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源
摘 要:《一堆木柴》是20世紀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早期創(chuàng)作的重要自然詩歌,詩中出現(xiàn)的大量冷色意象暗示了詩人對于20世紀美國社會的看法。意象是詩歌的主體,即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具有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本文通過冷色意象來分析《一堆木柴》并解讀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關鍵詞:羅伯特·弗羅斯特;一堆木柴;冷色意象;主題思想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2
一、冷色意象
詩歌語言一個重要特征是大量運用意象,意象指通過記憶和想象對某種事物的心理表征。英國詩人劉易斯曾指出:“一首詩本身也可以是多種意象描寫繪制成的一個意象”[5]。詩歌意象是詩人通過對自然、社會各種客觀的具體事物、事象的描述來反映深層的思想、情感 、觀念、意識等。冷色意象即一些冷色調的意象,如藍、綠、紫、白等顏色的意象,一般而言,冷暖色調的意象根據(jù)詩人的心理因素而定,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真實感情基調。羅伯特·弗羅斯特正是這冷色意象的善用者,下面我們先透過弗羅斯特詩歌——《一堆木柴》中冷色意象窺探其詩歌中的現(xiàn)實世界。
二、解析《一堆木柴》
有些學者認為《一堆木柴》是羅伯特·弗羅斯特平生創(chuàng)造的第一首著名的自然詩,詩中巧妙地運用了冷色意象,得到了許多國內外評論家的贊賞。
灰蒙蒙的一天,我走在凍硬的沼澤地,
我停下腳步說,“我要從這里回過頭去。
不,我還要繼續(xù)向前——我們要去看看”
除了這兒那兒有過路人留下的腳印,
凍雪使我們行動困難。眼前所見全都是
無數(shù)又細又高樹木直上直下的線條
彼此相似難以標記或稱呼的一個地點,
以至于難以確定我是否到過某個地方
或者某個別的地方:我只知離家已遠。
此處為《一堆木柴》在開頭部分,在冰雪封凍的林中沼澤地上,孤獨的旅人停下了腳步,不知是否應該繼續(xù)前行。
詩人提及了“灰蒙蒙的天、凍硬的沼澤地、凍雪、樹木”等冷色意象,讓人感覺這里的猶豫躊躇來自于一種混沌、無序感。孤獨的旅人遠離家園,無法確認自己身處何處,周圍盡是白雪皚皚的一片。
一只小鳥飛到我的面前。他停歇時,
總是小心地讓一棵樹隔在他和我的中間,
緘默無聲,不說一句話告訴我他是誰,
而我卻傻乎乎地想著他在想些什么。
他以為我是在追他,為了他的一根羽毛——
那尾巴上的一根白色羽毛:就像一個
會把每一片羽毛都據(jù)為己有的人。
其實,他只要向一旁飛一飛就會明白。
無序和無法把握自己的方向讓旅人心中充滿了恐慌,就像此處的冷色意象“林中小鳥”一樣——在他面前猶豫飛翔,孤單依舊。小鳥內心的恐慌并不是由于害怕失去方向,而是害怕受到眼前旅人的傷害。所以小鳥作為林中僅有的另一個生命出現(xiàn),原本可以稍稍緩解旅人的孤獨和不安全感,現(xiàn)在卻因為無法交流而被誤解,這令旅人感到更加的無助和孤獨。在此詩中,小鳥被旅人人格化,稱作“他”??v覽弗羅斯特的詩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往往會把“人生”比作“旅途”,因此《一堆木柴》在此的隱喻也是顯而易見的——現(xiàn)代的人們在生活中容易失去方向,陷于一片混沌,而人和人之間的誤解和交流缺失深化了這種孤獨、不安、混沌感。冷色意象“小鳥”的出現(xiàn)是一種弗羅斯特式的幽默,小鳥所存在的恐懼,也反映了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都成了利己主義者,交流也存在了障礙,剩下的只是無盡的猜度和提防。
這是一個堆得很標準的楓木,砍好、劈好,
堆好,而且量過,正好是四乘四乘八。
我再沒有看見過能和它一個樣的柴堆。
柴堆周圍的雪地上看不到任何足跡。
它肯定不是今年新砍劈的木柴,
甚至不是去年砍劈或前年砍劈的。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通過冷色意象群形象地向大家傳達了一些貌似悲傷的情緒,特別是不安、混沌感,這點同“荒野”的前三節(jié)很像。但是正當這位旅人內心充斥著無助、不安、混沌感時,這一堆木頭改變了這一切,讓他近乎忘卻了那只恐慌的小鳥(然后,我看見了那里有一堆木柴,也就忘掉了他的存在……)此處的冷色意象“整齊的木堆”象征著在這無序混沌的世界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秩序。詩人希望表達這種秩序早已存在并且是永恒的。這堆木頭不僅為旅人帶來了秩序感而且那位陌生的伐木工人留于這林中沼澤地的木頭也讓旅人發(fā)覺不再孤單無助與不安。
至少,這堆木頭能夠慢慢的燃燒腐朽,
沒有煙塵,盡其所能給冰封的濕地帶來溫暖
在這首詩的最后兩句里,弗羅斯特告訴大家,此冷色意象“成堆的木頭”有別于尋常之木,雖不能溫暖家庭,卻能溫暖冰雪封凍的濕地。
三、從冷色意象中窺探《一堆木柴》主題
在20世紀的美國詩壇,羅伯特弗·羅斯特作為現(xiàn)代主義代表詩人,并沒有像同時期的其他詩人一樣,選擇自我流放的意象派,而是堅守了其傳統(tǒng)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龐德、艾略特等人,為使新批評流派得以合法化,從各方面都對惠特曼進行排斥打壓,其成功體現(xiàn)在了《理解詩歌》中所收錄的惠特曼詩歌大大減少。截然不同的是,弗羅斯特也是本土的、民族的、大眾化的詩人,卻一直是《理解詩歌》中被收錄詩歌最多的美國人,他對于自由詩有著天生的厭惡感并且從小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弗羅斯特成為了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的守望者和捍衛(wèi)者[4]。這也體現(xiàn)了弗洛斯特渴望在這無序的社會里尋找到永恒的秩序并進行守護。
在弗羅斯特的時代,美國正處于一片無序與混沌之中,由于一戰(zhàn)后的影響,許多年輕人成了“垮掉的一代”,西方文明也處在崩潰的邊緣。弗羅斯特通過《一堆木柴》里的“冷色”意象,希望讓大家能夠發(fā)現(xiàn)美國社會存在的問題,盡快從這無序且混沌的社會中找到秩序,而弗羅斯特則認為傳統(tǒng)詩歌形式是詩人們得以創(chuàng)造出永恒的工具。弗羅斯特曾寫道,“詩歌是抵御時間的工具,往后退一步是抵御混亂的方式”。以上種種不難發(fā)現(xiàn)《一堆木柴》的主題正是詩人對于詩歌,對于無序混沌的社會的想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無序和混沌是真實存在的,雖然人們無法適應,但是秩序也會是共存的。在《一堆木柴》中,冷色意象群透出的不是悲觀色彩,而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這堆木柴不僅給予了旅人短暫的安全感、秩序感,而且讓兩個彼此不認識的陌生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細細再品這首小詩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先被理解的意義發(fā)生了改變——其實小鳥被人格化后成為了旅人的自我投射,小鳥的擔心實則是旅人的擔憂。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弗羅斯特.弗羅斯特詩選(英漢對照)[C].江楓,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何慶機.自我與信念: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徐新輝.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一堆木柴”[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8,第28卷 第5期:P64-67.
[4]趙彤,甘岱俠.羅伯特·弗羅斯特: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之路[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2,第6期.
[5]單勝江.詩歌意象語言特征:兼析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意象[J].作家,2012,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