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前不久,微信上瘋傳屠呦呦赴瑞典參加諾貝爾頒獎大會的演講稿。我不敢確定這真的是屠呦呦的作品。微信上的東西,總是亦真亦幻,真真假假的。
但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覺得,這篇演講稿,真是好東西。身為中學語文老師,有職業(yè)病,一遇到好東西,立馬就有沖動:要引進我的課堂,介紹給我的學生。
熱門的文化事件,熱點的精品妙文,不拿來做教材,真是可惜了!就我的經(jīng)驗,學生向這類鮮活的文章學習的興趣會非常高。但要把時文“烹調(diào)”成一節(jié)課,這需要老師的琢磨。
哈哈,我就是這樣的老師。我決定暫時不管這稿子的“真假”,就算是好事者代寫的,那也算成功之作。這位好事者能夠站在屠呦呦的立場來構思,這讓我們跟學生更有可講的。
這篇演講稿優(yōu)點甚多,我最欣賞的,也是讓我在第一時間怦然心動的,是屠呦呦的“聽眾意識”?;氐窖葜v稿創(chuàng)作的原點,在寫作中,該叫“讀者意識”吧。
這恰恰是這段時間作文教學困擾我的問題。
“讀者意識”的重要性是無須贅言的。有了清晰的讀者意識,我們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作文訓練。面對不同的閱讀群體,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寫作目的;目的不同,寫作的內(nèi)容自然不同,甚至文體也不同?!白x者意識”是“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兩者的前提和條件。
但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我的學生寫作文,好像根本不考慮“讀者”這個問題。這不是這一屆學生的問題,而是每一屆學生的問題。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我們的作文教學體系。孩子們寫作文,正常情況下就只有一個讀者——老師,或者是自己的老師,或者是考試改卷的老師。只要老師打個等級,評個分就OK了,一次習作就算完成了。這樣年復一年下來,小孩子們麻木了。你要問他為啥寫作文,他振振有詞:作業(yè)唄,老師要求寫唄,寫給老師看唄。
“讀者虛無”和“讀者狹窄”是作文教學只面對考試,不面對生活,更不面對心靈的產(chǎn)物。產(chǎn)生這個瓶頸的罪魁禍首,還是急功近利的應試。
屠呦呦的這篇演講稿,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我用一個晚上,再一次反復琢磨了這篇稿子,認認真真地備了一節(jié)課,題目就是《跟屠呦呦學“讀者意識”》。
課上得很有意思。
先讓學生看了屠呦呦的小校友——寧波效實中學的同學們給屠呦呦設計的漫畫。畫上的屠呦呦,依舊年邁,但卻展示了科學家的風采灼灼。這就是藝術。藝術的特點是能夠凸顯人的精神特質(zhì)。繪畫也好,寫作也好,傳遞的首先都應該是這精神特質(zhì)。一個老年女人,不可能有多好看。但優(yōu)秀的繪畫者,能把長者身上那種最動人的氣質(zhì)挖掘出來,放大且定格,于是,普通老人便有了明星的風范。寫作也是如此,寫作是把庸常生活藝術化的過程。寫作就是煉金,在一大堆沙子里把金子淘出來。
看著屠呦呦的這些漫畫,我覺得自己突然就不畏懼時間了。原來老了也并不可怕,只要你為這個世界做出了貢獻,你為這個世界增添了美,你在世人的眼里,便永遠是美的。有些美,是不會被年齡淹沒的。又想起自己追求的“青春語文”,便會心一笑。
屠呦呦獲獎領獎,是社會熱門事件,大家都略知一二。以示莊重,我還是用簡潔的資料向孩子們隆重地介紹了這位老人家。我有一點兒小小的擔心,這個時代,科學家不如明星火,一群小孩子,有可能對科學家的細節(jié)知道得不多。
鋪墊做夠了,進入寫作正題,我問孩子們:
屠呦呦要去瑞典諾貝爾頒獎大會領獎,要發(fā)表演講,她需要寫演講稿,她得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
哪些人聽?講什么內(nèi)容比較合適?演講時間的長短?怎么立意才能夠吸引大家?用哪一個國家的語言?
……
小家伙們嘩嘩啦啦說了一堆,說得還都挺到位。跟我昨晚備課的很多想法是一樣的。所以,永遠不要小看我們的孩子。
這些問題,其實都多多少少和“聽眾意識”有關。
我追問:你覺得有哪些人會聽屠呦呦的演講呢?
新聞記者。頒獎嘉賓。世界各國的參會代表。主辦方領導人。瑞典市民……還有一個孩子恍然大悟般嚷嚷:全世界都在看轉(zhuǎn)播,聽演講的人多著呢!
我頷首,說,是這樣的,我們假定全世界都在聽。這場演講,是一場面對全世界的演講。我們可以細分一下聽講人群:有第一聽眾,就是顯性聽眾——現(xiàn)場的聽眾;有第二聽眾,就是潛在聽眾——非現(xiàn)場聽眾。屠呦呦演講,首先要征服現(xiàn)場的聽眾,特別是本地的聽眾,其次也要打動非現(xiàn)場聽眾。這是從聽演講地點來分。我們還可以從國別來分,是不是只有瑞典的聽眾呢?是不是只有中國的聽眾呢?不是的。我們還可以從聽眾的職業(yè)來分,有科學家,也有普通民眾;有懂中醫(yī)的,也有不懂中醫(yī)的。我們也可以從聽眾的身份來分,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這也得照顧……
所以,我說,孩子們,你們看,屠呦呦去做這么一個演講,比我們來一次國旗下的講話難多了,因為聽眾的復雜,所以在內(nèi)容選擇上她就必須有多方面的考慮。我問:
作為中國第一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以“第一人”的身份登上瑞典科學院這個世界級的領獎臺,她應該在演講中表達哪些內(nèi)容才合適?
我提醒孩子們,你可以重點思考這么一個問題:她最應該表達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引發(fā)了爭論。我一邊聽,一邊也向孩子們表達我的感受。向瑞典科學院表達感謝之情?這是應該的,必須的,因為是禮貌,是禮節(jié),但不是最核心的。向聽眾介紹青蒿素的功能作用?我提醒孩子,聽眾中很可能有非常多不是專業(yè)人士,演講時間應該也很有限,這次大會畢竟不是產(chǎn)品說明會,所以,這方面的內(nèi)容應該從簡才好。一個孩子說,那是不是應該介紹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過程呢?我說,屠呦呦為此奮斗了幾十年,幾分鐘恐怕很難說盡,說清楚??梢哉f說,但不能細說。一個孩子說,我覺得發(fā)言時間短,這樣的機會又特別珍貴,應該重點展示一位科學家的情懷。
我眼前一亮,抓住這個孩子追問:你覺得什么是情懷呢?
孩子說,屠呦呦這次演講,不僅要感動中國,而且要感動世界。老師說過,我們?nèi)鄙俚牟皇遣湃A,而是情懷。只有情懷能夠感動世界。
我笑了。當老師,雖然煩瑣些,辛勞些,但有快樂。其中的一種快樂就是,你總可以在學生的心靈上撒播一些種子,而且,其中的一部分,還會發(fā)芽。你看,“情懷”這個詞語,不管是閱讀課,還是寫作課,都是我念叨得最多的一個詞語,常常害怕孩子們不懂,但顯然,還是有一些孩子懂了,或者,正在懂。
我說:我同意這個同學的意見。屠呦呦此次演講,因為面對的聽眾大部分是非專業(yè)人士,所以最要凸現(xiàn)的,不是青蒿素有多么了不起,也不是這項科研成果為世界醫(yī)藥發(fā)展做出了多大貢獻,而最好是向全世界展示一名中國科學家的情懷。
那會不會寫成喊口號式的?。恳粋€孩子癟嘴。班上總有幾個孩子,天生有“叛骨”的,永遠是“批判性思維”,他們有些早熟,對成人世界中的那些粉飾臺面的東西排斥得很。這本來是一種覺悟,但有時過而不及,對真性情,也不接納了。他們常常弄不清崇高和高調(diào)的區(qū)別在哪里。這一類的孩子,需要特別引導,也值得我們特別引導。引導好了,他們最有可能成為成熟的思想者。
不,我認真地說:如果是說的話假大空,那就不叫情懷了。情懷的基礎是真,而支撐情懷的,一定是超越凡俗的一種追求,它扎根大地,但同時又是高蹈的。情懷一定和理想有關,和悲憫之情有關。一個有情懷的人,不會只關注自己。屠呦呦能夠在中醫(yī)事業(yè)上走得那么高那么遠,沒有情懷是不可能堅持的。所以,情懷,是最核心的東西,最動人的東西。只有這個東西,最能夠讓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國別不同行業(yè)的聽眾都理解,都被打動。
孩子們點頭,表示理解。我繼續(xù)追問:
核心內(nèi)容確立了,那根據(jù)“聽眾”特質(zhì),她該如何立意呢?如何選材呢?
這是最難的。
學生說了一大堆。我微笑著聽。其實我知道:如果都輕易讓這幫小孩子猜到了,那還叫“立意”嗎?所謂“立意”,首先就得“立異”,人家想不到,這個“意”才立得起來??!
我只提醒學生,站在這個外國人的講壇上,萬眾矚目之下,只有兩條路,最能實現(xiàn)展露情懷的目標:
一是“我們”的特質(zhì)。二是“我”的特質(zhì)。
“我們”,指中國文化,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我”,指屠呦呦自己,獨一無二的屠呦呦,完全不可能和別人重復的那個屠呦呦。也就是說,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自我文化,才能夠撐得起一個女科學家的情懷。說直接點兒,這么大的演講場合,屠呦呦還是得做到“真、小、新”,還是得“真人真事真感情”方能“大情大氣大文章”。這個寫作原則、寫作寶典,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都適用。
然后我又和孩子們討論了面對特殊的聽眾,屠呦呦在語言表達上,應該注意些什么。孩子們挺認同我的分析:
有大量非中醫(yī)科學家聽眾,不要太學術化,而要大眾化,讓所有人都聽得懂。
作為中國人的代表,要努力展示中國語言的美。
要充滿激情,又要符合年邁老人的特質(zhì),沉穩(wěn)而智慧。
最后,我強調(diào)了“時間意識”。頒獎演講,宜短不宜長,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nèi)為最佳。簡潔,永遠是最受歡迎的。追求簡潔的過程,就是不斷提煉的過程。
然后,我下發(fā)提前準備好的屠呦呦的演講稿。請學生放聲誦讀,模擬演講,自由發(fā)言:屠呦呦是怎么遵從“聽眾意識”,在世界級的講壇上,發(fā)出了有情懷的聲音的。
我說,同學們可以這樣發(fā)言:第一,我從文字中讀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屠呦呦。第二,我沒有想到,或者,跟我想的一樣。
“我看到了一個充滿感恩之情的屠呦呦!”“我看到了一個摯愛自己的科研事業(yè)的屠呦呦!”“我看到了一個渴望奉獻的屠呦呦!”“我看到了一個寧靜淡泊的屠呦呦!”“我看到了一個有大胸懷的屠呦呦!”“我看到了一個視死亡為歸宿的屠呦呦!”“我看到了一個熱愛祖國的屠呦呦!”……孩子們說得多么好啊!
“跟我想的一樣,她一定會‘感謝。但感謝的內(nèi)容,跟我想的很不一樣。屠呦呦感謝得太豐富了。”
“跟我想的一樣,她肯定會‘感謝,但是她居然不感謝自己,這跟我想的不一樣?!?/p>
“我沒有想到她會從自己的名字說起。她的名字非常獨特,一般人也很難理解,用這樣講自己名字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出人意料,很吸引人?!?/p>
我也沒有想到,我呼應這個孩子說,屠呦呦的名字來自《詩經(jīng)》,最具漢文化風情,不僅外國人好奇,很多中國人也好奇呢。演講中來個“解密”,不僅切入點小,新穎別致,一下子就拉住了聽眾的心,而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瞬間就濃郁起來了。這個創(chuàng)作演講稿的人很高明。
“跟我想的一樣,屠呦呦一定會談到青蒿,但我沒有想到的是,她用青蒿大做文章。”
對,青蒿是這篇演講稿的主題詞、核心內(nèi)容、文本魂靈?!啊噍镆还渤霈F(xiàn)了23次!”一個孩子嚷嚷。
這在寫作中叫什么?我追問。
“點題!”小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回答,很激動。只要名人的寫作印證了老師平日講的寫作知識,他們就會很激動。
對,這也是一種點題。寫作文,特別是考場作文需要點題,這個問題我在班上都講得不好意思了,但是孩子們還是掌握得不好,考試常常偏題離題,傷腦筋得很啊。
你們看,大科學家寫作文也得點題,而且點得挺高明。同學們再深入一點點,這23次點“青蒿”,實際上有很多層次,青蒿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你能發(fā)現(xiàn)嗎?
我組織孩子們朗讀了一遍所有含有“青蒿”的句子。特別是下邊這一段,重點指導了朗讀。
最后,我要萬分感謝的,是一種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長于低海拔、濕潤的河岸邊、砂地、山谷、林緣、路旁等,也見于濱海地區(qū)。在中國近二十個省、區(qū)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一歲一枯榮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價值。
其莖,其葉,其花,濃香、淡苦,蘊含豐富的艾蒿堿、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一種廉價的抗瘧疾藥。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繼”,奉獻了自己的身軀,成就了中國的中醫(yī)事業(yè)。
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才鋪就了我通往諾貝爾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臨來瑞典前,我曾經(jīng)有一個想法,想帶85株青蒿來到卡羅林斯卡學院,讓它們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但我怕在機場、海關遇上安檢、植檢的麻煩,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我還想邀請85名參與過523項目的科學家來到瑞典,共同發(fā)布青蒿素的科研報告,但我怕諾貝爾獎基金會無法承擔這筆龐大的開支,最終,我決定還是一個人來,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中醫(yī)和中國科學家,領取諾貝爾獎。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過幾天,我就要返回中國,臨走前,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您能告訴世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理由。
作為一名中醫(yī)工作者,我有幸參與了青蒿素的研發(fā)工作,但我不是以獲得諾貝爾獎為終極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瘧、治病。
因此,我不想對于自己已經(jīng)沒有多大價值的諾貝爾獎,給我的晚年生活帶來巨大的困擾、煩惱和質(zhì)疑。
我喜歡寧靜,蒿葉一樣的寧靜。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莖一樣的正直。
所以,我請求您能滿足一個醫(yī)者小小的心愿。
終有一天,我將告別青蒿,告別親人,如果那一天真的來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間,讓我以另外一種方式,守望終生熱愛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濃綠,守望蓬勃發(fā)展的中國中醫(yī)事業(yè)。
就這個問題,我請孩子跟同桌討論了一會兒。
有一個孩子的發(fā)言最精彩。他說:青蒿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這條線索,前半截是實的,后半截是虛的。前半截就是青蒿本身,到后邊,青蒿就是一種精神了。我?guī)椭硖嵘约旱乃季w,說,如果說“青蒿”在前一部分是詞語本意的話,后一部分就是它的比喻意了?;蛘呔腿獊碚f,屠呦呦已經(jīng)賦予了青蒿以“象征意義”。對屠呦呦而言,青蒿是眼前之物,也是她終生為之奮斗的對象。這篇演講稿從“青蒿”入手,選材、構思、立意便不淺,不散,不俗。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讓行業(yè)內(nèi)外的人都能有所感有所悟。學術和人生,思想和情懷,便這樣自然融合在了一起。
“‘中國在演講稿中也出現(xiàn)了21次!”一個孩子忽然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式地歡嚷。
對,我說,你好有眼力!“青蒿”是主線索,是主旋律,“中國”也是。這篇演講稿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文字中站立著一個獨一無二的中國人,她用中國情懷,講述了一個中國人,不,一群中國人的中國故事。小植物,大課題;小細節(jié),大情懷;小女人,大格局。孩子們,這樣的演講稿,因為關注了“讀者”和“聽眾”,研究了“讀者”和“聽眾”,便寫出了一種中國氣派,中國科學家氣派,中國女科學家氣派!
我說,老師這樣來贊美這篇演講稿:
贊屠呦呦瑞典演講
感謝一詞撐全篇,赤子情懷層層表。
青蒿二字深挖掘,引申比喻出妙招。
記敘抒情相攜扶,經(jīng)典詩文內(nèi)力張。
講者多情聽者癡,娓娓道來無焦躁。
耄耋之年登圣殿,世界殊來中華笑。
這堂講寫作技巧的課,最后還是在屠呦呦的故事中結束。
屠呦呦回憶,他們以沸點在60攝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素,經(jīng)過191次實驗,提取方式加起來380多種,終于在實驗室觀察到青蒿素對鼠瘧、猴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她的老伴李廷釗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自己親自服藥試驗,導致肝中毒。
如今,屠呦呦發(fā)現(xiàn)的青蒿素是起效最快的抗惡性瘧原蟲瘧疾藥,成為全球范圍內(nèi)治療惡性瘧原蟲瘧疾的標準方法??稍诖酥?,這項成果在國內(nèi)學界長期被低估或者不被承認,即便2011年獲得美國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之后質(zhì)疑之聲也從未停歇。一項好的發(fā)現(xiàn)居然不被世人接受,此情此景,如果沒有科學家本人“親力親為、親試親嘗”的經(jīng)歷是斷然沒有什么說服力的……
這樣結課,我最想告訴學生的還是:對于寫作而言,技巧是必需的,但技巧永遠是第二位的。情懷和思想,永遠高于技巧。屠呦呦,她心中有,所以筆下才有,口中才有,未必就經(jīng)歷我們今天這么多的寫作構思分析。所以,寫作好,關鍵還是寫作者這個人好;講演好,關鍵還是講演的這個人好。所以,孩子們,努力做一個有情懷有成就的人吧,你的經(jīng)歷就是你的題材庫,你的胸懷就是你的主題源。
讀者意識,歸根結底還是一種關注他人,理解他人,心懷他人的意識。除了私密日記,文字總是寫給他人看的?!八恕碧烊皇悄銓懽鞔髲B的一個部分。所以,寫作,也是為“人民”服務呢。為人服好務,這就是寫作的大道,演講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