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之際詠花詩中的“牡丹”意象與士人心態(tài)

      2016-05-07 12:31張金環(huán)
      關(guān)鍵詞:牡丹人格

      摘要:明清之際詩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時代烙印,與特殊的士人心態(tài)緊密相聯(lián)。首先,與傳統(tǒng)牡丹詩往往給人以歌舞升平、富貴美好的感受恰好相反,它被賦予了“故國”的象征意蘊,常常喚起詩人國破家亡、身世飄零的痛楚與繁華易逝的悲傷。其次,因其“故國”的象征意蘊,它還能使詩人重溫舊夢,暫時忘懷現(xiàn)實的痛苦,獲得片刻美好的體驗,成為詩人“借以娛目肆志”的靈魂遁逃之所。再次,在象征富貴繁華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象征內(nèi)在人格精神之“富貴”的全新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明清詩歌;牡丹意象;故國象征; 靈魂遁逃;“富貴”人格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2009205

      明清之際園林之風(fēng)盛行,詠花詩數(shù)量極為可觀。但綜觀此時的詠花詩不難發(fā)現(xiàn),歷來被視為“花中君子”的梅、蘭、竹、菊等受到了詩人的普遍青睞,而相對來說,象征富貴繁華的牡丹卻備遭冷落。多數(shù)詩人,像顧炎武、王夫之、侯方域、方文、徐枋等等,屢屢詠梅、詠蘭、詠菊、詠竹、詠“落花”,卻唯獨不喜詠牡丹。譬如被奉為詩壇盟主的吳偉業(yè),其梅村之內(nèi)即有絕好牡丹,歸莊《看牡丹記》曾云:“婁東牡丹吳司成、張給事、許嘉興三家為勝。乙酉過吳司成,花計百數(shù)十,而布置絕勝,縱橫散朗,俯仰高下皆有致,如石家美人,妝分濃淡,佩別輕重;又如宋家鄰女,不施朱白,不容增減,天然妍麗。主人留飲花前,各出新詩互觀,雖復(fù)推激風(fēng)騷,縱談文史,而意終在花?!盵1]378但吳梅村集中詠及牡丹者唯《游石公歸是夜驟雨明晨微霽同諸君天王寺看牡丹》一首:“煙嵐澹方霽,沙暖得徐步。訪寺苔徑微,遠近人語誤。道半逢一泉,曲折隨所赴?!噢o山地薄,縣官責(zé)常賦。蔬果雖已榮,龍象如欲訴。學(xué)道與養(yǎng)生,得失從時務(wù)。吾徒筋力衰,萬事俱遲暮。太息因歸來,鐘聲發(fā)清悟。”[2]且題為“看牡丹”,卻只字未寫“牡丹”,而只寫看牡丹途中的所見所感,因?qū)Α皶r務(wù)”的憤慨而深感“吾徒筋力衰,萬事俱遲暮”,故“太息因歸來”,未至而返。透過這其中的差別,不難發(fā)現(xiàn)一種比較普遍的士人心態(tài):梅、蘭、竹、菊等象征的經(jīng)霜傲雪、清高拔俗的人格品性,正是明清改朝換代之際文人士子普遍的自我期許與追求;而牡丹象征的富貴繁華,則與國破家亡的處境與心態(tài)極不相宜。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少數(shù)詩人對牡丹的偏愛,或有些詩人在某種特殊情境下寫出的為數(shù)不少的牡丹詩,就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值得深入探究。如崇禎十三年的影園黃牡丹詩會:“淮海、維揚諸俊人,流傳題詠,爭研競爽,至百余章,都人傳寫,為之紙貴。”[3]《初學(xué)集》885會后,影園主人鄭超宗輯為一集,即《影園瑤華集》。其中,黎遂球詩被錢謙益推為第一,更兼徐增為賦《黃牡丹狀元詩》,而被呼為“黃牡丹狀元”,名揚一時。而在“都會焚毀,英俊凋傷”之后,徐增、陳子明又“屬和美周遺什”,僅徐增一人即得“一百余首”。[3]《有學(xué)集》853又如自稱“逐花狂客”的歸莊“……數(shù)候牡丹之信……尋花于城中,不問路遠近,人貴賤,交親疏,有花處即入?!鄬⒏鸹ㄓ趭鋿|、練川,不能待也”[1]377378 。牡丹花開時“結(jié)伴尋花,或輿或杖,僻遠之地?zé)o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輒再三往,必得觀而后已。……晝則坐臥花前,夜則沉醉花下”[1]210,余懷“凡有花之地?zé)o不到,種花之人無不訪,養(yǎng)花之天無不出”,“拼命乞花花未老,愛花欲死共誰看”。[4]154,157陳維崧亦“見花狂欲死”[5]716。當(dāng)然,還有一些詩人如錢謙益、屈大均、萬壽祺、龔鼎孳等,也會偶爾詠及牡丹。筆者認為,這些詩人筆下的“牡丹”意象,被賦予了全新的內(nèi)涵,反映了明清之際士人的特殊心態(tài)。余懷在《〈戊申看花詩〉自序》中說:“古人不得志于時,必寓意于一物,如嵇叔夜之于琴,劉伯倫、陶元亮之于酒,桓子野之于笛,米元章之于石,陸鴻漸之于茶,皆是也。予之于花,亦寓意耳?!盵4]154可謂一語道破,明清之際詩人詠牡丹,“志不在于妖紅艷紫之間”也,[3]《初學(xué)集》885而是別有“寓意”。

      一、故國舊物,興亡之痛

      首先,明清之際詩人筆下的“牡丹”,與傳統(tǒng)牡丹詩中往往給人以歌舞升平、富貴美好的感受恰好相反,它常常喚醒詩人國破家亡、繁華易逝的痛楚與黍離麥秀的悲傷。如陳維崧《三月三日庭中牡丹盛開同家半雪賦》[5]534,535:

      道政坊中長綠苔,當(dāng)春猶見數(shù)枝開。金鈴紫幔都無分,日炙風(fēng)吹更可哀。士女兩京愁戰(zhàn)伐,鶯花三月傍樓臺。曲江舊事吞聲甚,野老分明見劫灰。(其一)

      絕代名花擅洛陽,當(dāng)時曾記艷姚黃。隨風(fēng)細裊天津外,帶雨斜開汴水旁。雨黑蛟龍蟠玉牒,山青麋鹿走金床。百年離黍春前恨,頭白逢人說憲王。(其二)

      此詩寫于康熙元年。詩人家的庭院一片荒蕪,庭中牡丹卻依然盛開,獨自飽受“日炙風(fēng)吹”的摧殘。如此春景,不僅不能令人欣喜忘憂,反而使詩人想到“士女兩京愁戰(zhàn)伐”。所愁“戰(zhàn)伐”為何?就在詩人寫作此詩三個月前,永歷帝被清軍所俘,至此,讓眾多如詩人一樣心懷故朝的士子寄予厚望的南明朝廷,在苦苦支撐了十八年后終于徹底覆亡,轟轟烈烈的抗清運動以失敗告終。故詩人對此牡丹,看見的分明是“曲江舊事”、滿眼“劫灰”,只能“吞聲”而哭。這里,“牡丹”顯然成為故國的象征。對比故明全盛日“牡丹洛陽第一。當(dāng)時周憲王藩府初開,頗極一時之勝”,但“自河決汴梁,故宮失守,舊事不可問矣”。(詩后自注)此飽受“日炙風(fēng)吹”、數(shù)枝獨開的牡丹,顯然具有“劫后余生”的政治命運,寄寓了詩人濃郁的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百年離黍春前恨,頭白逢人說憲王?!边@正是陳維崧詩“牡丹”意象的普遍內(nèi)涵,如《史遠公宅看牡丹》:“……二月鶯聲人側(cè)帽,滿城柳絮客沾衣。莫嫌中酒年光去,卻恐看花伴侶稀。憑向尊前話天寶,沉香亭北事全非?!泵鎸L啼花開,話“天寶”遺事,傷往事“全非”?!度露呷者^川如園中看牡丹》:“……忽見名園開國色,拼憑短鬢斗春叢。百年淚濕圍城日,三月花吹卷幔風(fēng)。細馬單衫成往事,可憐仍對半欄紅?!焙鋈豢吹健懊麍@開國色”,立刻想到“是日”亦曾是“賦破宋城之日”,故國繁華已成“往事”,因而“淚濕”衣衫?!逗盍烧茨档の迨住菲涠骸啊喝ゼt英偏有分,夢來紫艷未曾忘……今日戟門誰是主,野花零蔓上空墻。”“夢來紫艷”猶不曾忘,今日戟門已是“野花零蔓”,換了“主人”,改了天下?!逗盍烧茨档の迨住菲渌模骸帮L(fēng)光四月浴蠶絲,拂檻初開第一枝。為憶曲江全盛日,剛逢天寶太平時?!лd沉香遺調(diào)在,凄涼法曲許誰知?!币娔档こ蹰_,便想起故國“全盛日”“太平時”,如今“千載沉香”遺調(diào)猶在,而此中之“凄涼”誰知?總之,“牡丹”不再是“富貴花”,給予詩人的也不再是贊賞、歡愉、吉祥等美好情感,而成為故國家園的象征,負載著詩人國破家亡的痛楚與對前塵往事的哀悼與懷念,故詩人“邇?nèi)湛椿ㄎ┯泻蓿瑤壮痪撇怀擅摺保ā逗盍烧茨档の迨住菲湮澹?。endprint

      中國石油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4月

      第32卷第2期張金環(huán):明清之際詠花詩中的“牡丹”意象與士人心態(tài)

      不止陳維崧,在明清之際的一些詩人眼中“牡丹”已然變異,象征故國興亡正是明清之際“牡丹”意象不同于以往的一個普遍內(nèi)涵。如余懷《戊申看花詩》九十七:

      沉香亭畔方移種,已見黃塵動地來。幸有愛花朱處士,至今留得百枝開。[4]170

      這里的牡丹,同樣被賦予了“劫后余生”的政治意蘊,成為“故朝舊物”的象征。故面對繁花似錦,詩人想到的總是痛失“江山佳處”的哀愁:“五十年來老病愁,江山佳處幾回頭。”(《戊申看花詩》二十三)對故國山河無限“緬懷”,總是“老為名花開倦眼,醉逢國色動柔腸”(《戊申看花詩》八十九)。

      即便主動降清的龔鼎孳,亦以“牡丹”象征興亡,如其《昭慶蘭若看牡丹》:“……萬國鼓鼙天寶淚,十年煙草洛陽城。風(fēng)前進酒休辭醉,故里花開又盛兵?!盵6]同樣因“牡丹”而興黍離之悲、盛衰之感。

      其次,與故國興亡的象征意蘊緊密相聯(lián),明清之際詩人筆下的“牡丹”還往往觸發(fā)身世飄零、抱負成空的感傷。如陳維崧《過仲衡西村看牡丹同恭士叔岱梁紫子萬弟賦》[5]715,716:

      連年奔走疲筋骨,及到梁園四月天。老伴恰逢來酒后,悶懷準(zhǔn)擬破花前……

      信宿看花我不辭,逢花欲去更何之。一春逼側(cè)依人日,千里間關(guān)見弟時……

      面對象征故國的牡丹,詩人不由自嘆因國破家亡而不得不連年奔走、窘迫依人、兄弟離散的漂泊生涯,正如史云臣所云“一春逼側(cè)依人日,千里間關(guān)見弟時”二語“滿紙?zhí)闇I”(詩中注釋)。又如《侯六丈宅看牡丹五首》其一:

      藥園重到已無聊,昨日秾花今漸凋。五載飄零逢酒住,萬般惆悵為春饒。妝啼細雨如相訴,臉暈微波故見招。不待將離開始別,一鞭回首怨迢迢。[5]794

      “昨日秾花”今已漸凋,恰同自身之“五載飄零”,不由“萬般惆悵”,細雨中的花容如泣如訴,似與詩人同病相憐?;厥淄拢掖胰缍尰ㄞD(zhuǎn)眼即凋,惟有怨恨迢迢。

      再如丁耀亢寫牡丹的詩[7](上集)440,444:

      野寺花開值暮春,佛煙香霧襲游人。故園多少名花放,來鶴亭中月自新。

      自古名花出洛陽,空傳魏紫與姚黃。獨憐驢背嵩山下,得見瑤池一樹香。(《真常寺院見牡丹二首》)

      溪上名花栽百本,年年今日牡丹開。松花酒熟無人賞,煮石堂中燕子來。(《懷豫山牡丹》)

      看到或想到牡丹花開,引發(fā)的也總是背井離鄉(xiāng)、漂泊流亡的身世感傷。再如曹學(xué)佺《同王潛之顧孝敷俞羨長許伯倫無念湖上看牡丹》:“湖水絕人跡,牡丹開欲過。平生為客思,惆悵暮春何。……”[8]232看到“牡丹開欲過”,興發(fā)的同樣是平生“為客”的身世惆悵。

      最后,在明清之際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牡丹還因其花開時春天將過、易于凋謝等特點,成為詩人表達往事難留、繁華易逝的感情的載體。不管是象征故國還是象征身世,“牡丹”所代表的美好時光總是匆匆易逝。故詩人面對“萬古花王稱富貴”的牡丹,總有“留春不住”的傷感:“開到花王已過春”(余懷《戊申看花詩》八十五),“留春不住牡丹開”(余懷《戊申看花詩》九十一),“繞柱循廊檻閣新,不堪車過又殘春?!L語正圓如話舊,好花將謝倍愁人”(陳維崧《和幾士兄過周文夏園亭看牡丹之作》),“一聲黃鳥笑春風(fēng),綠暗紅稀處處空……三日難留春寂寂,不禁搖落歲華中”(丁耀亢《惜綠牡丹春盡》)[7](上集)491 ,“只恐花時過,誰憐春色來”(曹學(xué)佺《三月晦日吳延美烏龍?zhí)渡峡茨档ぁ罚8]231。所以詩人看花、逐花急急切切:“折得名花入膽瓶,未遑宴賞急揚舲”(歸莊《東行尋牡丹舟中作》),“尋花海畔故人期,不畏途遙但恐遲”(歸莊《自嘉定至海濱尋牡丹》)。

      二、“文人筆端一口吹唾”

      明清之際,“牡丹”作為故國興亡的象征,之所以受到某些詩人的如此鐘愛,除卻她可以寄寓家國身世的沉痛外,還因其能使詩人重溫舊夢,暫時撇開現(xiàn)實,獲得某種心靈的慰藉。正如錢謙益在《徐子能〈黃牡丹詩〉序》中敘述他讀徐增《黃牡丹詩》(已佚)的心情:

      ……仆本恨人,按湖湘紅豆之歌,聽秦淮商女之曲,則為之顧影骨驚,悲不自禁。情之感人,固其所也。子能屬疾數(shù)載,寢室空床,蕭然如道人禪老,不謂其情瀾才海,波譎云詭,倒囊而出,一至于此!吾讀內(nèi)典,劫火初起,燒須彌山王,菩薩能以一口唾之令滅,復(fù)以一口吹之令即起。吹唾一口,起滅同時。子能身當(dāng)劫后,緣情托物,能使揚州煙月,江左文章,攢花簇錦,涌現(xiàn)尺幅之上。安知劫火起滅,不在文人筆端一口吹唾耶?余言及此,林下水邊,又欣欣然有喜色矣。[3]《有學(xué)集》853

      徐增晚年在國破家亡、貧病交加之時,回憶“往者國家全盛,淮海繁華”時的影園盛會,感慨良多,“屬和美周遺什”,動筆即“一百余首”。錢謙益讀之如聽“湖湘紅豆之歌”“秦淮商女之曲”,“為之顧影骨驚,悲不自禁”,勾起無限故國之思、亡國之恨。但這些“使揚州煙月,江左文章,攢花簇錦,涌現(xiàn)尺幅之上”的牡丹詩,又會使人產(chǎn)生猶如“菩薩”之“吹唾”令劫火即起、即滅的感覺,現(xiàn)實的劫火也只不過是“文人筆端一口吹唾”而已,似乎今已“唾之令滅”,重又回到了“國家全盛,淮海繁華”時,故又轉(zhuǎn)悲為喜?!皵€花簇錦”的牡丹美景,固然容易勾起人們懷舊的傷感,但亦可令人如置身于往昔繁華,暫時拋下現(xiàn)實的痛苦,而獲得片刻美好的體驗。這也是明清之際有些詩人喜詠牡丹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歸莊為例,其牡丹詩即往往抒發(fā)置身夢境的喜悅:

      天上神仙坐紫霄,莊嚴(yán)佩服自含嬌。情多謫向?qū)m中住,還是金輪萬歲朝。(《牡丹三詠》一)

      名花有意殿三春,諸種開殘色更新。云雨巫山休漫擬,還疑身在武陵津。(《牡丹三詠》三)

      妖紅艷紫一何稠,春盡余芳為我留。國色滿前從醉倒,夢醒人似在迷樓。(《寓海濱朱氏,臥室之前后左右皆牡丹花,題絕句》)[1]86,87endprint

      國色天香、繁華似錦的牡丹,讓詩人產(chǎn)生了“還是金輪萬歲朝”“還疑身在武陵津”“夢醒人似在迷樓”的幻覺,一種“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喜悅。所以詩人愛花,只是因為“世間只有花如昔,萬樹千叢樹樹春”(《訪李秋孫于山齋,葛瑞五徐昭法同集》),可以讓人暫且忘懷“萬事都非”的現(xiàn)實,如重回往昔,實現(xiàn)精神上的自我排遣和滿足,實質(zhì)上是一種靈魂的“遁逃”。所以歸莊不僅愛牡丹,也愛海棠、芍藥等熱鬧場中的“富貴花”。當(dāng)然這種暫時的精神滿足,還少不了“酒”這一逃避現(xiàn)實的有力推手:“最是賞心兼樂事,不辭爛醉送生涯?!保ā锻勱戻櫼菹壬紙@看牡丹》)恰如其《看牡丹詩自序》所云:“吾不得于世,借以娛目肆志而已?!盵1]210 詩人之好牡丹,并非“溺其美而動其中”,而是聊以排遣“不得于世”的苦悶,“借以娛目肆志”,在灰暗的生活中聊以自娛的一種方式而已,是靈魂的暫時“遁逃”。

      其他詩人,如余懷之愛花,有時亦是借以獲得心靈慰藉:“喚回五十三年夢,長作羲皇以上人。”(《戊申看花詩》五十八)故亦有“珍重國香看不厭,擬將十斛換明珠”(《戊申看花詩》八十四)、“紅霑綠濕香亭畔,倒著烏巾放意看”(《戊申看花詩》八十八)、“坐臥花間堪送老,我來應(yīng)作浣花翁”(《戊申看花詩》九十八)這樣色彩亮麗、充滿歡快氣息的牡丹詩。又如陳維崧“狂游似此逾十日,舞衫歌扇何淋漓。……當(dāng)花不飲復(fù)誰待,束縛莫受皇天欺”(《史云臣宅看牡丹席上作歌兼憶去歲松陵同看花諸子》)、“便停歸計拼疏放,得趁春晴且劇顛。況是孔家樓不遠,銀鞍亟借莫遲延”(《過仲衡西村看牡丹同恭士叔岱梁紫子萬弟賦》)也表現(xiàn)了同樣的心態(tài)。

      三、人格精神之“富貴”

      除上述兩個方面外,明清之際一些詩人之所以偏愛牡丹并大量形諸篇詠,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思考與寄托。

      歸莊《看牡丹詩自序》一文,曾專門針對自己以國破家亡、身世飄零的“貧賤人”身份,而“不遺余力”追逐牡丹這樣的“富貴花”的行為,作過一番解釋:

      客曰:“周濂溪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以子之貧賤,毋乃不宜!”余曰:“吾貧則無擔(dān)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無貧之氣;賤為韋布矣,而輕世肆志,不事王侯,無賤之骨。安在與花不宜?”客又曰:“歐陽公,儒者也,以牡丹為花妖。子何好之甚?”[1]210

      針對“以子之貧賤,毋乃不宜”的詰問,歸莊提出了自己對“貧賤”的理解:雖“貧無擔(dān)石”、“賤為韋布”,但“性慷慨,喜豪放”,可謂“無貧之氣”;“輕世肆志,不事王侯”,可謂“無賤之骨”。物質(zhì)、地位的“貧賤”并不妨礙詩人人格氣節(jié)的高貴,而“高貴”之人格正宜于“富貴”之牡丹。言外之意,牡丹之“富貴”可象征人格精神之“富貴”,這直接從理論上發(fā)展了牡丹意象的新內(nèi)涵。

      有些詩人雖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但創(chuàng)作實踐體現(xiàn)了與歸莊同樣的認識。以丁耀亢為例,如其《聞孝廉侄如云得上品牡丹兼詢分花之法》:

      名花產(chǎn)厚質(zhì),卉族稱獨尊。元氣何磅礴,芳艷耀名園。人情私所好,貴買歸庭藩。移花勿移土,移土傷本根。剪花勿剪蒂,剪蒂枝葉髡。君花壓眾芳,開大如車輪。主人喜獨立,不許眾花倫。愛惜內(nèi)籬落,戕戈地下魂。造化無分別,美丑多并存。一本難賤棄,珍重雨露恩。[7](下集)239

      詩人認為牡丹本為卉族“獨尊”的“君花”,憤慨“人情”之“私所好”而傷害牡丹,不平于“造化”之“無分別”,致使牡丹與眾花美丑并存。而幸喜此“上品牡丹”遇到同樣“喜獨立”的主人:“不許眾花倫?!币阅档ぴ⒏哔F人格之意十分明顯。

      再如其晚年所作一組綠牡丹詩[7](下集)490491:

      蔚藍天上神仙種,肯使姚黃魏紫知。帝女抱琴調(diào)綠綺,東華乘月舞青猊。佛頭涌出蒼螺髻,雀尾翻成翠羽旗。么鳳不來瓊珮冷,云裁荷蓋自追隨。(《代綠牡丹招禪客》)

      廣長舌上有青蓮,翠鳳何勞問謫仙?壇缽花空無定色,普陀柳綠自生煙。諸天香滿旃檀氣,九品珠光荷葉圓。微笑拈來皆幻影,一莖金栗坐參禪。(《禪客答綠牡丹》)

      一聲黃鳥笑春風(fēng),綠暗紅稀處處空。香老游蜂迷舊蕊,雨飄舞蝶失芳叢。依然草色同為碧,安識花神別樣工。三日難留春寂寂,不禁搖落歲華中。(《惜綠牡丹春盡》)

      這里的“綠牡丹”更是連姚黃魏紫都不能倫比的花中之“仙”、花中之“佛”,象征著禪悟人生、不同流俗的人格境界??傊@類牡丹詩通過將牡丹所象征之“富貴”轉(zhuǎn)為精神人格之“富貴”,使牡丹獲得了與梅、蘭、竹、菊相似的人格象征意義,反映了明清之際士人在亂境中追求崇高拔俗人格的心態(tài)。

      綜上所述,無論是象征故國興亡,還是象征美好的往昔、“富貴”的人格,明清之際詩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時代烙印,反映了詩人濃郁的興亡之感、黍離之痛,以及逃避現(xiàn)實、尋求心靈慰藉的普遍心態(tài)。歸莊《東行尋牡丹舟中作》有句云:“亂離時逐繁華事,貧賤人看富貴花。”錢謙益認為“此二句可括紀(jì)游數(shù)十紙矣”[3]《有學(xué)集》1606,亦可作為明清之際詠牡丹詩的最好概括。

      參考文獻:

      [1] 歸莊.歸莊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吳偉業(yè).吳梅村全集[M]. 李學(xué)穎,集評標(biāo)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42.

      [3] 錢謙益.錢牧齋全集[M]. 錢仲聯(lián),標(biāo)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余懷.余懷全集[M]. 錢曾,箋注.李金堂,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 陳維崧.陳維崧集[M]. 陳振鵬,標(biāo)點.李學(xué)穎,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 龔鼎孳.龔鼎孳詩[M]//鐘振振.清名家詩叢刊初集.揚州:廣陵書社,2006:620.

      [7] 丁耀亢.丁耀亢全集[M].李增坡,主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8] 曹學(xué)佺.曹學(xué)佺集[M]. 方寶川,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歡
      牡丹人格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dāng)代意義
      共產(chǎn)黨人的人格力量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三不夠”牡丹節(jié)
      淺論孟子“浩然之氣”與人格養(yǎng)成
      牡丹歸來曲
      牡丹的整形修剪
      綠牡丹
      低調(diào)盛開的“牡丹”
      “牡丹”情
      射阳县| 平邑县| 阳泉市| 高邑县| 天台县| 盐津县| 清水河县| 万年县| 锦屏县| 科尔| 工布江达县| 肇州县| 宁阳县| 永善县| 滦南县| 泽普县| 赞皇县| 聂拉木县| 湘阴县| 武隆县| 会宁县| 桃江县| 玉溪市| 澄迈县| 上蔡县| 桐城市| 盐城市| 兴城市| 台东县| 曲水县| 丹寨县| 宁陕县| 桃源县| 青海省| 白山市| 湘西| 蒙山县| 景德镇市| 福泉市| 蚌埠市|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