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振
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會途經一座叫馬六甲的小城,這座小城不僅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馬來西亞和中國最有淵源的城市:鄭和七次下西洋,五次走訪了馬六甲;明成祖朱棣將漢麗寶公主下嫁馬六甲蘇丹。和中國有著如此深厚淵源的馬六甲到底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呢?
歷史的滄桑在這里處處彰顯:一邊是燈籠高掛、灰瓦白墻的中國街;另一邊卻滿是荷蘭式的風車、紅屋,帶著歐洲中世紀的厚重?;▓F錦簇的人力三輪車在街頭游走載客,又像是上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
馬六甲城里有好幾條中華街,除了入口處中國式的門樓外,街道兩旁掛著中文招牌的商店鱗次櫛比,徜徉其間,好像走在中國某個小城的商業(yè)街上,而馬六甲著名的河村更是酷似中國的江南水鄉(xiāng)蘇州和紹興。越往深處走,各式風格建筑越多,有中式、葡式、英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那些依山傍海、風格各異的古老房屋,那些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窄街僻巷,無一不深深地吸引著我。
打開世界地圖,“馬六甲”只不過是個米粒般的“點”,但由于它所處地理位置緊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因而成為世界上通航歷史最久、航運量最大的海峽之一。各國也曾為占據馬六甲海峽而爭奪不休,1405年,鄭和下西洋時,曾率領龐大的艦隊登陸馬六甲,還曾出手幫助過這個弱小的王朝,抵御北方之敵。因此,在馬六甲至今仍保留著一座紀念鄭和這位中國偉大航海家的“三保山”,山下還有一口“三保井”,南面還有“三保亭”,亭里供著三保公泥塑像。
當車子經過三保山時,闖入人們眼簾的是綠草如茵的山坡上那些用灰色石塊砌成的墳墓,據說這里有12000多座墳墓,是海外最大的中國人墓群。圍著三保山轉過來即可到達三保廟的廟門,三保廟也叫鄭和廟,是當?shù)厝A人為紀念鄭和于1673年建成的。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民族建筑,據說為保持其正宗,所用磚瓦建材全部來自中國。廟內有鄭和坐像,上掛“鄭和三保公”橫幅,門柱的對聯(lián)上寫著:“五百年前留圣跡,四方界內顯英靈”。
廟前院內有一口井,名三保井,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水井之一。有人認為這是為鄭和所掘,又傳是當年蘇丹為漢麗寶公主所掘,故又稱“蘇丹井”,井水味道甘美,在無自來水之前,是全城唯一的飲用水來源。
從三保廟出來后乘車穿過繁華的鬧市,停在荷蘭廣場。荷蘭廣場雖然不是馬六甲歷史的起點,卻是現(xiàn)在游客暢游馬六甲的起點。耀眼的紅色建筑是基督教堂和荷蘭紅屋,它們將廣場圍了起來。廣場一側臨著交通要道,其余兩側則被一個鮮紅的荷蘭風格的鐘塔、一幢稱為“荷蘭紅屋”的荷蘭殖民時期的紅磚建筑和教堂環(huán)繞著。荷蘭紅屋曾是荷蘭總督的住處,建于1650年,據說是亞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荷蘭建筑。時過境遷,荷蘭殖民早已不在,紅屋也就成了歷史建筑,肩負起述說歷史的任務,自然而然成為馬六甲歷史博物館。
廣場另一側是基督教堂,教堂是馬來西亞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建于1753年,是荷蘭人為慶祝統(tǒng)治馬六甲100年而建的。Church(基督教堂)字樣印在朱紅色的教堂墻壁上,非常醒目。同樣為朱紅色的國家青年博物館門前是一條寬闊的走廊,走廊外面是拱形的門,一個接著一個,線條優(yōu)美、排列規(guī)則有序,帶著強烈的古典主義色彩。
穿過城門,拾級而上,崎嶇的階梯旁不時出現(xiàn)幾棵參天大樹。走過短短的幾段階梯,就會看到一座無頂建筑,這就是圣保羅教堂。圣保羅教堂是歐洲人在東南亞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它與圣地亞哥城堡同時建成,與城堡用的是同一種建材,教堂幾經戰(zhàn)亂,現(xiàn)已面目全非。
充滿滄桑、寫滿歷史的馬六甲是素凈而有涵養(yǎng)的,它不淺薄地將滄桑招搖地表述,而是留在不引人注意的小小勝跡中,讓你細細品味其韻味十足的歷史景觀和人文情懷,像一首綿長的歌,更像一幅雋永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