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四百擊》是法國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故事的主人公少年安托萬的所作所為在老師、養(yǎng)父、母親、警察的眼中盡是叛逆的蠢事,于是少年遭受了來自多方的壓力,最終在痛苦中長大。
關鍵詞:《四百擊》 蠢事 無辜 叛逆
《四百擊》譯自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法國著名電影人、新浪潮運動的發(fā)起者和旗幟性人物——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 ois Truffaut)的半自傳體作品,電影的主人公安托萬(Antoine)可以說是導演特呂弗童年的投影,作為私生子的他被母親和養(yǎng)父所不喜,電影講述了他逃學、偷竊繼父辦公室打字機、最后被父母送入青少年管教所等一系列故事,特呂弗以此片獻給安德魯·巴贊(André Bazin),后者在生活上給予了他缺失的父愛并把他培養(yǎng)成為了法國電影界新一代的核心人物。
《四百擊》或者譯為《四百下》,源自法國俗語“faire 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思是“干盡一切蠢事”,故事的主人公少年安托萬的所作所為在老師、養(yǎng)父、母親、警察的眼中盡是叛逆的蠢事,于是少年遭受了來自多方的壓力,最終在痛苦中長大。
十二歲的安托萬活力四射、動作敏捷,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在學校里是老師眼中的“壞孩子”,他同樣認為老師古板無趣且獨裁不公正,于是和好朋友勒內(René)一起逃學逛街看電影,卻撞見母親和情人約會,回家后安托萬面對母親的暗示與利誘不知所措,在學校里被老師質問缺課理由時謊稱母親去世,沒想到接下來他的父母來到了學校,憤怒的老師扇了他一記耳光,安托萬憤怒之余又滿心恐懼,不敢回家,于是在外面過了一夜。一天,安托萬自以為文采非凡的文章被老師說是剽竊文學偶像巴爾扎克的小說時,他的厭學情緒達到了頂點,從此勒內把他藏在自己家中。為了弄到一點錢,安托萬在深夜里偷偷跑到他繼父的辦公室,偷走了一臺打字機,思考再三卻沒有賣掉,他抱著打字機想送回辦公室,卻不料被當場抓獲,繼而被繼父和母親送入管理苛刻、氣氛消沉的青少年管教所。某天,管教所的孩子們一起踢足球,安托萬抓住機會從操場沖出來,鉆過籬笆墻的破洞逃了出去,警報聲在他身后響起,他不停地奔跑,穿過無人的田野,氣喘吁吁地一直跑到海邊,面對大海,安托萬突然回過頭來,雙眼凝望鏡頭,表情嚴肅,然而目光中盡是無辜迷茫,影片就此結束。
安托萬真的如電影的名字一般,干盡了一切蠢事嗎?先說厭學和翹課,從表面上看,他在學校不尊敬師長,不遵守紀律,自由散漫,成績極差,然而事出有因,那位嚴厲的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基本是體罰或約見家長,第一種無法幫助學生真正認識錯誤并改正,第二種幾乎是每個人學生最懼怕的事情,只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更不用說這位老師經常帶著偏見對待安托萬,曾經一度安托萬在母親少有的笑臉和勉勵下學習用功起來,進步很快,作文考試時他寫了一篇自認為非常滿意的文章,卻不知不覺使用了平時最愛讀的巴爾扎克的小說中的句子,結果被老師指責剽竊,得了零分,這對于一個剛剛重拾自信的學生打擊是沉重的,安托萬在憤怒傷心之余對學校和老師絕望了,于是從此放棄了學業(yè)。
再來說說他的撒謊行為,管教所里的心理醫(yī)生曾經問他為什么說謊,他回答說即便說真話父母也不會相信,還不如說謊能讓他們高興,由此可知他深深渴望來自家庭的關愛,特別是母愛,卻不曾真正得到,因為他是他母親婚前的私生子,母親卻認為他是個累贅,從未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和愛,安托萬如此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為了母親他發(fā)奮讀書,母親與繼父偶爾帶他一起去看電影時他的小臉上滿滿都是幸福的笑,然而這小小的幸福卻一件事情毀了,他在街上撞見了母親在陌生人的懷里,這個打擊不可謂不沉重,當老師問及他逃學的原因時,他未加思索便回答道母親去世了,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母親對于他來說已經死了一次,那個還算愛他、屬于家庭的母親在他心中已經死去了呢?
最后來看安托萬被送入管教所的直接導火線——偷竊,身無分文寄住在朋友家的安托萬想要弄到一點錢,否則只能喝從貨車上偷來的牛奶、吃朋友從家里偷帶出來的食物,我們看到他敏捷地潛入繼父的辦公室,動作干凈利落地搬走打字機,甚至毫不費力便找到了街上銷贓的混混,不禁產生了疑問,難道這真是一個偷竊成性的壞孩子嗎?結果影片呈現(xiàn)的是這個“狡猾”、“敏捷”的小偷猶豫再三卻把打字機送了回去,還笨手笨腳被抓個“人贓并獲”,并因此被送上少年法庭最終進了管教所,這樣的進展讓人始料不及,諷刺至極。
提到戛納電影節(jié)獲獎、法國新浪潮運動,人們往往聯(lián)想到晦澀難懂的文藝片而望而卻步,然而在這些名頭下,特呂弗的這部處女作卻是一部情節(jié)易懂、情感真誠、不乏生趣又洋溢著淡淡憂傷的電影,觀眾不必絞盡腦汁去琢磨每個細節(jié)的含義,只需要去感受輕易被喚起的共鳴。
參考文獻
[1]毛馥荔.永遠的特呂弗[N].中國圖書商報.2012-07-17(013)
[2]李洋.法國當代電影與藝術等級體制[J].當代電影.2014(07)
[3]盛柏.法國電影新導演創(chuàng)作風格研究(1984-2010)[D].上海戲劇學院2013
[4]秋文.法國電影大師弗朗索瓦·特呂弗誕辰75周年[J].電影藝術.2007(02)
(作者介紹:韓璐,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師,研究方向:法國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