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燦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鹽鐵論》否定詞“莫”字研究
閆燦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摘要:何樂士等認為“莫”可作否定代詞,也可作否定副詞。通過窮盡式地考察《鹽鐵論》中的“莫”發(fā)現,“莫”作否定副詞時僅表對動作行為的否定,作否定代詞時多數用于敘述句,少數用于“莫+形容詞+介詞”或“莫若”等形式的比較句。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歷時對比,發(fā)現“莫”的詞性變化規(guī)律。
關鍵詞:《鹽鐵論》;莫;否定代詞;否定副詞;歷時對比
關于“莫”字詞性的問題,《古代漢語虛詞通釋》認為“‘莫’可作代詞,也可作副詞”。[1]而《詞詮》除了贊同以上觀點外,還認為 “‘莫’可作同動詞”。[2]
“莫”的詞性變化有一定的歷史過程,如《漢語語法史》認為“副詞‘莫’字本來是無定代詞,后來詞義虛化了,才變?yōu)楦痹~”。[3]這樣看來,確定“莫”的詞性還需結合文獻進行分析。
本文以王利器先生的《鹽鐵論校注》為底本考察,考察發(fā)現,《鹽鐵論》中共計“莫”字用法66例,除去3例引自《詩經》,2例引自《春秋》,1例用于“莫耶”(古劍名),其實際用法為60例,其中56例用于否定代詞,4例用于否定副詞。下面具體分析這兩種用法。
一無指性代詞“莫”
《鹽鐵論》中共出現了56例“莫”處于敘述句和比較句中作為否定代詞的用法,其中52例出現在敘述句中,4例出現在比較句中,下面詳細分析。
1.敘述句中“莫”出現的句式。
莫+動(賓)?!尔}鐵論》中共出現8例這種用法,如:
(1)所盜不足償于臧獲,妻子奔亡無處所,身在深牢,莫知恤視。(卷四·褒賢第十九)
(2)當此之時,百姓不保其首領,豪富莫必其族姓。(卷五·國疾第二十八)
(3)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牧,欲人之從己,不能以己從人,莫視而自見,莫賈而自貴,此其所以身殺死而終菹醢也。(卷五·訟賢第二十二)
例(3)中“莫”后面是單個動詞“視”“賈”;例(2)中“莫”后是動賓短語,例中的“必”實為“庇”,其后賓語是定中結構“其族姓”。值得注意的是,例(2)中,“莫”前有名詞“豪富”充當句子主語,而“莫”位于名詞之后,仍然為該句的主語,此時二者是同位語,共同擔當整個句子的主語,又如例(4)中,“諸侯”與“莫”共同擔任該句主語,同樣是同位語的關系。此類用法在《鹽鐵論》中繁多,后面不再詳述。
莫+助動詞+動。共6例,如:
(4)孔子大圣也,諸侯莫能用,當小位于魯,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時雨之灌萬物,莫不興起也。(卷五·國疾第二十八)
(5)誠以仁義為阻,道德為塞,賢人為兵,圣人為守,則莫能入。(卷九·險固第五十)
(6)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舉國而攻之,東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嘆曰:“嗟乎,為政之弊,至于斯極也!”(卷二·非鞅第七)
從以上例子可看出,用于“莫”后的助動詞有“能”“可”。
莫+助動詞+介賓。僅1例,即:
(7)當此之時,諸侯莫能以德,而爭于公利,故以權相傾。(卷三·輕重第十四)
該例中,介詞“以”和名詞“德”構成介賓短語“以德”,用于助動詞“能”之后。
莫+助動詞+狀中,僅1例,即:
(8)其后周衰,諸侯力征,蠻、貊分散,各有聚黨,莫能相一,是以燕、趙能得意焉。(卷八·伐功第四十五)
該例中,副詞“相”作狀語修飾“一”,形成狀中結構“相一”位于“莫”和助動詞“能”之后。“相一”意為“相互統(tǒng)一”。
莫+代詞+(助動詞)+動。“莫”字句中代詞充當動詞的賓語時,代詞往往置于動詞之前;當謂語為“助動詞+動詞”這種形式時,代詞也常常置于助動詞之前?!尔}鐵論》中這種用法共出現8例,如:
(9)縣官設衡立準,人從所欲,雖使五尺童子適市,莫之能欺。(卷一·禁耕第五)
(10)故畫地為境,人莫之犯。(卷九·繇役第四十九)
(11)言以道德為城,以仁義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以道德為胄,以仁義為劍,莫之敢當,莫之敢御,湯、武是也。(卷九·論勇第五十一)
以上各例代詞賓語全部前置,且前置賓語均為“之”,如“莫之能欺”為“莫能欺之”,“莫之犯”為“莫犯之”,“莫之敢攻”為“莫敢攻之”,“莫之敢當”為“莫敢當之”,“莫之敢御”為“莫敢御之”。另外,用在代詞之后,動詞之前的助動詞可以是“能”“敢”。
“莫”常與否定副詞“不”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具體用法如下:
莫不+動(賓)。共18例,如:
(12)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卷四·褒賢第十九)
(13)故列羽旄,陳戎馬,所以示威武,奇蟲珍怪,所以示懷廣遠、明盛德,遠國莫不至也。(卷七·崇禮第三十七)
(14)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卷四·貧富第十七)
以上各例均是“莫”“不”連用加上動詞或動賓短語,以表示肯定或強調之意,如例(17)強調用“莫不屈體卑辭”來強調“萬乘之主”德行的崇高。
莫不+助動詞+動詞。共5例,即:
(15)夫人君莫不欲求賢以自輔,任能以治國,然牽于流說,惑于道諛,是以賢圣蔽掩,而讒佞用事,以此亡國破家,而賢士饑于巖穴也。(卷五·相刺第二十)
(16)四方之眾,其義莫不愿為臣妾;然猶脩城郭,設關梁,厲武士,備衛(wèi)于宮室,所以遠折難而備萬方者也。(卷七·備胡第三十八)
(17)周累世積德,天下莫不愿以為君,故不勞而王,恩施由近而遠,而蠻、貊自至。(卷八·誅秦第四十四)
(18)武王之伐殷也,執(zhí)黃鉞,誓牧之野,天下之士莫不愿為之用。既而偃兵,搢笏而朝,天下之民莫不愿為之臣。(卷九·繇役第四十九)
上述諸例中助動詞分別為“欲”“愿”,表示對主觀愿望的強調。
莫不+形容詞。共3例,即:
(19)故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世務第四十七)
(20)非可刑而不刑,民莫犯禁也;非可賞而不賞,民莫不仁也。(卷十·詔圣第五十八)
莫不+名詞。僅1例,即:
(21)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身放殛而辱后世,故無賢不肖,莫不恥也。(卷十·周秦第五十七)
該例中“恥”本為名詞,但在該句中用如動詞,意為“以之為恥”,因而“莫不恥也”即“沒有人不以刑人為恥”。
除了上述的“莫”“不”連用表示雙重否定的用法,《鹽鐵論》中還出現了1例“莫”與副詞“相”連用的例子,即:
(22)國富而教之以禮,則行道有讓,而工商不相豫,人懷敦樸以相接,而莫相利。(卷一·禁耕第五)
該例中“利”本為“利益”之義,這里用如動詞,意為“爭利”,“莫相爭利”即“沒有人互相爭利”。值得一提的是,本例在意義上應該歸入“莫+動”的形式中,此處為了突出顯示其修飾副詞“相”,故而單獨列出。
2.《鹽鐵論》比較句中的“莫”所在句式。
《鹽鐵論》中共出現了4例“莫”處于比較句中的用法,共有兩種句式,第一種為“A+莫+形容詞+介詞+B”,如:
(23)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父。(卷二·晁錯第八)
(24)孝莫大以天下一國養(yǎng),次祿養(yǎng),下以力。(卷五·孝養(yǎng)第二十五)
這種句式表示“A沒有比B更……的了”,如上例意義分別為“因此臣子之罪沒有比弒君更重的,子女之罪沒有比弒父更重的”,“孝沒有比用天下財富供養(yǎng)父母更大的了”。
第二種句式為“莫若+B”,如:
(25)方今為縣官計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幣結和親,修文德而已。(卷七·擊之第四十二)
這種句式表示“沒有什么比B更重要的了”,如上例意義為“沒有比息戰(zhàn)養(yǎng)兵更重要的了”。
二否定副詞“莫”
否定副詞“莫”表示一般的否定?!尔}鐵論》中共出現了4例“莫”用于否定副詞的用法,且全部用于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否定副詞“莫”常常用于動詞前表示否定,主要句式為:“莫+動賓”,即:
(26)故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無以養(yǎng)君子,不當耕織為匹夫匹婦也。(卷五·相刺第二十)
(27)天子適諸侯,升自阼階,諸侯納管鍵,執(zhí)策而聽命,示莫為主也。(卷一·禁耕第五)
(28)當此之時,非無遠筋駿才也,非文王、伯樂莫知之賈也。(卷五·訟賢第二十二)
(29)士民非不眾,力勤非不多也,皆內倍外附而莫為用。(卷八·結和第四十三)
上述幾例中“莫”都是修飾動詞,表示對該動詞動作行為的否定。如例(26)—(29)“莫”分別修飾動詞“治”“為”“知”“用”,意義分別為“不是君子不能治理小人”“(諸侯的做法)表示(他自己)不是主人”“不是文王、伯樂不知道他們的價值”“(秦的子民)都在內背叛自己的國家在外依附別國而不被重用”。
三從歷時的角度看“莫”的詞性
前文提到,王力(2005)認為在先秦時期“莫”字用作否定代詞,而不用作否定副詞。但通過考察先秦文獻《左傳》《國語》發(fā)現,《左傳》“莫”字用法共出現了123例,除去16例古官名“莫敖”,“莫”實際用例為107例;其中有5例作為否定副詞,占“莫”字實際用例的5%。因此,在先秦時期,“莫”作為否定代詞是其主要用法,但并非唯一用法。另外,《漢語文言語法》認為的“‘莫’用做禁止詞在秦漢前本來就不見”[4]的看法值得商榷,因為“莫”在《左傳》中有表示禁令否定的用法,如 “是豺狼之聲也,狼子野心,非是,莫喪羊舌氏。(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因此先秦時期,“莫”主要用為否定代詞,極少用為否定副詞。但秦漢以后,“莫”作為否定副詞的用例明顯增多,以《搜神記》為例,《搜神記》共出現36例“莫”字用例,除去3例用于古劍名“莫邪”,故“莫”字實際用例為33例。在這33例“莫”字中,“莫”作為否定副詞出現了8例,占“莫”字實際用例的24%。具體情況見下表。
“莫”作為否定副詞歷時比較表
上述表格中的數據表明,從先秦至兩漢再至魏晉時期,“莫”字作為否定副詞用法的使用頻率逐漸上升。
至于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我們首先從音韻學的角度來分析。《漢語語法史》認為“莫”用于否定副詞,是與“莫”“勿”“毋”三者的混同分不開的,他認為:“‘毋’和‘莫’是魚鐸對轉,故得相通?!汀稹瘜εe,這是‘莫’‘勿’混同的開始。東漢以后,‘莫’字當‘勿’字講,漸漸多起來了?!盵3]王力先生的這種觀點與上文表格中的數據是相符合的,因此是合理的。
其次,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澳弊鳛榉穸ù~在先秦文獻中最常見于“主語+莫+謂語”句式,如“民莫有斗心(《左傳·桓公五年》)”,此時“莫”作為否定代詞,其前一般有一個名詞作句子的主語,“莫”與該名詞共同承擔主語,既指稱該名詞,又否定后面的動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莫”前名詞逐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其指代功能也漸漸消失,而否定后面動詞的功能卻逐漸凸顯,如:“及囚至,詰之,皆莫敢匿詐,一朝決竟,遂超為廷尉。(《三國志·魏書一二》)?!?/p>
第三,《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修訂本)》認為“‘莫’作副詞,前面還可以受范圍副詞(如‘皆’)或疑問副詞(如‘何’)等的修飾,無指代詞‘莫’則不行”,[5]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莫”前受副詞修飾的用例逐漸增多,即“莫”作副詞的用法逐漸增多。
綜上,我們認為,“莫”在先秦時期主要用為否定代詞,后來“莫”字逐漸具有了否定副詞的功能,這種用法在先秦時期萌芽,東漢以后逐漸增多。
參考文獻
[1]何樂士,敖鏡浩.古代漢語虛詞通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375-376.
[2]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78:18-20.
[3]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5.
[4]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M].北京:中華書局,1994:346.
[5]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324.
[6]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定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2.
Class No.:H109.2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On Use of Chinese Negative Word “Mo” Used in YantieLun
Yan C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HeLeshi thought the Chinese word Mo can be used as a negative pronoun or an adverb. B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used in the book YantieLun , we find that the word Mo express generally negativity. When it is used as a pronoun in narrative sentences, the use of “Mo” has changed rule by diachronic comparative between different periods. We tried to find out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the part of speech of the Chinese word Mo.
Key words:Yantielun; Chinese word Mo; negative pronouns; negative adverbs; diachronic comparison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758(2016)01-0136-3
作者簡介:閆燦,在讀碩士,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