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量詞“部”的來源、用法及認知闡釋

      2016-05-13 03:33:12葛鍇楨
      殷都學刊 2016年1期
      關鍵詞:轉喻量詞認知

      葛鍇楨

      (北京大學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 100871)

      ?

      量詞“部”的來源、用法及認知闡釋

      葛鍇楨

      (北京大學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從“部”的本義出發(fā),探討了量詞“部”的發(fā)展來源,并從古漢和現漢中總結與量詞“部”搭配的名詞類別。“部”通過轉喻,將由各部分組成為整體的這類名詞進行范疇化,形成其搭配體系。與量詞“本”與“臺”進行對比,發(fā)現量詞“部”范疇化后的名詞內部具有典型與非典型之分。

      關鍵詞:量詞;部;認知;轉喻

      一 、引言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量詞因其數量多且搭配雜的特點成為教學中的重難點。漢語學習者對漢語諸多量詞的功能感到不解。關于量詞的功能,宗守云(2014:102-121)在梳理了個體化說、雙音化說、明確化說等觀點后,提出了量詞的范疇化功能,認為量詞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把名詞所代表的事物歸為一類,并從類型學、語法化和認知論三個視角得到驗證。在已有研究中,也有文章從范疇化角度對一些量詞的用法作了認知方面的闡釋,如量詞“口”(熊仲儒2003)、“副”(李計偉2006;宗守云2007)、“根”(李計偉2010)、“條、根、道”(周芍、邵敬敏2014;宗守云、趙東陽2015)等。本文之所以基于這一視角選取量詞“部”作為研究對象,有三方面原因:

      1.從本體角度來說,量詞“部”所搭配的名詞類別多樣,從范疇化角度可以對這些名詞做出歸類,便于學生理解與使用。而且“部”與其他量詞的使用有重合之處,需要探索它們之間的使用差異,如搭配書籍類名詞時與“本”的差異;搭配戲劇類名詞、機械類名詞時與“臺”的差異等。

      2.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多將其與其他量詞如“臺”、“場”等量詞進行對比研究,但結論多停留在用法表面,而未對其深層原因進行探討。杜亞鵬(2014)雖然從認知角度分析了“部”與“臺”的語義特征,但其將“組織、配置”作為“部”的兩個語義特征仍有可商榷之處。

      3.從習得角度來看,學習者對量詞“部”的用法仍有困惑,尤其是與其他量詞的使用差異方面,例如*本文的偏誤語料均來源于北京語言大學的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語料規(guī)模為424萬字。:

      (1)這篇{CC部}短文里的三個和尚都想依靠別人自己不想干活,結果三個人喝的水都沒有了。

      (2)我看這個{CC部}節(jié)目,就感到全世界的國家應該解決這問題。

      (3)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斯米坦那》(smetana),它是一部{CC本}關于比利時的一個作曲家一生的作品。

      (4)跟他們一起看一部{CC遍}電視連續(xù)劇,他們說新一代的這個對那個不對,這個順眼那個不順眼。

      前兩例中是不該用而用“部”,后兩例中是該用而未用“部”。從中可以看出學習者對文章作品類名詞和影視節(jié)目類名詞與量詞“部”的搭配使用方面仍有困惑。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本文將從“部”的本義出發(fā),探討量詞“部”的發(fā)展來源,進而從認知角度解釋其與各類名詞搭配的原因,最后通過與其他量詞的對比來突顯其使用特點。

      二、量詞“部”的發(fā)展來源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部”字下分為9個義項,分別為:①部分;部位。②中央政府按業(yè)務職能劃分的單位(級別比局、廳高)。③一般機關企業(yè)按業(yè)務劃分的單位。④門類;種類(多指文字、書籍等)。⑤軍隊(連以上)等的領導機構或其所在地。⑥指部隊。⑦統(tǒng)轄;統(tǒng)率。⑧量詞a)用于書籍、影片等;b)用于機器或車輛。⑨姓。這九個義項中,除了第七項為動詞用法,其他均是名詞或與名詞相關的用法。但它們之中哪一義項為核心意義或本義不得而知。因此我們需要從字源中尋找線索。從造字法來看,“部”為形聲字,從邑,咅亦聲?!墩f文解字》對“部”的解釋為:天水狄部。即天水郡狄部所在地。但這是否為其本義還值得商榷。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提到:“部之言簿也,分簿之也”。即認為“部”有分開之義。另有一些對古文的注解中也有類似說法。例如:《荀子·王霸篇》:“如是,則夫名聲之部發(fā)于天地之間也?!碧茥顐娮ⅲ骸安慨敒槠?,謂開發(fā)也?!绷ㄢ?2015)通過對從“咅”得聲字的分析概括出,從咅聲多訓背、增或開。這為我們理解“部”的本義也提供了旁證。結合“部”字的形旁和聲旁,可推出其本義為“某一地域下分出的下級行政單位”,這一意義本身就包含了“整體與部分”的背景信息,這也為其可引申為“部分、單位、門類、部隊”等意義提供了意義基礎。從古代漢語語料*本文的古代漢語語料均來自于古籍語料庫,語料規(guī)模約為一億字。中來看,在檢索到的673條含“一部”的語料中,“部”作為量詞主要與三類詞語搭配使用:一,樂隊或樂器類詞語,共有436條語料;二,書籍類詞語,共有172條語料,三,部隊類詞語,共有46條語料。例如:

      (5)可贈信威將軍、左衛(wèi)將軍,給鼓吹一部。(魏晉六朝/梁書)

      (6)念精治五經,著一部子書,令后世知其為文儒而已。(魏晉六朝/抱樸子)

      (7)鄧曄將二萬余人從閿鄉(xiāng)南出棗街、作姑,破其一部,北出九虎后擊之。(漢/漢書)

      例(5)中“鼓吹一部”是“部”稱量樂器類詞語最常出現的一個短語,共有181條?!肮拇怠弊鳛楣糯囊环N樂器合奏,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組合關系,這種語義特點與“部”的語義背景信息相吻合,故成為常用搭配。同樣,書籍因其種類或門類的特性、軍隊因其編制的特點,都與“部”的整體與部分的背景意義相吻合,因而可以組合搭配。也就是說,量詞“部”是對由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性名詞的范疇化。圖1是量詞“部”的來源圖示:

      圖1 量詞“部”的發(fā)展來源

      三、量詞“部”與各類名詞搭配的認知機制

      上文簡述了量詞“部”在古代漢語中主要搭配的名詞類別,主要有書籍、樂器和部隊三種。在現代漢語中,其搭配的類別有所改變。檢索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現代漢語語料庫(下文簡稱CCL語料庫)發(fā)現,與量詞“部”搭配的詞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書籍類,如著作、作品、傳記、小說、詩集、通史、散文集、詞典、法律、憲法等。

      2.文藝作品類,如電影、戲劇、電視劇、紀錄片、交響樂、廣告片、MV等。

      3.機械類,如電話、手機、機器、計算機、電梯、照相機、汽車等。

      從數量上來說,這三類成遞減的序列,即量詞“部”與書籍類名詞搭配的語料最多,其次是文藝作品類,最后是機械類。從古漢與現漢的搭配情況上來說,書籍類名詞與“部”的搭配得到了沿用,并成為最常用的搭配。文藝作品類名詞可看作是古漢中與樂器或樂隊類名詞的延展,這體現了詞語使用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聯。古代人們的娛樂生活主要包括樂器演奏或樂隊舞蹈演出,而現代社會娛樂方式已擴展到電影、電視劇等方面,雖然在詞語選擇上古漢之間有差異,但它們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古漢與現漢之間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第三點,即古漢中“部”可與表軍隊、部隊詞語連用,而現漢中“部”可與機械類名詞連用。同樣,這與社會的發(fā)展有關。在古漢中,“部”可稱量表軍隊、部隊詞語是與其本義有關。如上文所述,“部”本義表某一地域所分出的下級行政單位,這種從整體中突顯部分的特點通過轉喻促動了它作為量詞用法的產生,來對具有這種特點的名詞進行范疇化。而一個行政單位中軍隊具有重要的位置,且具有可劃分的“部分”特性,因而用“部”來稱量。正如宗守云(2014)所述,范疇化是量詞最基本的功能。本文將據此討論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名詞如何進行范疇化從而可與量詞“部”搭配使用的。

      宗守云(2011)論述了量詞范疇化的動因包括隱喻、轉喻、圖示轉換和規(guī)約意象。具體到量詞“部”,我們認為轉喻是主要動因。這是因為,與其他常用量詞不同的是,“部”的本義不具備具象性,它不像“根”、“條”、“?!边@些量詞一樣可以通過其自身的具象特征進行隱喻而產生相應的量詞用法。從它的本義可提取的抽象特征是“分離出來的部分”,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相關性??梢哉f,“部分”是其核心意義,這也體現在《現代漢語詞典》對“部”的義項編排中,即第一義項為“部分;部位”。基于“分離出來的部分”這一抽象特征,通過轉喻,即利用事物之間的相關性,量詞“部”可將具有這一抽象特征的名詞范疇化。首先,書籍類名詞之所以可用“部”來稱量,可從古漢語料中找出線索,例如:

      (8)屬五月五日,百僚上饋,多以珍玩,威獻尚書一部,微以諷帝。(魏晉六朝/北史)

      (9)求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及孔氏《尚書》、《五經音注》、《籀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 《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以類編聯,文無復重,統(tǒng)為一部。(魏晉六朝/北史)

      例(8)中“尚書一部”,《尚書》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這種文獻集的特點與“部”的抽象特征相關,即由各部分所組成的一個整體。例(9)更能體現這一點,在列舉了眾多書籍名稱之后,“統(tǒng)為一部”,更清晰地體現了由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特點。也就是說,書籍的文集或匯編的特征與“部”的“分離出來的部分”這一抽象特征相關,因此可以用“部”來稱量。

      同樣,古漢中樂隊或樂器也具有通過各部分組成的整體的特征,除了上文所舉的“鼓吹一部”之外,還有“女樂一部”、“金石絲竹樂一部”等,這種由部分組成整體的特性使其可以由“部”來將其范疇化。而正如上文所說,由于社會生活方式的發(fā)展,電影、戲劇等作為現代生活娛樂方式的主要形式是古代娛樂方式“鼓吹”、“女樂”的延伸,因此也可以由“部”來稱量。而就其詞語本身來說,電影、戲劇等的制作也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也體現了部分組成整體的特征。

      至于機械類名詞,可以從機械的特征來尋找相關性。機械的特征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這與“部”的抽象特征也有相關性。通過轉喻可用“部”將機械類名詞范疇化。這里我們沒有如《現代漢語詞典》中所說將車輛類詞語單列出來是因為汽車是機械的一類,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車輛類詞語都可以由“部”來稱量。

      預警管理是系統(tǒng)的后臺配置模塊。本模塊基于MVC設計模式,對用戶、監(jiān)測站點、預警門檻值、預警類型、預警消息等信息,能夠針對不同時段、不同測站、不同地區(qū)進行方便靈活的詳細配置,從而修改數據管理與分析引擎的建模和分析策略模型,對預警系統(tǒng)進行管理。

      總的來說,量詞“部”與各類名詞搭配的動因在于轉喻。通過轉喻,將由各部分組成為整體的這類名詞進行范疇化,形成其搭配體系。從范疇化的途徑上來講,表現為由散體物名詞到整體物名詞。在古代漢語中,“部”在稱量書籍或樂器、樂隊時,這些名詞在形式上還可看出其分散的性質,如“鼓吹”、“金石絲竹”等,但到現代漢語中,無論是書籍、文藝作品類名詞還是機械類名詞,都是作為整體物名詞出現的。

      四、量詞“部”與其他相關量詞的對比研究

      宗守云(2011)在論述量詞范疇化的動因時提出,在量詞和名詞的選擇關系中,一名多量現象往往是從不同的視角觀察事物的結果,由此而形成的規(guī)約意象就不同。在前文中,我們總結了量詞“部”可搭配的名詞類別,不難發(fā)現這些名詞中也存在一名多量的現象。如書籍類名詞也可與“本”搭配,汽車可與“輛”搭配,機器可與“臺”搭配等。在此我們通過這些量詞與“部”的對比來看它們各自可形成怎樣的規(guī)約意象,從而對它們各自的特點有更清晰的認識。

      1. 量詞“部”與“本”的區(qū)別

      “部”與“本”都可與書籍類名詞搭配,但二者對書籍類名詞的選擇有所不同。通過查詢CCL語料庫,我們將二者與各類書籍類名詞的語料數列為表1:

      表1 “部”與“本”和各書籍類

      表1顯示,“雜志”、“賬”的典型搭配量詞為“本”,“長篇小說”、“法律”、“憲法”的典型搭配量詞為“部”,通名“書”傾向于用“本”,而“作品”則傾向于用“部”。另外,與史料性書籍搭配時,傾向于用“部”,如“一部文學史”、“一部奮斗史”等。從這些書籍類名詞的外部感官上看,與“本”搭配的“雜志”和“賬”比較單薄,與“部”搭配的“長篇小說”、“法律”、“憲法”等比較厚重,這一觀點可以從量詞“本”與“小說”和“長篇小說”搭配語料數的差異得到驗證。從這兩個量詞的語義來源上講,量詞“部”因其本義“分離出來的部分”的特點,將具有“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這一特性的名詞范疇化,具體到書籍類名詞而言,它們在外觀上顯得比較厚重,內容上比較豐富。而“本”的本義是樹根,通過隱喻引申為事物發(fā)展的基礎、源頭,再進行詞性引申為動詞根據、遵循,進而引申為名詞所依據的經典、冊子,其量詞用法正是由此引申而來。因此,“本”作為書籍的量詞與書籍本身引經據典的特性相關,而對書籍本身的內容或組成部分并無要求。

      由此可見,與量詞“本”相比,量詞“部”突顯書的厚重性,因此諸如“長篇小說”、“法律”、“憲法”、“文學史”之類內容豐富、由多個篇章或部分組成的書籍類名詞是“部”的典型搭配。這也解釋了本文開頭所列舉的留學生偏誤情況,例(1)中“短文”不具備厚重性的特點,且嚴格意義上并不是書籍,故而不與“部”搭配。例(3)中“作品”與“本”搭配不能完全定義為錯,但從語料統(tǒng)計結果上顯示,雖然存在一名多量的現象,但也存在一定傾向性,具體到這里而言,“書”傾向于用“本”,“作品”傾向于用“部”。

      2. 量詞“部”與“臺”的區(qū)別

      表2 “部”與“臺”和七個名詞搭配的語料數

      表2顯示,“機器”、“電視機”的典型搭配量詞為“臺”,“手機”、“電視劇”的典型搭配量詞為“部”,二者與“車”和“戲”的搭配數量相差無幾,但通過分析其具體語料可發(fā)現二者突顯的側重點不同。例如:

      (10)每一部戲對我們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是一次難忘的人生經歷。(2000年人民日報)

      (11)只有大家同唱一臺戲,這臺戲才能唱好。(1994年人民日報)

      例(10)中“一部戲”突顯的是戲的創(chuàng)作過程,例(11)中“一臺戲”與“唱”搭配突顯的是戲演出的舞臺。這種差異也與兩個量詞的來源有關。如上文所說,“部”突顯的是由各部分組成的一個整體,例(10)中“創(chuàng)作”也體現了這一特點?!芭_”的量詞用法引申自其本義“方形平頂的瞭望高地”,因此量詞“臺”是將突出平面上物體或事物的名詞范疇化,如“一臺戲”、“一臺手術”、“一臺節(jié)目/演出”等,而且其中有些有相應的含“臺”語素的詞語來表達其發(fā)生的場所,如“戲臺”、“手術臺”、“舞臺”等。這也就解釋了二者在名詞選擇搭配上的差異?!笆謾C”雖然也常位于平面物體之上,但因其體積小,不易突顯平面這個意象,因而“部”成為其典型搭配。“節(jié)目”因其演出的性質需要舞臺,“電視劇”則不需要一個舞臺來呈現。這相應解釋了為何例(2)中不應用“部”、而例(4)中需要用“部”的原因。

      同樣,“車”選擇“部”或“臺”也體現了一種視角的選擇,不過對“車”來說,最典型的搭配是“輛”,在CCL語料庫中“一輛車”的語料數共有1008條,遠超過“部”與“臺”和“車”搭配的語料數。只是因為“車”因其也同時具有“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和“平面上的物體”這兩個特征從而也可與“部”與“臺”搭配。因此當具體語境需要突顯其中某一特征時,可選擇更為合適的量詞。

      簡而言之,當突顯物體是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時,用量詞“部”,當突顯位于平面上的物體或事物時,用量詞“臺”。

      五、結語

      本文從“部”的本義出發(fā)探討了量詞“部”的用法來源,指出“部”是對由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性名詞的范疇化,其范疇化的動因主要是轉喻,途徑主要是從散體物名詞到整體物名詞。在現代漢語中“部”可搭配的名詞主要有三類,即書籍類、文藝作品類和機械類名詞。通過與量詞“本”與“臺”的對比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部”所搭配名詞突顯的特點,且通過語料查詢發(fā)現,量詞在將名詞范疇化的過程中,這些范疇化后的名詞內部有典型與非典型之分。具體到“部”而言,“長篇小說、法律、憲法、電影、電視劇、手機、電話”等名詞為這個范疇內的典型性名詞,它們的共有特征是更能突顯“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性”這一特性;而“車、電視機、計算機、機器、書”等是這個范疇內的非典型性名詞,它們都不只可與“部”搭配,或為通名,如“車、書”,或不易突顯這個范疇的典型特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能將量詞“部”的這一特點告知學生,或許對他們理解其與各類名詞搭配的用法更有幫助。

      [參考文獻]

      [1]杜亞鵬.量詞“部”和“臺”的認知語義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4,(2):44-46.

      [2]李計偉.量詞“副”的義項分立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6):72-77.

      [3]李計偉.論量詞“根”的形成與其認知語義的多向發(fā)展[J].語言研究,2010,(3):34-38.

      [4]柳建鈺.從“咅”得聲字初探[J].國學學刊,2015,(3):43-49.

      [5]彭淑莉.量詞“場”和“部”的多角度分析[J].現代語文,2010,(1):132-133.

      [6]王茜.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相似量詞適配度研究[J].現代語文,2014,(11):112-114.

      [7]熊仲儒.量詞“口”的句法認知基礎淺探[J].巢湖學院學報,2003,(2):96-100.

      [8]周芍,邵敬敏.近義量詞“條、根、道”的三維解釋與組合機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1):81-88.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0]宗守云.從范疇化過程看量詞“副”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J].世界漢語教學,2007,(4):21-32.

      [11]宗守云.量詞的范疇化的途徑和動因[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09-116.

      [12]宗守云.量詞的范疇化功能及其等級序列[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20-128.

      [13]宗守云、趙東陽.量詞“道”的基本語義特征及其與“條、根”的差異[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77-82.

      [責任編輯:康邦顯]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238(2016)01-0104-05

      [作者簡介]葛鍇楨(1986-),女,河南焦作人,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語法。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歡
      轉喻量詞認知
      集合、充要條件、量詞
      十二生肖議量詞
      量詞大集合
      學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9:00
      多模態(tài)隱喻視角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幸福的認知解讀
      科教導刊(2016年20期)2016-12-27 17:31:06
      原型范疇理論視角下的漢語轉喻分類研究
      轉喻視角下漢語中人體習語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疇和隱喻轉喻認知的大學英語多義詞教學的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45:28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農戶安全農產品生產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巫山县| 上饶县| 武胜县| 丹东市| 东丽区| 绵竹市| 中超| 汾阳市| 南京市| 奇台县| 左贡县| 康定县| 景泰县| 郁南县| 雷州市| 桐柏县| 博兴县| 扶风县| 红原县| 保亭| 马关县| 长汀县| 波密县| 沂南县| 吉首市| 广东省| 津南区| 古浪县| 信宜市| 龙游县| 仙居县| 浪卡子县| 怀远县| 武乡县| 德令哈市| 新营市| 禄丰县| 策勒县| 蒲江县| 昭通市|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