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們能看見的事或物,我們總能描述事的場景和物的模樣。課堂教學是發(fā)生在教室里的教與學的活動,當屬事的范疇,有過程、有方法、有場景,還有教師、學生參與其中。
一個事件一旦發(fā)生,就會有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無論是基于時間、或是變化的狀態(tài),我們總能將過程進行劃分。為此,對于課堂教學,有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教學模式的說法和研究。
課堂教學需要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而且方法要科學,效果要明顯,課堂場景也要生動,讓身居其中的人感到有生命的氣息和成長拔節(jié)的聲音。
這里所說的方法要科學,是指教學方法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要按照孩子的身心特點和知識的認知過程來展開。比如,我們不能把孩子看成容器;知識的習得,不應灌注而應該是學習者自我建構的過程。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遠離“滿堂灌”,而應當以幫促學,互幫互學,讓課堂教學活動成為一種師生幫學、生生幫學的狀態(tài)。
我們常說,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只與課堂中的人相關聯(lián),也就是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關聯(lián)。
教,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幫的藝術,與教師的學科教學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相關聯(lián);學,可分為主動學和被動學,如果孩子不想學,或者拒絕學,就談不上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了,因為效果已經(jīng)歸于零。倘若孩子想學會學并且已經(jīng)開始了學、主動地學,教師不教也會有效果。倘若教得好,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成為更好的人。當生命在場,課堂教學就應當有生命的氣息,這是教育的目的和使命的指向,更是教育內(nèi)涵的指向。
教育的目的不應也不會指向教育的外延,書本知識在教育的內(nèi)涵中沒有一席之地,知識和技能指向則是教育的外延。
教育的外延好像總是看得見、也摸得著,當關于事和物的知識需要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學習者除了自我建構別無更好的方法。但知識建構的動力,是基于教育的內(nèi)涵提供的能量。
所以,給生命一個成長的理由,生命就會去尋找關于成長的知識。于是,學習才會成了一種自動自發(fā)的行動。這里所說的“理由”,來源于教師。教育者需要給予成長的“理由”。
基于生命和生命成長的課堂,它的教是什么呢?是一種因愛而生的幫助。一種為學提供支援、提供能量的幫。因此,在課堂中,“教師的工作,就是在學生感到困惑的時候,從側面給予學生幫助,并且最后和學生一起分享解決問題帶來的心理上的興奮和成就感。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變成了給學生以勇氣和鼓勵,讓他們在未知的、待驗證的道路上自己探究。”
這就是我們所期望的“幫學課堂”的狀態(tài),也是“幫學課堂”的大致模樣。
課堂應是一種幫學狀態(tài)
武漢光谷實驗中學校長,湖北省校長協(xié)會常務理事,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研究生兼職導師,國內(nèi)“幫教育”的倡導者,提出“互助德育”“幫學課堂”和“自救教師”等理念,出版《為何而教》等書。
(責任編輯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