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李永紅 封超燕
摘 要 化學課堂存在著教師對學科內(nèi)容的解釋、教師對自己理解的解釋、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解釋,這三種解釋都存在解釋學的循環(huán)。只有保證這些循環(huán)不破裂,發(fā)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解釋學循環(huán)才能不斷運動下去,學習才能不停滯?;瘜W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反思性是維持其教學中的兩個解釋循環(huán)不破裂的充要條件,因此反思是化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 解釋學 反思性 教師實踐性知識
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或)表現(xiàn)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1],能反映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對化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的重視和研究有助于化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利于化學課堂的良性發(fā)展。
一、解釋學對課堂教學的適切性
首先,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解釋的,那么以師生為主體的課堂就必然是解釋的。其次,在解釋學理論和教育理論中提出并必須面對的問題是相同的,如再現(xiàn)和對話、客觀性和轉變等。最后,課堂教學中發(fā)生的行為具有解釋的相互交流特征。這里的解釋包含理解的技巧和闡釋的技巧兩個方面:教師對學科內(nèi)容的理解(理解的技巧)、教師將自己的理解轉化為課堂的講解(闡釋的技巧)、學生將教師的講解轉化為自己的理解(理解的技巧)、學生的前驗知識和學生理解的循環(huán),這幾個解釋學循環(huán)在教學過程中交互作用。所以,如果在這一過程中,解釋學能解決其領域問題,也就能解決教育理論中的核心問題。
二、從解釋學角度分析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反思性
1.解釋學循環(huán)
發(fā)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從本質(zhì)上講是解釋的,交流在其溝通的層面上也是解釋的,因此課堂討論中的對話就包含了解釋學循環(huán)結構。
施萊爾馬赫相信,通過部分和整體之間的前后循環(huán)運動,解釋的過程最終會達到完全理解的結果。而伽達默爾卻質(zhì)疑這種完全的可能性,他認為這個循環(huán)在理解中絕不會消失。海德格爾也認為,人的理解包含一個持續(xù)不斷修正的過程,它總是有限的、暫時的和循環(huán)的,總是一種不完全的解釋,因為人的存在是一個暫時存在的結構[2]。循環(huán)是不會結束的,它是不會停止的螺旋式運動。結合學者們的觀點,筆者認為解釋事物時存在如圖1所示的解釋學循環(huán)的運動過程。
在面對一個事物A時,我們提取自己的前概念一,根據(jù)前概念一對A進行預期。如果預期被阻礙,前概念一立即修改,并進行預期;如果預期實現(xiàn),生成新的前概念,即前概念二形成。第一個方框是一個整體的理解過程,當這一過程結束時,原來的整體變成了現(xiàn)在的部分,生成一個“更大”的前概念。如果前概念二的預期未實現(xiàn),阻礙理解,修改前概念二,修改后的前概念進行預測,若預測實現(xiàn)則形成前概念三,這是此刻理解的整體,并且在新的整體語境下,對原來的部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時的整體變成了下一刻的部分,開始新的解釋學循環(huán)。循環(huán)運動越大,對事物的認識越完整、越趨向真理。
2.教師實踐性知識具有反思性
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師對學科知識的解釋(解釋學循環(huán)一)、教師對自己理解的解釋(解釋學循環(huán)二)、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解釋(解釋學循環(huán)三)。這三個循環(huán)之間并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會相互作用。
(1)課堂教學中幾個解釋學循環(huán)的前概念、發(fā)生的時間和主體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教學都無法進行,學習將陷入停滯。教學中的解釋學循環(huán)并不局限于某節(jié)課,也可延伸到課堂之外,這是因為循環(huán)過程中預期受阻,且修改后實施仍然未得到驗證,教師需要通過課后的繼續(xù)修正再實施。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解釋學循環(huán)一的前概念包括教師的學科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解釋學循環(huán)二的前概念主要是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包括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教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教師對教學手段運用原則的理解、教師的教學信念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知識、技能和情感;解釋學循環(huán)三的前概念包括學生的學科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
(2)課堂教學中幾種解釋學循環(huán)的相互作用
【范例】教師A關于必修1《氧化還原反應》中“特殊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教學。
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一般方法。教師A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多年,認為對教材很熟悉,因而沒有花過多時間備課。在一次習題課上,遇到一道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題目(反應1):
Fe3C+HNO3——Fe(NO3)3+NO2+CO2+H2O
學生用已知的配平方法未能配平這個方程,因為學生當時無法判斷Fe3C中元素的化合價,學生們向教師A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教師A之前也沒遇見過這類反應,由于沒有充分的備課,沒能很快配平這個反應方程式。教師冷靜思考,認為是學生不能確定某些元素的化合價,于是給學生列出許多元素的化合價及代表物,隨后該問題得以解決。
后來學生又遇見一道相似的題目(反應2):
As2S3+HNO3+H2O——H3AsO4+H2SO4+NO↑
此時學生再運用元素化合價的方法進行配平,但正確率不高。在學生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下,這一節(jié)課結束了。
課后,教師A和其他同事進行了交流,并總結歸納了這類特殊化學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即可以運用“假定元素化合價”的方法來配平。
次日,教師A將上節(jié)課中出現(xiàn)的反應1重新分析。教師A提出問題,“根據(jù)產(chǎn)物,請同學們推測Fe3C中Fe可能是幾價”?“如果Fe為+3價,那么C可能是幾價”?按照Fe、C化合價分別為+3和-9,運用一般的配平方法,同學們將化學方程式配平了。繼續(xù)分析反應2,假定As2S3中S顯+6價,那么As顯-9價,化學方程式也快速配平了。此時,學生A提出問題:“C、As有-9的價態(tài)嗎?‘假定元素化合價方法中的‘假定意思是什么?”學生B大膽回答:“C、As元素本沒有這種價態(tài),‘假定就是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先對它的化合價做一個假設?!苯處煶浞挚隙藢W生的回答??粗鴮W生們恍然大悟的表情和解決問題后的喜悅,教師A深刻認識到“教無止境”的含義,他不能辜負學生們渴求知識的期望,這是他作為一名老師的責任。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A再也沒有出現(xiàn)那種教學窘?jīng)r。
①解釋學循環(huán)一:化學教師對學科知識的解釋
教師知道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定義、化學反應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前概念一)。隨著試題的不斷更新,發(fā)現(xiàn)有些化學反應的配平運用一般的配平方法不行(預期受阻,需要被修改),即“配平五步法適用于一切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認識錯誤。教師通過和同事交流,歸納總結出這類特殊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方法(前概念二),即可以用“假定化合價法”解決(前概念二預期實現(xiàn),前概念二被強化),形成自己對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新理解。
知識是不可知的,教師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永遠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tài),循環(huán)將不斷進行下去。
②解釋學循環(huán)二:化學教師對自己的理解進行解釋
起初,教師認為自己對教材內(nèi)容很熟悉,不用花很多時間進行備課,用一般的配平方法都能配平氧化還原反應(前概念一)。當在課堂上不能運用之前的方法解答這類問題時,教師感到很尷尬(前概念一預期受阻),前概念需要修改。在課堂上教師修改自己的前概念,學生只要知道了元素的化合價就可配平(前概念二)。于是讓學生記憶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及其代表物,但是,發(fā)現(xiàn)學生的解答情況依舊不好(前概念二預期受阻,需要被修改)。課后教師通過反思與交流,總結出“假定化合價法”進行配平(前概念三),再次講解,學生們都能很快解答特殊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重新收獲了自信(前概念三預期實現(xiàn),前概念三被加強)。形成了新的教師實踐性知識,為以后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同時修正教學態(tài)度,認真?zhèn)湔n,從此那種尷尬的教學狀況不再出現(xiàn)(前概念三的預期實現(xiàn),前概念繼續(xù)被加強)。
③解釋學循環(huán)三:學生對化學教師的講解進行解釋
起始,學生所標元素化合價是該元素在化合物中顯示的實際價態(tài)(前概念一),但是在后來的配平時,C標-9價(前概念一受阻,需要被修改),從“假定”這個詞猜測可能是在解題過程中的假設(前概念二),做題發(fā)現(xiàn)這種假設的方法都能配平這種特殊的氧化還原反應,詢問老師,老師也肯定這種理解(前概念二預期實現(xiàn),前概念二被強化)。
(3)解釋學循環(huán)一直開放——學習不停滯的條件之一
學習是解釋的相互交流,交流瓦解,解釋學的循環(huán)破裂之時,學習就會停止。
①解釋學循環(huán)一破裂,其他不破裂
當教師的講解不斷在解釋自己的理解,學生不斷努力理解教師的講解時,這兩個解釋學的循環(huán)就可以不斷開放下去。如果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陷入停滯,即教師的學科知識沒有增長時,解釋學循環(huán)一將破裂。如果學生的理解只無限接近于教師的知識,而不會突破教師所理解的學科知識,學生的學習也將出現(xiàn)瓶頸。
②解釋學循環(huán)二破裂,其他不破裂
教師解釋自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呈現(xiàn)在課堂中的行動就是教師的講解。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反思越多,前概念會越趨完整,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就會不斷增長。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幾次課堂教學后,自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更加清晰了,這是因為解釋學循環(huán)二在不斷運動,自己的教學實踐性知識增長了。如果教師的前概念二不再發(fā)生改變,那么即使教師對學科內(nèi)容的理解在發(fā)生變化,學生也在運用自己的前概念知識無限接近于教師的講解,教師的講解不更新就無法有效將自己的理解傳達給學生,循環(huán)二將破裂。
③解釋學循環(huán)三破裂,其他不破裂
即使循環(huán)一和循環(huán)二快速運動,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越來越完整,教師的講解變得越來越好,但若學生理解教師的講解陷入停滯,那么學習就會陷入停滯。從解釋學的角度看,“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存在偏頗的。
要想學習不停滯,教學更有效,三個解釋學循環(huán)都必須不斷開放、不停運動,這個運動需要師生不斷進行反思。也就是說,教師實踐性知識是通過教師的反思生成的,反思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獲取的重要渠道。
(4)反思性是化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本質(zhì)屬性
人是不斷變化的,教師的理解也是不斷變化的,即使它不存在主觀上的意愿,但是客觀上的無意識變化也會促使教師的理解變化,即教師對學科知識理解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
人們在解釋事物的過程中,多數(shù)情況下是有意識的行為,但也存在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弗洛伊德曾說:“本我充滿了本能所提供的能量,但是沒有組織,也不產(chǎn)生共同的意志,它只是遵循著快樂原則,力求實現(xiàn)對本能需要的滿足?!盵3]在教學中,教師可能沒有主觀的意愿,但是本能可能讓她有無意識的行為,這種行為是遵照快樂的原則、趨于有益的方面。筆者稱它為無意識“反思”,是一種特殊的反思形式。這時解釋學循環(huán)未破裂,但是運動微弱,因而教師的知識更新緩慢,學習幾乎發(fā)生停滯。但我們不能否認教師在反思,學習仍在發(fā)生。因此,反思性是化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本質(zhì)屬性。
基于實踐,教師們或多或少都有教師實踐性知識,這些教師實踐性知識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是反思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 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2] 肖恩·加拉格爾.解釋學與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 蘇永生.弗洛伊德無意識的主要觀點及對它的實證研究與評價[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4(4).
[作者:劉茜(1991-),女,江西波陽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李永紅(1960-),女,江西宜豐人,江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封超燕(1991-),女,江西撫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