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林
“文革”前夕,有關(guān)瞿秋白“變節(jié)”之事傳出,全國政協(xié)直屬組的召集人之一王蕓生建議我作為工作人員,與宋希濂接觸一下,探個究竟。上世紀30年代,宋希濂是國民黨第三十六師中將師長,駐扎長汀,瞿秋白就是由宋部直接審訊并奉蔣介石密令執(zhí)行槍殺的。
此后,我與宋希濂有過幾次長談,以下是他關(guān)于瞿秋白就義經(jīng)過的講述。
林琪祥就是瞿秋白
蔣介石對江西蘇區(qū)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得逞,紅軍主力于1934年10月撤離蘇區(qū)北上,僅留下六七千人在閩贛邊境開展游擊活動。1935年二、三月間,湯恩伯指揮數(shù)萬兵力從西南往東北方向截追紅軍。眾寡懸殊,紅軍決定化整為零,其中力量較弱的千余人往東撤離,被我?guī)熢谒诟浇牟筷牰陆負魸?,俘虜較多;余下三四百人改走上杭方向,也被我?guī)熤笓]的福建保安第十四團截阻。
4月下旬,我接蔣介石南京密電,稱“據(jù)可靠情報,共匪頭目瞿秋白在你部的俘虜群中,務必嚴密清查”。我立即命令師參謀長向賢矩執(zhí)行,先在一零八旅方面清查,對俘虜一個個均加以細細辨認和盤問,都沒有發(fā)現(xiàn)線索;又電告保安第十四團,幾天后得復電,說俘虜中有個可疑的人,面容消瘦,自稱林琪祥,職業(yè)醫(yī)生,上海人,但操蘇南口音。我即命令向賢矩親自前往,速將此人解往長汀師部審問。次日,向賢矩即復電:經(jīng)人(叛徒)指認,林琪祥就是瞿秋白。
我命令下屬暫不要提審瞿秋白,并批示“優(yōu)裕待遇,另辟間室”。我這樣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想以柔克剛,用軟化的辦法克敵制勝。一方面,以我當時的職位和立場,必須把瞿秋白降服,讓他公開投靠到國民黨方面,這將是國民黨對共產(chǎn)黨的一個成功打擊,同時也是我個人為蔣介石立下的一大功勞;另一方面,瞿秋白的突然出現(xiàn)也喚起我對往事的回憶,先前既是國民黨黨員又是共產(chǎn)黨黨員的我,對瞿秋白這樣的領袖人物曾經(jīng)仰慕過。
我去囚室看了瞿秋白。我提出好好給他治病,他答復用點兒藥減輕病痛即可,認真的治療則完全沒有必要了。我說兩國開戰(zhàn)尚且對戰(zhàn)俘、傷病員實行人道主義,何況你我都是同胞。他卻厲聲說,蔣介石1927年靠血腥鎮(zhèn)壓革命起家,不顧國難當頭而發(fā)動五次反革命“圍剿”,請問這人道主義又扔到哪里去了?我避開同他爭辯國共兩黨的是非,遞煙給他抽,重申來看他是詢問他生活和健康上有什么要求。他直爽地表示,他作為病人,不反對看病吃藥;作為半拉子文人,要寫東西,需要筆墨紙張書桌;又說他寫東西習慣上需要煙酒,但他身無分文,僅有的財物全被保安團的士兵搜走了。我當即答復,這些要求均可滿足。
瞿秋白每天寫詩詞,刻圖章,頗有點兒悠然自得。三十六師司令部凡能與瞿秋白接觸的官兵,都私下向他索要題字和印章,他一律來者不拒,唯獨各種形式的審問、談話毫無進展。我向南京方面匯報:審訊沒有突破。緊接著,南京直接派人到長汀提審瞿秋白,反復幾個回合,依舊毫無所獲。事情至此,我估計瞿秋白有可能被押送南京處置。
“我一切準備就緒”
出乎意料的是,6月16日,我突然接到頂頭上司蔣鼎文轉(zhuǎn)來的蔣介石密電,命令我對瞿秋白“就地槍決,照相呈驗”,中央社和各大報發(fā)消息。我把向賢矩、軍法處長、政訓處長和陳軍醫(yī)召來,下達了上峰的命令。
次日中午,向賢矩隨陳軍醫(yī)走進瞿秋白的房間。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給師部的一名衛(wèi)兵刻圖章,頭也沒有抬,順口對來人說:“請坐,稍等片刻?!本o接著,向賢矩的勤務兵端來一大盤酒菜。待雙方都有幾分酒意,向賢矩才開口說:“瞿先生,你住在這兒有一個多月了吧?”“我不記日子。怎么,要送我上路?”
“是的。你有什么話要說,有什么后事要辦,可以直說,我們將視情況而盡力為之?!?/p>
“我一切準備就緒!”瞿秋白響亮地回答。
6月18日是個大晴天。清早進餐后,瞿秋白換上了新洗凈的黑褂白褲,黑襪黑鞋,泡上一杯濃茶,點支煙,坐在窗前翻閱《全唐詩》。金燦燦的霞光投進門窗,他一邊翻閱,一邊吟讀思索,然后提筆書寫起來:
1935年6月17日晚,夢行小徑中,夕陽明滅,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讀唐人詩,忽見“夕陽明滅亂山中”句,因集句偶成一首:
夕陽明滅亂山中(韋應物),落葉寒泉聽不窮(郎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萬緣空(郎士元)。
此時,軍法處長傳令催促起程,瞿秋白于是疾筆草書:
方提筆錄出,而畢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半有句:“眼底煙云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此非詞讖,乃獄中言志耳。
秋白絕筆
10時整,軍法處長傳令出發(fā)。瞿秋白擲筆整衣,昂首走出三十六師大門,腳踩著行進的節(jié)拍,輪流用俄語、漢語高歌:“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xiàn)!”這時候,沿途的老百姓駐足聆聽,注目送行……
進了戒備森嚴、游客一空的中山公園,一桌酒肴已擺在八角亭里。遵照特務連長的安排,瞿秋白先在亭前拍照。他背手挺胸,兩腿分叉,面帶笑容,為世人留下了一位革命者最后的風采。照相后,他背北面南坐定,自斟自飲,旁若無人,酒興中他又高唱《國際歌》《紅軍歌》數(shù)遍。痛飲多杯后,他又放聲歌曰:“人之公余稍憩,為小快樂;夜間安眠,為大快樂;辭世長逝,為真快樂也!”歌畢,瞿秋白在呆若木雞的士兵刀槍環(huán)護之下,從中山公園走向刑場。他手夾香煙,顧盼自如,再一次高歌吟唱,并不時高呼:“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chǎn)主義萬歲!”走到羅漢嶺下蛇王宮側(cè)的一塊草坪上,他盤膝而坐,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正好,開槍吧!”
哨聲落,槍聲起。時年36歲的瞿秋白飲彈灑血,壯烈犧牲。
(呂麗妮薦自《縱橫》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