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斌
(恩施電視臺,湖北 恩施 445000)
?
再論“巴”之本義為五步蛇
——與曹定云先生再商榷
谷斌
(恩施電視臺,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巴人因“巴”而得名,“巴”最早是一種動物名(五步蛇),后來逐漸演變?yōu)榈孛?有五步蛇的地域)和族稱(在巴域生活的族群)。甲骨文(巴)字正是契合了巴人的這一特征,巧妙地將人與蛇的形體融合在一起。而巴式青銅器上的核心紋飾“手心紋”,同樣可以解釋為人與蛇(或稱“族群”與“蛇頭”)的組合,寓意為“祖先”與“圖騰”之間的親密關系,這更是在考古學上證明巴人是崇拜五步蛇的民族。
關鍵詞:巴;甲骨文;巴人;五步蛇;手心紋
巴人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南方族群,這個族群因何而得名,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對于曹先生的批評,筆者將其理解為前輩學者對后學晚輩的一種鞭策和鼓勵,意在督促筆者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論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下面筆者擬從解析甲骨文“巴”的字形入手,并結合文獻、民俗、考古等方面的材料,探尋“巴”字本義,并向曹先生再次討教。
一、甲骨文“巴”的變化軌跡
考釋文字,首先要弄清字形,筆者認同這一觀點,從曹先生提供的(圖一)表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巴”字部分字體(巴1、巴4、巴5)與甲骨文“孕”字確有相似之處,如字體中都含有人形,腹部凸出明顯等,著名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在編纂《甲骨文字典》時,就將一個“巴”(一期乙3378)字認作“身”(徐先生認為“甲骨文身、孕一字”)字,并釋義:“從人而隆其腹,以示其有孕之形,或作腹內(nèi)有子形,則其義尤顯。”[4]顯然,徐先生識“巴”為“孕”的依據(jù)就是人形大腹內(nèi)有一黑點。
圖一甲骨文“孕”、“巴”二字字形表
曹先生認為甲骨文“巴”字與“蛇”形沒有任何關系,無論是“蛇”的整體形狀,還是“蛇”的某一部分,如“蛇頭”、 “蛇身”、“蛇尾”和“蛇”的運動姿態(tài),都與甲骨文“巴”字字形“不類”。[3]并引用筆者文中的一幅五步蛇頭部解剖圖做例證,稱其與甲骨文“巴”字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形體。
筆者當初選用解剖圖,是為了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五步蛇嘴中的兩顆毒牙,既然曹先生說“不類”,那筆者就提供一張五步蛇蛇頭的正面特寫圖,供大家辨識。
圖二 五步蛇蛇頭特寫與甲骨文“巴”字
五步蛇是一種典型的“大頭蛇”,身體短粗,蛇頭碩大呈三角形(或稱烙鐵頭)。從圖二可以看出,甲骨文“巴”字中的“側視之人”與“大頭蛇”的形狀非常相似,其上部是蛇頭,下部是蛇身及尾部,唯一讓人疑惑的地方就是蛇頭的輪廓沒有合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形呢?因為甲骨文“巴”字指代的是“巴人”這樣一個族群,故原始形態(tài)突出人形特征,后來隨著字體的簡化,字體中的蛇形成分才開始凸顯。
在圖一所列的巴1、巴4、巴5等字體中,為什么會多出一個“孕腹”?筆者分析,這是鍥刻者為了在保持人形的前提下,將蛇頭的特征也保留下來,故特意增加一個凸起,這種情況很少見,卻被曹先生誤認為是孕婦隆起的腹部。而巴2、巴3則是鍥刻者刻畫毒牙時,將其中的一顆毒牙延長至人體形成的字形。
在圖二中,巴6、巴7、巴8、巴9是出現(xiàn)最多的一類,曹先生認為這一類是另兩類“巴”字的簡化,甲骨文第二期以后,大多用此形體。但曹先生文章中并沒有提供證據(jù)證明這類常見字體晚于其它字體。
甲骨文“巴”字是怎樣從“人形”簡化為“蛇形”的呢?其實,在美國漢學家理查德·希爾斯搜集的22個甲骨文“巴”字中,可以整理出一條更為合理的簡化路徑。筆者列舉如下:
總之,甲骨文“巴”字是由“蛇”與“人”組成的合體象形字,意指“巴人”這一族群,在其原始形體中,主要體現(xiàn)人形的特征,后來隨著字形的簡化,“巴”字中的蛇形特征開始占據(jù)主導地位,人形特征逐漸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不見,這一演變趨勢在后來的金文“巴”和小篆“巴”得到繼承和強化,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巴”字似蛇的由來。
二、文獻和考古材料中的巴人“蛇崇拜”
巴人的圖騰崇拜在秦漢時期就已基本消失,在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再去探尋這一古老習俗,無疑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也并非毫無可能。曹先生認為“巴人是崇蛇民族沒有文獻根據(jù)和考古學證據(jù)?!毕旅婀P者就著重在這兩方面進行論述。
(一) 巴人也是“蛇種”
巴人與蛇有關,《說文》對此解釋得很明確:“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象形。”[5](P741)在先秦古文字中,“蟲”與“它”同源,都是“蛇”的本字。
但曹先生認為“許慎《說文解字》對‘巴’的解釋是錯的”。理由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他看到的只能是小篆,他沒有也不可能看到“甲骨文”。他只能就小篆“巴”字來說話。而小篆“巴”似乎有點像蛇,所以他說:“或曰食象蛇,象形”[3]。
東漢許慎的確不可能見到“甲骨文”。有關資料記載:“東漢學者許慎非常注意搜集、整理和研究商周青銅器銘文,在他的巨著《說文解字》一書中,收錄了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商周古文字資料,集中地反映了漢代學者對中國文字形音義的研究成果。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大字典,也是最先收錄商周古文字的一部字書。許慎在自序中說:‘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可見他在編著《說文解字》時就直接采用了青銅器銘文的資料?!盵6]當然,這并不是說《說文》里的文字解釋就全對,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jù)前,我們不能輕易否定前人的觀點。
另外,許慎“或曰”針對的是“食象蛇”,而非巴字本義“蟲”。因此,筆者在《釋“巴”》中已明確表示:“如果我們拂去‘食象蛇’的神話色彩,回歸到字義和字形解釋,無論是將‘巴’釋為‘蟲、蝮’還是釋為‘它’,指的都是一種毒蛇,這一結論正好與甲骨文巴字的字形解釋相符[2]。這說明許慎關于“巴”的解釋沒有錯。
公元前316年,最后的巴國在川東為秦所滅,這一帶的巴人在秦漢時期又被稱為板楯蠻,而板楯蠻又是南蠻的一支。我們看看《說文》對“蠻”的解釋:“蠻,南蠻,它種,從蟲。”[5](P673)“南蠻”即南方之蠻,是對這個族群分布區(qū)域的界定,從字形分析,“蠻”字里的“蟲”顯然與“蛇”有關,“它種”所表達的意思就是“蛇的后代”,由此可知板楯蠻先民巴人也屬于“蛇種”。
(二)解析巴式青銅器中的“蛇頭紋”
考古學意義上的巴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遺存是巴式青銅器,這些器物上鑄刻有大量原始、古樸的神秘符號(學界又稱巴蜀符號),其中“心形紋符號和手臂紋符號的固定組合(俗稱手心紋),是最多、最常見的一種核心組合?!盵7](P221)
“手心紋”拓片圖 五步蛇蛇頭三視圖 圖三 五步蛇蛇頭與巴式青銅器中的蛇頭紋
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手心紋”中的“心形紋”為“蛇頭紋”,但到底是什么蛇的蛇頭?目前并無定論。對蛇類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蛇頭呈三角形(或稱烙鐵頭)的蛇一般為毒蛇,而五步蛇三角形的蛇頭與青銅器上的蛇頭紋極為相似(見圖三);再分析手臂紋,它指代的就是人或族群。蛇頭代表圖騰,手臂代表人或祖先,兩個圖形組合在一起,意味著他們存在不一般的親緣關系,這種符號組合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巴式青銅兵器和虎鈕淳于上,應該是戰(zhàn)國時期巴人的“護身符”或“族徽”。
在種類繁多的巴蜀符號中,有兩種符號組合與“人”相關,除了常見的“手心紋”,還有一種是“犬齒與人像的組合”(見圖四)[7](P228)。管維良先生稱“犬齒紋”為虎牙紋,認為這與巴人的“白虎崇拜”有關,虎牙對人,示意人將落入虎口,成為祭虎的犧牲。[7](P228)筆者認為這一觀點不能成立,古代很多民族都有用人牲祭祖的習俗,但他們一般用俘虜或外族人作祭祖犧牲,在殷商卜辭中,就有商王將俘虜?shù)陌腿俗鳛橛郎掏踝驽娜松挠涊d:“貞御巴於妣(《合集》15114正)?!盵8]更何況與“犬齒紋”組合的人像似乎還帶有武器,這更不像是做人牲的樣子。
圖四 巴式青銅器上毒牙與人的組合紋飾
筆者認為,“人與毒牙組合”與“手心紋”一樣,所表現(xiàn)的也是“人與蛇”的關系,這與甲骨文“巴”的字形結構完全一致,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以五步蛇為圖騰的族群標識。
在巴蜀符號中,還有很多蛇紋符號,只是有的沒有被識出,有的被當做虎紋,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再展開敘述。
(三)甲骨文所載“巴方”不是“巴國”
“巴”字之所以難釋,就在于它時而是地名,時而是族名,時而又變成了國名,三者盤根錯節(jié)地攪合在一起,令人眼花繚亂、難以縷析。
前文已經(jīng)介紹,甲骨文“巴”字具人形,指代的是“巴人”這樣一個族群,甲骨卜辭中“伐巴”一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多,說明他們是商王朝經(jīng)常討伐的對象。
從史料記載巴人“未有君長,俱事鬼神”的社會形態(tài)看,他們只是一個個互不隸屬的氏族部落,生活方式比較原始,大多以漁獵為生,俗喜歌舞,驍勇善戰(zhàn)。這些特征我們可以在《華陽國志·巴志》的有關記載中得到印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卑腿嗽跍缟痰膽?zhàn)斗中立下了大功,照理說應該得到豐厚的獎賞,然而周王朝建立后,巴人似乎什么都沒有得到?!拔渫跫瓤艘?,以其宗姬封于巴(這個“巴”當?shù)孛?,爵之以子”。[9]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不合情理。其實我們換個角度看,巴人伐紂是以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參加的,此時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有組織的“巴國”。因此,周王朝將王族成員派往氏族林立的巴人地域,再建立一個面積較大的姬姓巴子國,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巴方”不是“巴國”,那他們在哪一帶活動,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和考古材料分析,“巴方”的聚居區(qū)應該是在漢水上游的漢中、安康一帶,因為這里與周和殷商的距離都比較近,既容易受到殷商攻擊,也便于與周結盟伐紂。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大批以“寶山文化”命名的商周青銅器和陶器,其中圜底釜在陶器中所占比例最大,主持發(fā)掘的趙叢蒼先生認為,“寶山文化屬巴文化,當來自于以釜作炊器這一古老傳統(tǒng)的鄂西三峽地區(qū)?!盵10]
趙先生的這一推斷與筆者關于“巴地”的解釋并不矛盾,筆者在《釋“巴”》一文中已經(jīng)有過闡述:“早期巴地因五步蛇而得名,中晚期巴地卻是因巴人而得名,隨著巴人向北遷徙,離開五步蛇分布區(qū),在漢水中上游等地區(qū)繁衍生息,這一帶也被人稱之為‘巴’?!盵2]巴人的分布區(qū)域很廣,但總體來說,仍然算是一個南方族群。
三、 民間的“巴”與“蛇”的關系
曹先生提出甲骨文“巴”字表示“婦女懷孕”之狀的觀點,無疑是受到民間俗語“巴肚”的影響[1]。其實類似的觀點在巴文化研究中并不鮮見,學者張勛燎先生就因為受到民間俗語“笆簍”的啟發(fā),認為“巴”字的本義是魚[11]。至今還有不少學者認同他的觀點,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巴”有盼望、緊貼、粘住、挨著等字義,而在民間,特別是在武陵山區(qū),“巴”還有圓、扁等意思,比如說米粑粑,那肯定是扁圓形;現(xiàn)在農(nóng)民到政府部門辦事蓋個公章,還習慣說:“蓋個印巴巴”;筆者老家是湘西人,我們那里同樣習慣稱孕婦隆起的腹部為“巴肚”,那是前圓后扁的意義;“笆簍”則是說簍子的口沿是圓的,簍身是扁的。
圖五 進食后盤曲的五步蛇(網(wǎng)絡資料圖片)
在湖南湘西、張家界以及湖北的來鳳等地,“巴”還有“摸不得”的意思,比如說爐子上水壺里的水沸騰后,母親就會指著開水壺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說“巴”,意思就是此物摸不得。我們由此推想,如果上古時期一位母親帶著孩子遇到五步蛇,同樣也會指著五步蛇說“巴”,這個“巴”也許就是指五步蛇,當然也會有“摸不得”的意思。
我們還可以在中國南方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生活習俗和文化遺存中,找到一些“蛇崇拜”的影子。
蛇類斑紋就像人的指紋一樣各不相同,五步蛇的蛇身斑紋極具特點,從俯視的角度看,背面正中有一行20多個菱形大斑塊,斑塊間尖角相連;從側視的角度看,體側分布有一行連續(xù)的三角形斑紋,也可看作連續(xù)V字紋;從仰視的角度看,五步蛇的腹面為白色,兩側各有一行類圓形的黑褐色圓形斑點,俗稱“念珠斑”(見圖六)。了解五步蛇的蛇身斑紋,對于我們進一步分辨民間文化中遺存的蛇紋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圖六 五步蛇蛇身斑紋三視圖
圖七 五步蛇斑紋與土家織錦“48勾”紋樣對比圖
在巴人后裔土家族的傳統(tǒng)織錦——西蘭卡普中,最為人熟知、最具代表性的圖案當屬“四十八勾”,圖案內(nèi)部線條如蛇身卷曲,一般分為8勾、24勾、48勾,由內(nèi)向外依次展開,最后成菱形狀排列,無論是單個的菱形紋,還是其串聯(lián)方式,都與五步蛇的背部斑紋極為相似(見圖七)。結合前文已經(jīng)介紹的巴人“崇蛇”習俗分析,筆者認為,這些圖形應該源于五步蛇。
如果留心的話,我們還可以在包括土家族在內(nèi)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中,找到很多幾何紋飾,其中連續(xù)的菱形斑塊紋幾乎成為民族服飾的標識性圖案,這些圖案積淀著深邃悠遠的民族記憶,是巴人五步蛇圖騰崇拜的孑遺。限于篇幅,這里不再展開。
四、 結語
考釋文字好比修路,如果方向正確,那么條條大路通羅馬。否則,就會成為一條走不通的“斷頭路”。
將甲骨文“巴”字的本義與巴人的圖騰崇拜聯(lián)系起來,不僅能使我們找到令人信服的“巴”字變化軌跡,而且在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等方面都能找到比較合理的佐證。
五步蛇,是值得史學家重視的一種南方特有蛇類,而這種蛇,極可能是一把打開中國南方先秦史大門的鑰匙。
曹先生是筆者非常尊敬的一位古文字學家,但在考釋甲骨文“巴”字的問題上,筆者還是不能認同曹先生的觀點。既是“商榷”,言辭間難免有偏激乃至不敬之處,筆者在此謹致歉意,并敬請曹先生及諸位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曹定云. 甲骨文“巴”字補釋—兼論“巴”字的原始意義及相關問題[J].殷都學刊,2011,(1).
[2]谷斌,劉雁.釋“巴”——兼與曹定云先生商榷[J].殷都學刊,2012,(3).
[3]再論甲骨文“巴”字是“婦女懷孕”之狀—兼答谷斌、劉雁二同志之“商榷” [J].殷都學刊,2013,(4).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下篇[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1430.
[5]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6]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76.
[7]管維良.巴蜀符號[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8]杜勇.說甲骨文中的巴方——簡論巴非姬姓[J].殷都學刊,2010,(3).
[9](東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10]趙叢蒼.從考古新發(fā)現(xiàn)看早期巴文化—附論巴蜀文化討論中的相關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4).
[11]張勛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與蜀人、僚人的關系[J].南方民族考古,1987,(1) .
[責任編輯:郭昱]
中圖分類號:K8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238(2016)01-0023-06
[作者簡介]谷斌(1968-),男,湖北鶴峰人,研究方向為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
[收稿日期]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