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一
我最初接觸到綠絨蒿,是在外國的園藝植物圖鑒上,首先見到了栽培狀態(tài)下的藿香葉綠絨蒿和大花綠絨蒿。那時本土的高原植物圖鑒還屈指可數(shù),很少有專門介紹到野生綠絨蒿種類的書籍或資料,更不用說彩色圖譜了。其實綠絨蒿屬是中國-喜馬拉雅區(qū)系特有的類群,很多種類都分布在中國,甚至一半以上的種類是中國特有物種,而它們又是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植物類群中顏值最高的一類。綠絨蒿屬花色極為豐富,其中藍色花的種類更是不可思議,那種醒目的藍色如此的純凈,就像高原的天空一樣通透,讓人看過一眼就難以忘記,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是被那一抹藍色打動后才與綠絨蒿結緣的。
作為一名綠絨蒿的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見到它們,能有一眼之緣并不容易。從首次在書中知曉了藿香葉綠絨蒿,直到在云南麗江找到,我大概尋找了6年有余,而分布在藏南的大花綠絨蒿更是不知何時才能得見。最初知曉世上居然有如此華麗之花,之后瘋狂地在網(wǎng)絡上搜集圖片將其畫下,再到下定決心奔赴云南卻不知地點百尋不得,最終在合適的地點與恰當?shù)臅r間找到它的時候,也許最初那種日思夜想的勁兒早已被時間消磨,但見到藿香葉綠絨蒿的那一瞬間還是免不了熱淚盈眶。在最初喜愛上綠絨蒿的時候,我還曾天真地想目睹所有野生種類的風采,然而很多種類連照片資料都極為稀少,甚至已多年未被人類重新發(fā)現(xiàn),由于大部分種類分布極為狹窄,而其生境又往往被群山環(huán)繞難以到達,而今看來對于愛好者這應該是不可能達成的愿望。其實這些地方雖然對于人類而言是不可踏入的絕境,但是對于綠絨蒿來說也許是它們的天堂。
綠絨蒿生長在喜馬拉雅-橫斷山區(qū)的高海拔山地和高原臺面,距離人類主要的聚居區(qū)比較遠,難以進入。綠絨蒿屬的植物極富美感,花色鮮艷大氣,花被片更是質感猶如綢緞,具有無比優(yōu)雅的氣質。在20世紀初那個探險盛行、發(fā)現(xiàn)不斷的時代,“植物獵人”威爾遜等人來到中國,歷盡艱險將許多藏在山嶺或幽谷中的綠絨蒿引回歐洲,從此這一類植物便成為青藏高原的活名片,它們的形象也變成了那個空氣稀薄地帶的象征。綠絨蒿自從被發(fā)現(xiàn)就受到歐洲園藝界的追捧,能為歐洲園林帶來異國高原的一抹亮色,又是如此適合歐洲較涼爽的氣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園林花卉?,F(xiàn)在歐洲園藝植物中最常見的綠絨蒿屬品種,大部分是通過大花綠絨蒿、藿香葉綠絨蒿和單葉綠絨蒿互相雜交選育而成的,也有五脈綠絨蒿和紅花綠絨蒿等其他物種的雜交后代。
我曾在青海、云南、四川都見到過綠絨蒿倩影,長在河灘石礫上的多刺綠絨蒿,生于幽暗的云杉林下的藿香葉綠絨蒿,置身于荒地草坡的總狀綠絨蒿,點綴在杜鵑花屬灌叢中的長葉綠絨蒿,高居高山草甸的紅花綠絨蒿、巴朗山綠絨蒿和夾金山綠絨蒿。綠絨蒿屬大部分種類雖然會生長多年,但是有些會在開花結果后全株死亡,所以綠絨蒿植物在開花期是否能夠順利傳粉、結實對于它們來說極為重要。很多綠絨蒿的花朵為半閉合狀態(tài),能夠部分吸收陽光的熱量,可以給高原上由于低溫活動受限的昆蟲尤其蠅類提供停留場所,然而在開花之前,綠絨蒿要面臨各種來自高原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所以,當我們見到這樣美麗的花朵時,注意一下它們充滿防御武裝的植株和葉片,也許可以感受到那輕薄如紗的花瓣下植株的堅韌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