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宏+李寧
摘 要:美國成長小說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讀美國文學和美國文化的良好切入點。本文主要在美國文化的背景下,借助美國成長小說的發(fā)展和演變,來探討美利堅民族的心態(tài)和文化。
關鍵詞:美國成長小說;美國文學;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02
一、成長小說的內涵
在中外文學發(fā)展的歷程中,以成長為主題的文學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美國作家尤其偏好于塑造一個個鮮活的青少年形象。在美國的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描寫青少年在其成長過程中歷經艱難險阻、排除萬難,最后褪去稚嫩,逐步獲得積極應對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勇氣和信心的故事,這類小說也被美國評論家稱為“initiation stories”。
成長教學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青少年的教育上,但是又不同于兒童文學和青少年文學。成長小說是青少年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時期,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發(fā)生著重大改變,成長并不單單代表著生理走向成熟的,更多的會涉及到一個人對生活、對社會、對自我和對人生展開的思考。美國眾多的成長小說情節(jié)各異,但是其創(chuàng)作模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會在經歷過一些特殊的時間之后,性格、心理產生極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會使得主人公擺脫曾經的稚嫩和童真,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最后重拾信心,真正地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主人公的這種巨大改變實則是主人公在復雜世界里的再生,是他們邁向成熟的必經階段。
與具有五千年悠遠文化的中國相比,美國算的上一個年輕的國家。青年一代渴望早日脫胎換骨,盡快地成長起來,能夠獨立地面對這個現(xiàn)實的復雜的社會。因此,美國的成長小說的主流偏好于塑造各種形式的流浪漢的形象,所探討的就是由天真無邪蛻變到經驗豐富,由年輕走向成熟的歷程,這其實是美利堅民族文化在美國文學中的自然折射。以下部分將選取美國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成長小說來探討其反映出的民族文化。
二、誘惑
在美國成長小說的創(chuàng)作模式下的主人公最初的心理狀態(tài)大都處于童年期,他們對周遭的世界認知比較模糊,外界的一切對他們有著巨大的誘惑。主人公的童真和主人公對于世界的好奇促使主人公展開自主地求知。其實成長小說中的這種求知是有文化淵源的。追求真理是西方文明的驚喜。美國人總是熱衷于不斷地追求真理以獲得更高地滿足。美國人將極具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的魯濱遜視為祖先,他們抵制“教化的企圖”,主張主動去開拓學習以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其實,對周邊世界感覺陌生、模糊,因為對世界有著強有力地認知欲望,想要更好地與周遭的世界融入,恰恰就是青少年的心理。用成長小說反應美國人渴望更好地認知世界、更積極地探索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十分恰當?shù)?。誘惑是美國成長小說重要的初始因素,是促進青少年成長和成熟的直接導火索。比如,早期的美國成長小說《白鯨》中的魁魁格就是受到了陌生世界的誘惑,義無反顧踏上了捕鯨船,開始了他漫長的探索和成長;《哈克·貝利芬恩歷險記》中,哈克出于對自由生活的憧憬,最終展開其探索過程;《我的親戚,長官莫里琉克斯》中羅賓極度地渴望成為繼承人,所以鼓足勇氣獨自踏上了尋找叔叔的道路……眾多的美國成人小說似乎都可以尋找到主人公所受到的形形色色的誘惑,這與美利堅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美式文化里認為人就應該在不斷的開荒和探險中獲得新的認知最終開辟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這種文化理念在絕大多數(shù)的美國成長小說中富有冒險精神和開拓精神的主人公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
三、頓悟
頓悟是成長小說的靈魂,每個青少年在經過一些特殊的事件的洗禮之后,總會對人對社會產生一種全新的洗禮式的認識,這也是成長小說的典型特征之一。例如在《紅色英勇勛章》中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亨利·弗萊明的形象。最初的他是一個毫無實戰(zhàn)經驗的士兵,但是他認為戰(zhàn)爭是神秘而偉大的,這種神秘吸引他一步一步邁向戰(zhàn)場,他渴望通過戰(zhàn)場的洗禮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勇士。但是當他真正踏入站長,他開始得到頓悟:原來戰(zhàn)場并非想象的樣子,甚至認為戰(zhàn)場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英雄主義,所以參與戰(zhàn)斗的士兵只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護。他通過實踐感悟到戰(zhàn)場并非想象中的浪漫和神秘,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屠宰場。美國的文學其實是十分重視美利堅民族的集中體驗和國名性的,這一點在大多數(shù)的美國成人小說中都可以看得到。美利堅民族其實是一個充滿浪漫與感傷夢想的民族,他們渴望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尋求到一個美好的精神花園,從而逃離文化,永遠的年輕和激情下去,但是他們又不得不在一次次碰壁和現(xiàn)實面前建立起新的認知重新地認識世界。由此可見,成長小說可謂是我們認識美利堅民族、美國文化和美國文學的有力切入點,透過美國成長小說,我們能感受到整個民族的信仰、激情和夢想。
四、幻滅
美利堅民族文化強調的是個人主義,強調是自我意識,強調依靠自己去獲得想要的一切,這是美國文化的核心,也是美國的國民性格。這種文化價值理念來源于猶太—基督教的傳統(tǒng),相信萬能的造物主創(chuàng)造了人,而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又創(chuàng)造了世界。同時,這種文化的形式與美式教育也是分不開的,美國的家庭多是孤立的核心家庭,他們?yōu)楹⒆犹峁┑闹С趾蛶椭c中國人民相比可謂少之又少,美國的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我能行,我要靠自己,我是很重要的,我通過努力可以改變世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現(xiàn)實總是會一次次擊碎人們自滿自足的夢想。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fā)展,人的地位實則在不斷降低,人類文明越是進步,人類就越能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自身的卑微渺小。在人類從自滿自足發(fā)展到終于認清自身的渺小時,往往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例如,小說《白鯨》中的埃哈伯雖然在現(xiàn)實面前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變得傷痕累累,但是他依然不愿意受制于這個世界,依然不愿意接受現(xiàn)實,他依然認為人的意志是可以勝過自然的,只要信念堅定,再渺小的人類也能向自然發(fā)起極限挑戰(zhàn)。這一人物形象其實非常符合美國的國民性格,但是遺憾的是,埃哈伯由于莽撞最終喪生大海,這其中暗暗表達了極端個性注意惡性膨脹下去就會自食惡果。人類是個矛盾體,既渴望超越自我,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但是在現(xiàn)實面前卻難免遭遇坎坷,這是文化與現(xiàn)實的碰撞,是真實與理想的糾結。
五、覺醒的困惑
文學作品與文化價值之間關系匪淺,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之說以會流傳下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抓住了這個民族的靈魂。因此,透過一部成功的文學作用,我們可以尋找到深刻的民族形象。透過美國的成長小說,我們可以捕捉到其中折算的美國文化和美利堅的民族精神。例如,《哈克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寫一個少年的歷險和成長,展示了美利堅民族以逃避追求自由的夢想;《白鯨》則深刻反映了19世紀美國人對探險求得真知的渴望。在美國的成長銷售存在著這樣一個文化的悖論:覺醒與困惑。最初是青少年,因為懵懂無知而快樂,但是當他們走向啟蒙,也昭示著他們靈魂的覺醒,與此相伴而來的就是無盡的痛苦。隨著知識和經驗的豐富,原先的夢想可能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人們相信自我力量,追求冒險,追求真知,但是在一次次碰壁之后,夢想不得不幻滅,深刻覺醒過后是無盡的困惑。
美利堅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就是通過不斷的努力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而美國成長小說所描述的也是一個個懷揣夢想的主人公想理想挺進的過程。但是在向夢想挺進過程中,會伴隨著誘惑—頓悟—幻滅—覺醒和困惑,這其實是傳統(tǒng)的理想化的價值觀念與無情現(xiàn)實社會碰撞的結果。“天真”的少年,收拾行囊,懷揣夢想,踏上探險和求知的道路,覺醒固然美好,但是卻伴隨無盡的痛苦,夢醒時分,難免會產生一種因無法實現(xiàn)夢想而出現(xiàn)的幻滅感。覺醒和困惑這一文化悖論集中體現(xiàn)了美國民族個性的兩重性。正如著名的哲學家喬治·桑塔亞所指出的那樣:美國是個矛盾的國家,這種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它既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又在骨子里流淌著陳舊的精神觀念的血液,美利堅民族的青年一代既信奉祖先傳下來的信念和標準,又有著自己本能的開拓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芮渝萍,劉春慧.成長小說:一種解讀美國文學的新視點[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5(01)
[2]張學玲.幸運的墮落后,悲劇性崛起——淺析成長小說的主題基調[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08(10)
[3]黃守崗.略論成長小說與美國文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