,而不是任意刪改覺得“沒有用”的學科,著力把基礎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聯(lián)系,使學生更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fā)展。
大學國文課程設置的走向究竟需要強調人文性、強調工具性、強調審美性、強調適用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F代大學里開設了很多通識課程,很多都有提高人文素質的作用,但通過提高駕馭母語、品味母語的能力來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課程恐怕非大學語文莫屬了,所以大學語文課程應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通過學習品味語言來提升學生精神境界和終極關懷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倘若脫離了工具性,便失去了這門課程的基礎;倘若脫離了人文性,便失去了這門課程的方向,而大學,則更強調人文性。母語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是大學語文課的兩大支點。所以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強調文化元典和文學經典的結合,以及知識性、審美性、趣味性的結合。
三、大學國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語言規(guī)范性
語言文字應放在大背景下考量,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使得創(chuàng)造的文明得以繼承。語言的產生與發(fā)展是對社會主流意識的肯定,比如“點贊”“給力”,新詞匯的產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得以流傳和發(fā)揚。外國語的大量深入,提醒我們注重本族語的文化傾向性。對語言文字要有責任意識,使其健康發(fā)展。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推廣普通話,寫規(guī)范漢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將其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中,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豐富和發(fā)展。在尊重方言的同時,推廣普通話,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建設和諧的社會。
(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口語的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在當今社會立足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經濟發(fā)展的現在能夠迅速地抓住機會,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試金石??谡Z表達的基礎又是語文能力學習的外在表現。高校畢業(yè)生應具備基本的演講能力及面試能力。不善言談和不善表達的話,就很容易給人留下能力不高和思想匱乏的印象。這樣的人不管處在哪一個社會層面,也不管走到哪里,都不會輕松地進行人際交往,也不會得到足夠的器重和賞識。要想擺脫這種不利的境地,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語言成為架通事業(yè)成功的橋梁,讓語言成為連接自己和他人的紐帶。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立世和處事的成敗。因而高校大學生應通過國文類的課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增強語言方面的自信力。
(三)增強教育品德功能
人品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學校和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他把傳道、做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識的傳授。巴金勉勵后輩“說話要說真話,做人要做好人”。先賢的眾多論述,都強調了做人的重要性。誠然,不做好人,就不會說真話;不會做人,“努力學習”就失去了方向,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鬃右仓v“不學禮,無以立”。待人以禮,待君以禮“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鄉(xiāng)黨》)。在大學里學知識固然重要,修習人品更重要。比如清華大學學生硫酸潑熊事件、復旦大學學生投毒事件,這些血淋淋的事實都在提醒我們,學生應該以德為本,德育是首要。尤其是高校教師更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從每一句話、從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學期做起。
(四)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綱常
世人一講到儒,馬上就會聯(lián)想到孔子、孟子,因此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儒”是從孔子那時才有的,“儒”都是孔子、孟子那樣的人,他們胸懷天下、知識廣博、講究仁義。其實這些都是誤解。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儒”,他們的流品非常復雜,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鬃映3=虒ё约旱牡茏右觥熬又濉?,而不是“小人之儒”。后來經過孔子的不斷努力,把那些“古儒”改造成“新儒”,這就是思想史上講的“儒家”。歷朝歷代也把這種儒家思想延續(xù)至今。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儒”為“柔也,術士之稱”。“儒”為什么會有“柔”的意思呢?我們分析,這可能與以下兩點有關:一是“儒”源于東夷,而東夷諸族柔遜多禮;二是初期的“儒”多是有學問、有本事的公族,亦即讀書人,而讀書人大多性情柔遜。
從漢字的結構看,“儒”字從“人”從“需”?!靶琛钡谋玖x是密云在上,雨要下而未下的樣子,因此“需”字有辦事不堅決果斷、性格柔弱的意思。凡是從“需”的字,常常都有柔弱是意思,如“孺”“孺”“糯”。許慎所講的“術”,有時并非泛指所有的雜術,而是專指所謂術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那么他講的“術士”,也可以專指熟悉六藝的讀書人,他們都是幫助諸侯用六藝教育人民的人,都是人民教師,當教師時間長了,自然有股文弱之氣,所以被他們成為“儒”。儒家學說主要內容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養(yǎng)。無論是孔子講做人的道理,抑或是孟子講政治,都以“仁”字為出發(fā)點,做人到治國,仁愛之心一脈相承,這就是孔孟思想“仁”的核心。他們的重點是人,也就是指人的心性和品德,因此孔子和孟子從始至終都非常重視人格修養(yǎng)。儒家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文化綱常和道德的最高標準。實施國學教育就是要充分發(fā)揮高中語文教學的自身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積淀國學底蘊,大幅度提高人文素養(yǎng),將對社會公德、各種公約、規(guī)章制度、行為規(guī)范的被動遵守轉變?yōu)橐环N自覺意識、自覺行為,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大學需要更多地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德才兼?zhèn)洳攀桥囵B(yǎng)的首要任務,是重中之重。在大學國文意識形態(tài)下,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應用型技術大學的崛起勢在必行,由此,更要構建出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法,以適應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參考文獻】
[1]張鏡如.大學國文教育的斷層[J].才智,2009(02):27-28.
[2]李明,何二元.大學語文是現代語文學科的固有課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44-150.
[3]吳燕娜.大學語文教育觀念與教學手段的更新[J].石油教育,2003(01):13-14.
[4]林亦農.大學語文教育三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6(04):22-24.
[5]田玉軍,陸季春.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幾點思考[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02):47-49.
[6]謝蘭香.大學語文教育癥候分析[J].教育與職業(yè),2006(24):103-10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