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睿達
《論語》開篇就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不辭萬里而來,確實是一件樂事。而這里的“朋”是怎樣的朋友呢?東漢經學家包咸解為“同門”,南宋理學家朱熹釋作“同類”,大抵說的是這樣的一群人: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域,卻有著相同或相通的理念,能夠相互認同。
但這不是“朋”最初的含義。我們看《易經·坤》:“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焙我赃@個“朋”往西南方向就能得到,往東北方向卻要喪失?原來古人曾以貝殼作為貨幣,五貝一串,十貝為朋。周部落在強盛并取代殷商統(tǒng)治之前,與周圍的部族貿易往來,西南友善,故能得利,東北不睦,便損失財貨。
所以“朋”的含義,從古至今,歷經了一個不斷擴大而升華的過程。起初的“朋”,是直接實在的經濟利益;之后是指互利互惠、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的朋黨;再經孔子等先賢的發(fā)揮,就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今天,自遠方來的朋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參差各異。繼烏鎮(zhèn)舉辦兩屆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之后,杭州迎來了G20峰會。我們將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友人。我們作為主人,在具體的跨文化交際中,面對個別的外國友人,既要恰當展示文化傳統(tǒng),也要妥當關照對方民族的文化背景。
那么,如何在不同文化的交往中自然地體現(xiàn)友誼呢?先賢早已解答?!兑捉洝は缔o下》說:“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放眼今日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取道不同,所思不一,但和平與發(fā)展總歸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統(tǒng)一意愿。對于展示我們美好的城市文化,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自覺與自信;對于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我們應該予以充分的理解與尊重。我們既不必崇洋媚外,也不可妄自尊大,做到不卑不亢、從容有度就好。
有一句話流傳甚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實也可以倒過來說:越是有世界的胸襟,越是有民族的精神。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盛贊杭州是一座天城(Quinsay),是世界上最富麗名貴的城市。世上所有的城市都是人造的,也是人居的;是人為,也是為人的。希望我們也能像曾居住在這座天城的先人一樣,給現(xiàn)代來訪的“馬可波羅”們留下最為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