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鋒
前不久,一首名為《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里了》的歌曲暴紅網(wǎng)絡。對于聽慣了《小蘋果》《最炫民族風》《法海你不懂愛》這些“傳統(tǒng)”神曲的人來說,《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里了》令人耳目一新。這是流行音樂中罕見的由40人合唱團演唱的男女八聲部合唱,大開大闔,氣勢奪人,時而慷慨激昂,義正詞嚴,時而哀婉低吟,輾轉泣求,中間又夾以內心告白,煮成一鍋風格絢爛的雜燴,而所有這一切上下求索的,是一把鑰匙的下落。
看上去,這種“一本正經(jīng)地胡說八道”,正是網(wǎng)絡時代青年所熱衷的話語風格,也是此曲被廣為接受的第一動因。這是一個雜燴的時代,世界動蕩跳躍,人們不安于位,傳統(tǒng)的界線不斷伸縮變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單一固定不變的傳統(tǒng)風格越來越難以激發(fā)年輕人的興趣,各種無厘頭的組合與新奇的搭配才能奪人眼球?!稄埵砍愕降装盐壹诣€匙放在哪里了》以莊嚴肅穆的頌歌風作引,開頭的旋律節(jié)奏令人想起卡爾·奧爾夫為中世紀詩歌譜曲的《布蘭之歌》中的《命運女神》,后半部分化用了周杰倫《牛仔很忙》副歌里“不用麻煩了”的片段。這就是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所指出的后現(xiàn)代文化中廣泛存在的“拼貼”現(xiàn)象。
拼貼,是我們這個時代各種越位、重組和打通的文化活動的表現(xiàn)。奧爾夫的原曲以短促威嚴的旋律表達命運的無常和人們的怨念,現(xiàn)在用來詢問一把普通的住宅鑰匙在哪里,大作小用,令人發(fā)噱。但這種詩性與日常生活場景的不和諧疊加,能夠拓展傳統(tǒng)單一的審美期待,讓人獲得更有彈性的藝術體驗。
不過,也別說在從前的文藝中沒有找鑰匙這種事。上世紀80年代的朦朧詩熱潮中有一首名作,就叫《中國,我的鑰匙丟了》,作者梁小斌?!澳鞘鞘嗄昵?,我沿著紅色大街瘋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歡叫,后來,我的鑰匙丟了……我要頑強地尋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太陽啊,你看見了我的鑰匙了嗎?”在這里,作者暗喻的是讓人失落了價值的坐標,鑰匙象征著心靈新的方向。有意思的是,朦朧詩在當年也是一種錯位的話語,這既造成了它的流行,也造成了它的爭議。支持者沉醉在各種全新組合搭配的實驗中,反對者認為朦朧詩胡言亂語,不知所云。
比較這兩個不同時代的越位,它們都是打破既有的藝術定規(guī),擴大審美空間。不同的是,在朦朧詩那里呈現(xiàn)出心靈的痛苦和沉重的思考,而《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里了》這類作品中的痛苦則通過戲謔和自嘲等方式得到了消解。請注意,消解不是消失。在網(wǎng)絡時代,人們對愛的渴望和焦灼找到了新的排遣方式,把痛苦對象化、距離化和戲謔化,在這個過程中達到與現(xiàn)實新的和解,而群體化和狂歡化的網(wǎng)絡新媒體又為此提供了新的途徑。
這世上沒有永遠的門,沒有不壞的鎖,也沒有不會遺失的鑰匙。一代代的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自己的鑰匙,打開自己的門。
(摘自《讀天下》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