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劉華
我妹妹和妹夫購買了一套毛坯房,從此我們就再也無法正常交談了。兩個月來她所有的話題都離不開衛(wèi)生間的地磚,陶瓷、花崗巖、大理石、金屬、人造石、木材、玻璃和膠合板……可供選擇的材料五花八門。我還從未見我妹妹這樣痛苦過?!斑x擇范圍實在太大了。”她說道。接著,她雙手抱頭,又埋首于她隨身攜帶的地磚花色目錄中。
我做過統(tǒng)計和調查:我家附近的商店里有48種酸奶、134種紅葡萄酒、64種清潔劑,總共3萬多種物品;網(wǎng)絡書店亞馬遜可供應200萬種圖書;今天的人類有500多種心理疾病、數(shù)千種職業(yè)、5000多個度假目的地和無數(shù)種生活方式,可供選擇的種類之多前所未有。
在我小時候,可供我選擇的只有3種酸奶、3個電視頻道、兩座教堂、兩種奶酪、一種魚和一款電話機。那個帶撥號盤的黑盒子,除了打電話以外派不上別的用場,但在當年足夠了。而今天,走進任何一家賣手機的商店,眾多的手機款式和資費套餐都足以讓你頭暈目眩。
的確,選擇多是進步的標志,但這也有一個“度”,過多的選擇會降低生活質量。專業(yè)術語稱之為“選擇的悖論”。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不滿指南》一書里說明了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有三:
第一,選擇范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為了做實驗,一家超市第一天擺出了24種果醬,顧客可以隨意品嘗并打折購買這些產品。實驗第二天,超市只擺出6種。結果如何?第二天賣出的果醬是第一天的10倍。為什么?因為品種過多時,顧客無法做決定,于是就干脆什么也不買。使用不同的產品重復進行這一實驗,結果是一樣的。
第二,選擇范圍過大,會導致做出更差的決定。你要是去問年輕人,他們選擇生活伴侶的標準是什么,他們會列出所有令人尊敬的特性:智慧、善于溝通和交流、善良、善解人意、風趣和好身材。可在選擇時他們果真考慮了這些標準嗎?從前,在一座不大不小的村莊里,年輕小伙子約有20個潛在的同齡女性可供選擇。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他上學時就認識,因此也很了解。而今天,在網(wǎng)絡約會的時代,他有數(shù)百萬名潛在的女性伴侶可供選擇。選擇如此之多,男性的大腦干脆就將各種復雜情況濃縮成一個唯一的標準——好身材。你對此可能很熟悉,甚至可能親身體驗過。
第三,選擇范圍過大,會導致不滿。你如何能夠保證從200個選項中做出完美的選擇?答案是:你不能。選擇越多,你在選擇后就越沒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滿。
怎么辦?請你在端詳面前的選項之前,仔細考慮你想要什么;請你寫下你的標準,并務必遵守它。你要明白,你永遠不可能做出完美的選擇。要想做出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因為事情的發(fā)展永遠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你就滿足于一個適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侶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適合你嗎?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情況恰恰相反: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選自《思維與智慧》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