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薩克雷是英國十九世紀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名利場》是他的成名作品,書中兩位不同的女性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迪絲·華頓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在小說《純真年代》中華頓描寫了兩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睹麍觥泛汀都冋婺甏愤@兩部作品中塑造了兩類女性:傳統(tǒng)女性和叛逆女性。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男女作家在刻畫女性時采取了不同的態(tài)度。
關(guān)鍵詞:薩克雷;伊迪絲·華頓;《名利場》;《純真年代》;男權(quán)思想;女性意識
作者簡介:魏瑋,性別:女,出生年月:1982年9月19日,職稱:助教,單位:成都大學(xué)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國際教育學(xué)院。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02
在《名利場》與《純真年代》這兩部小說中,兩位作者分別刻畫了兩類女性。一類屬于當時社會的傳統(tǒng)女性,另一類屬于當時社會的叛逆女性。但是兩個文本中的傳統(tǒng)女性和叛逆女性又不盡相同,她們在人生追求、做事方法上都存在著差異。
1、艾米利亞與梅
1.1艾米利亞與梅的相似之處
《名利場》中的艾米利亞和《純真年代》中的梅有著相似的地方。
她們是當時封建勢力和父權(quán)文化崇尚的傳統(tǒng)女性,完全服從當時社會的規(guī)范。正如王先霈所說的那樣:“她們富有教養(yǎng),多才多藝,但卻不是獨立的個人,而是男性的陪襯,她們逆來順受,富有自我犧牲精神,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1。
首先,艾米利亞和梅都擁有父權(quán)社會要求女性的一切裝飾性特征。在《名利場》里,薩克雷對艾米利亞的美貌做了以下描述:“她的臉色紅撲撲的,顯得非常健康,嘴唇也紅紅的,掛著甜甜的笑容,一雙水靈靈的眼睛亮閃閃的……”。2
在《純真年代》中,華頓也多次描寫了梅的美麗外表,并經(jīng)常把她和古羅馬神話中的狄安娜女神聯(lián)系在一起。
其次,艾米利亞和梅都多才多藝。在《名利場》中,艾米利亞憑借自己的才藝受到了大家的歡迎:“艾米利亞唱歌宛如百靈鳥……3”
在《純真年代》中,梅也因此而贏得了紐蘭的喜愛:“他喜愛未婚妻光彩照人的容貌、健康的身體、嫻熟的騎術(shù)……”。4
最后,艾米利亞與梅的共同之處在于她們都嚴格遵守社會規(guī)范、安守本分,扮演著男權(quán)社會為女性安排好的角色。
對于《名利場》中的艾米利亞來說,戀愛是她的信仰,結(jié)婚是她生活的目標,喬治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對她來說,歐洲的命運就體現(xiàn)在喬治·奧斯本中尉身上,他就是他的歐洲,他的皇帝,她的盟國君主,她的威嚴的攝政王。她是她的太陽和月亮,……”5
《純真年代》中的梅同樣把愛情和家庭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全部。華頓在小說中對梅做了這樣的形容:“這時梅便成了他所熟悉和崇尚的古老傳統(tǒng)的守護之神”。6
1.2艾米利亞與梅的不同之處
《名利場》中的艾米利亞與梅雖然同樣屬于傳統(tǒng)女性,但是也有著很大的不同。薩克雷筆下的艾米利亞,外表和內(nèi)心都極其純真善良。而華頓筆下的梅雖然外表純潔,內(nèi)心卻虛偽復(fù)雜.
薩克雷在《名利場》中把艾米利亞描繪成了一個心地純潔善良的女人:“不管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小說里,……,而我們將總是與這樣一位純樸和氣的人為伴,實在是幸運…… ”。7
除此之外,艾米利亞還是一個軟弱的女人,她是男權(quán)社會中擁有“女性氣質(zhì)的典范,“所謂的女性氣質(zhì),也就是要表現(xiàn)得軟弱,無用和溫存”8。
與艾米利亞所不同的是,梅工于心計,梅為了捕獲紐蘭的心,把自己偽裝成了一個富有愛心、善解人意的人。在紐蘭與埃倫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之際,梅發(fā)了一封電報給埃倫,信中這樣寫道:“外婆電報有效,爸媽同意復(fù)活節(jié)后結(jié)婚。將致電紐蘭,興奮難以言表。愛你,謝謝,梅。”9這封信及時阻斷了紐蘭與埃倫的關(guān)系。
在婚后的生活中,梅也時常意識到紐蘭對自己的厭倦情緒,卻依然不動聲色。她在暗中與家人聯(lián)手舉辦了一場告別宴會,把埃倫驅(qū)逐出了上流社會,同時對埃倫撒謊說自己懷孕了,這讓埃倫重返歐洲。
2、叛逆之女:蓓基與埃倫
2.1蓓基與埃倫的相似之處
蓓基與埃倫的形象與艾米利亞、梅的形象正好相反,她們沒有對男性默默服從。
首先,蓓基與埃倫的外表與打扮完全不符合上流社會的品位。
在當時上流社會,女性被要求應(yīng)該是“純潔”的,而蓓基與埃倫性感的打扮無疑是違反了上流社會的品位,被認為是挑逗和庸俗的。
薩克雷在《名利場》中對蓓基的性感打扮做了這樣的描述:“她那手臂和肩膀半掩在薄如云霧的紗巾下,透過紗巾可以看見眩目的白皮膚?!?0
《純真年代》中埃倫的穿衣風格與蓓基很相似,“她身穿低領(lǐng)深藍色絲絨晚禮服,還用一個很大的老式別針系著一條很夸張的腰帶,……”。11
其次,蓓基與埃倫都敢于反對傳統(tǒng)形式、反抗階級壓迫、挑戰(zhàn)父權(quán)制權(quán)威。
在平克頓女校,平克頓小姐便是權(quán)威的象征,無人敢反對她,但當她要求蓓基給低年級的學(xué)生上課時,卻被蓓基拒絕了:“我在這兒是跟孩子們說法語而不是教她們音樂替你省錢。給我錢,我就教?!?2
埃倫的言行也嚴重違反了上流社會的形式與規(guī)范。在宴會上,埃倫在與公爵交談了將近20分鐘后便起身離開。而在當時的紐約社會,一位女士如果在宴會上主動離開一位男士,是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
更為重要的是,蓓基與埃倫都具有反叛意識,她們拒絕父權(quán)制為她們準備好的屈從角色,是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婚戀模式、顛覆傳統(tǒng)家庭模式、追求自我生活的女性。
《名利場》中的蓓基雖然出生卑微,卻不甘心向命運低頭,下定決心要通過婚姻改變自己貧賤的命運。
蓓基到好友艾米麗家中做客,得知艾米麗亞的哥哥還是單身時,心里便開始琢磨要勾引喬瑟夫:“既然喬瑟夫·塞德利有錢而且沒結(jié)婚,我干嗎不可以嫁給他呢?”13
當蓓基引誘艾米利亞的哥哥失敗后,也并沒有氣餒。她又來到克勞利男爵家當家庭教師,決定要在這里站穩(wěn)腳跟。
和蓓基一樣,埃倫也是一個敢于突破婚姻與家庭束縛的女性。埃倫不甘心成為男性的玩物和婚姻的活祭,毅然提出離婚。
2.2蓓基與埃倫的不同之處
《名利場》中的蓓基與《純真年代》中的埃倫雖然在性格特征上有著相似之處,然而兩人在人生追求和采用的手段上卻存在著差異。蓓基是一個一味追求金錢,情趣低下的人。而埃倫則是一個蔑視金錢、追求精神自由的女性。
通過上文對《名利場》和《純真年代》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部作品中的兩類女性雖然在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然而在處事方式、道德品格上仍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薩克雷在書中流露出的對艾米利亞褒揚有加、對蓓基則譏諷貶抑的主觀情緒體現(xiàn)出了他的男權(quán)思想,他把艾米利亞贊為“天使”,把蓓基貶為“妖婦”的原因是因為艾米利亞的身上具備了男權(quán)社會所要求的各種美德,而蓓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強、野心和精明是讓男人無法忍受的。
與薩克雷不同的是,華頓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來描寫人物的,她對梅這一形象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舊的價值體系和男權(quán)意識對于女性人格的束縛和扭曲。正如美國女性主義詩人阿德里安娜·里奇所認為的那樣:“我們(女性)處處都處在父權(quán)制的控制之下,不管我的身份、處境、經(jīng)濟地位或性偏向如何,我都生活在父權(quán)之下:只有我為得到男性許可而付出代價時,我才能在父權(quán)制許可下享有特權(quán),發(fā)揮影響?!?/p>
注釋:
[1]王先霈《文學(xué)批評原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208頁。
[2](英)薩克雷《名利場》,彭長江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第4頁。
[3](英)薩克雷《名利場》,彭長江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第3頁。
[4](美)伊迪絲·華頓《純真年代》,前引書,第38頁。
[5](英)薩克雷《名利場》,彭長江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第106頁。
[6](美)伊迪絲·華頓《純真年代》,前引書,第172頁。
[7](英)薩克雷《名利場》,彭長江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第4頁。
[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舒小菲譯,西苑出版社,2009年,第139頁。
[9](美)伊迪絲·華頓《純真年代》,前引書,第147頁。
[10](美)伊迪絲·華頓《純真年代》,趙明煒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7頁。
[11](英)薩克雷《名利場》,彭長江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第11頁。
[12](英)薩克雷《名利場》,彭長江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第14頁。
[13]參見康正果《女權(quán)主義與文學(xué)》,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年,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