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友
又是一個百花盛放的四月天。庭院里,山野中,田野上,桃花、杏花、梨花、海棠、牡丹……第次開放,爭芳斗艷,花香四溢,仿佛一曲滿園春色的交響樂進入華彩高潮的樂章。近年來,油菜花、櫻花也成為人們賞花的熱點,增添這本已熱鬧無比的春意。每一個這樣的春天,春花都帶給我們美好的心情、美好的審美享受。
在中國這個幅員廣闊的國度,春天不僅在平原和低海拔地帶自南向北推進,也從低海拔向高海拔登高;花開也不僅是從南向北遞進,同樣從低海拔向高海拔遞進。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便是說的這種情形——當農歷的四月也就是公歷的5月平原花謝之際,低山、中山山花怒放。
而在青藏高原一帶,花季不是春天,而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夏季。很多國人陌生的而被歐洲人尊為“世界名花”的綠絨蒿,就是在6月開始綻放的。
被歐洲人狂熱追捧的中國之花
在植物分類中,綠絨蒿是罌粟科的一個屬。人類對罌粟的認識、研究和利用可謂久遠,但是對綠絨蒿的認識歷史卻不長。而罌粟科里綠絨蒿與罌粟兩個屬之間也常常糾纏不清,這在植物分類史上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情況。早期的分類系統(tǒng)中,除了一種綠絨蒿分布在歐洲之外,其他幾十種都生長在橫斷山-喜馬拉雅地區(qū)。因此,植物學家一度認為綠絨蒿曾經連續(xù)分布于歐亞大陸,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抬升及亞洲內陸的干旱化,導致它們的分布呈現(xiàn)“孤島”狀態(tài),目前局限于中國西南的橫斷山-喜馬拉雅一帶。然而,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歐洲大陸沒有綠絨蒿屬植物的分布,綠絨蒿屬是地地道道的青藏高原地區(qū)特有類群,絕大多數種類分布在中國且為我國所特有。
從歐洲人第一次在喜馬拉雅地區(qū)發(fā)現(xiàn)綠絨蒿以來,這種高原野花就對歐洲人有著一種魔力和誘惑,也受到歐洲人的追捧。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對中國西部野生動植物發(fā)現(xiàn)狂熱中,綠絨蒿和其他野生高山花卉一起,成為“植物獵人”的追逐目標。他們發(fā)現(xiàn)、命名、采集標本,帶回種子在歐洲的園林中種植。
為什么歐洲人會對綠絨蒿有那么一種虔誠和狂熱呢?
蘇格蘭植物學家喬治·泰勒曾經對紅花綠絨蒿有這樣一段描述:“沒有哪一種植物能夠像它這樣享有最高、最奢華的名號。凡是能一睹其自然風釆的人,看見它們用斑斕的色彩裝飾著四周的小灌叢時,都會歌頌它們一番。所有初次邂逅這種花的人都會因它而發(fā)狂。”查閱歐洲一些植物學家和綠絨蒿喜愛者對于綠絨蒿的描述,這樣溢美之詞甚至有些夸張的語言不少,其實這也正是綠絨蒿給初見的人一種怦然心動甚至有些夸張的印象。
與罌粟花類似,綠絨蒿的花瓣如蟬翼般輕薄,無論是黃、藍、紅、紫、粉、白,都有著一種典型的高原亮麗色彩。更為特別的是,在高原濃烈的陽光照射下,綠絨蒿的花兒會呈現(xiàn)出令人炫目的綢緞般的光澤。這在世界各種野花中,應該是非常少見的。
綠絨蒿的花兒不只是有著獨特之美,還有著夢幻、神秘、浪漫的氣質,這也是它們令人著迷、抓狂的原因?!爸参铽C人”威爾遜把綠絨蒿比作自己的“植物情侶”,也有人贊綠絨蒿為“東方的女神”。從這些比喻贊美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有一種浪漫的情愫被綠絨蒿喚起。
中國人為什么
對綠絨蒿比較陌生?
與歐洲人的狂熱喜愛相比,中國人對這種生長在自己境內的野花卻顯得比較陌生。這并非中國人不欣賞它們的美麗,而主要是認識少和晚。而不少人結識綠絨蒿是從歐洲、日本的報道和種植園開始的。為什么會這樣呢?
中國被譽為世界花卉園林之母,中國的花卉資源太豐富了,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野花不勝枚舉,令人應接不暇,這多少讓人們對于尋找新的花卉的心情不是那么急迫。這多少也符合“越缺乏越重視”的規(guī)律。
人們對于自然的欣賞多少與生活的重心區(qū)域相關聯(lián)。盡管中國西部尤其是西南高山高原地帶是世界上公認的花卉資源豐富的地方,甚至有一種說法——中國是世界高山花卉分布中心,但是在長久的歷史中,中國的文化重心是在東部平原地帶,而西南古代甚至被認為是蠻夷之地,人口分布少。這也就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中國許多傳統(tǒng)名花如牡丹、梅花、芍藥、荷花等,都在東部地帶,也就是與社會文化重心重合,而西南的美麗野花則寂寂于山野而不被人識。即使是杜鵑花,像映山紅等中原地帶分布的種類人們了解得多,而對西南高山杜鵑則認知少。
當然這也許還與民族性格有一定關系。農耕社會、農耕民族,人們一般以家園為中心,在意一種安靜平和的生活。而游牧社會、游牧民族則不同,生活流動性強,喜愛遠足天涯,四海為家,探索未知。
綠絨蒿
是花兒的另一個境界
我們探討包括綠絨蒿、杜鵑等中國西部高山名花,為什么在歐洲聲名遠播而在中國卻不在傳統(tǒng)名花之列,還有一個重要視角,這就是中國人的賞花文化。
世界上許多名花,有的為某個或幾個國家特有,更多的則是多國、多地域共有。但是對于花的喜愛,不同國家的人或者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域的人群,往往卻有著不同的偏好。中國人喜愛牡丹以及梅、蘭、荷、菊,日本人偏愛櫻花,歐美人則對玫瑰喜愛有加。這種賞花愛好的不同原因很多,但至少有審美偏好、民族性格和社會文化等主要因素,而后兩者往往比審美因素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中國人的性格,偏向含蓄、平和、有度,傳統(tǒng)社會文化重視和諧、中庸、有序。這些我們都能從牡丹花上得到詮釋。牡丹花花朵碩大,花型飽滿厚重,花瓣層疊有序,艷麗又含蓄,熱烈又安靜,整個牡丹從花朵到植株,都給人一種雍容沉穩(wěn)、華貴脫俗的感覺。在中國人心中,牡丹還有花開富貴的寓意。這些都是中國人所欣賞、內心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從這個角度看,牡丹花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和價值,難有別的花可以替代。
從賞花的偏好上看,除了花型、花色,中國人對花香特別重視,而對于花美而無香的,則喜愛程度有減,這也能從中國人對蘭花欣賞中得到印證。國蘭香氣獨特,因此中國人格外喜愛。而那些沒有香味的蘭花,就不那么受推崇。
相對于中國人傳統(tǒng)的賞花文化和審美情趣,綠絨蒿就顯得比較另類了。綠絨蒿曾經在中國西部有廣泛的分布,東部到湖北的神農架,分布的最低海拔也不是很高。但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讓這片土地上的綠絨蒿發(fā)生變化。高寒極端的生境,似乎考驗著各種植物的生命力,而綠絨蒿始終與高原“共命運”,塑造著它們頑強而獨特的生命力,成為這片高原的“主人”,也妝點了這高原的美麗。因此有人說綠絨蒿是青藏高原的一個象征。
花兒是植物生命體上獨特的部分,美麗又給人嬌弱的感覺。綠絨蒿在許多植物都不能生存的地方,迎風傲雪,綻放美麗,展示出來的是堅強不屈、不懼困難的品格,而這類品格總是被人們所推崇敬佩的。
在這個高寒地帶,許多植物植株低矮,有的呈墊覆狀生長,花也開得很“經濟”、很小,綠絨蒿卻有著高矮不一的花莖,最高的竟可達2.5米,兀立于百花叢中,高擎碩大而艷麗的花朵,這又是一種強烈的對比,一種反差帶來的美感。對那些走在高度缺氧、寒冷寂寥的高原上的人來說,綠絨蒿的出現(xiàn),是一種慰藉,一種獎賞,也像一場渴望中的戀愛。
綠絨蒿所帶給我們的,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賞花審美情趣和精神感受所缺乏的。對綠絨蒿等高山花卉的欣賞和熱愛,讓中國人的賞花文化更加豐富和完整,也激活了我們精神世界一直潛在的那一部分。
綠絨蒿,如同喜馬拉雅,它是花的一種高度,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