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繼明
時至今日,依然難以忘記回首時那耀眼的鐵皮手電筒所發(fā)出的光亮和朦朧夜色中父親瘦小而又強大的身影。從此,夜路上如水的月光,路邊鬼魅般伸展著的樹木,遠處荒冢上傳來的貓頭鷹的叫聲便都染上了一種深沉的溫情和格外的明亮……
幼年和少年記憶里的父親是威嚴的,有時甚至覺得他有一種封建家長的作風,他從來沒有打過我,我對他卻格外的畏懼。成長中那些自以為是的小成就大多都是和母親分享的,父親則總是在一旁扮演著“潑冷水”的角色。
父親總是在忙著那沒完沒了的活計,以至于我們很少有機會交流,他的話多是指令性的:“不許打架”“不能抽煙”“別老惹你媽生氣”。而感情上面對面的交流幾乎是沒有的。
從小到大,很少敢去直視父親。小的時候是怕看到他嚴厲的目光,現在則是沒有勇氣去看他眼中包含的生活的滄桑和他日漸蒼老的模樣。
每次回家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出家中那個老式的鐵皮手電筒,裝上三節(jié)一號電池,看它是否還能“正常工作”。就是這個普通的鐵皮手電筒,它讓我在十六歲那年的秋天第一次體會到父親深沉而又徹底的愛。
那是我十六歲那年的秋天,家里所有人都忙著收莊稼,從早晨一直忙到晚上九點多,父親夜里還要看護即將收獲的果園。可能是因為農活太多著急的緣故,父親第一次大聲訓斥了我:“都多大了,也不知道幫家里忙,果園里沒人,昨天丟了不少果子!”我當時很難理解作為一個農民家庭的一家之主的父親所承受的生活的壓力和重擔,只覺得自己已經比同齡孩子懂事多了,為什么父親還是那樣對我?我含著淚水獨自來到果園。
深秋的天黑得很快。夜風的寒氣,它和樹枝糾纏所發(fā)出的鬼魅般的呻吟,以及遠處荒冢上貓頭鷹凄厲的叫聲,讓我的身體和心靈都在恐懼地顫抖。不知道過了多久父親來喚我回家,在手電筒的光暈下我看到父親嘴角還沾著飯粒,是什么事情讓忙碌勞累了一天的他如此匆忙地吃完了那頓本該“愜意”的晚飯?除了父親對我的擔心和關愛,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一時百感交集,不知說什么好。
“爹,你這兒粘著飯粒……”我用手輕輕地幫父親擦去臉上的飯粒,父親不知所措地愣了一下對我說:“趕緊回家吧?!?/p>
我沿著崎嶇不平的小路一步步摸索著往回走,當我正想象著這樣難挨的夜晚父親將會怎樣度過時,突然一束光從身后打過來,本來漆黑難走的路變得明亮了!我知道這是父親手電筒的光,我回頭告訴父親不用幫我照路了,父親沒有說話,也沒有動。我轉回頭繼續(xù)往前走,淡淡的月光和手電筒的光將我的身體投射出兩個影子,一高一矮,像一對一同前行的父子。
這一刻我突然明白,父親的愛就像這手電筒的光,當我處在陽光明媚的白晝,處在幸福和快樂中時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當我處于漆黑的夜晚,處于失落、恐懼和無助中時才發(fā)現其實它一直都存在,默默地為我亮著,照耀著我不斷前行著的道路……
(選自《思維與智慧》,有刪改)
【閱讀訓練】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述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2.文章第五段能否刪除,為什么?
3.簡要概括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4.閱讀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說說對同一環(huán)境的描寫為什么有所不同。
5.結合語境,說說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