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春文學與“80后”寫作

      2016-05-14 13:12:09徐勇
      山花 2016年9期
      關鍵詞:青春文學代際一代人

      曾經,青春書寫被視為“80后”寫作的代名詞,“80后”寫作幾可以等同于青春文學。事實上,在“80后”進入公眾視野并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時候,確乎是以有關青春的敘事標榜自身,諸如成長之痛、青春的感傷、反抗與叛逆、校園題材,等等,也一度成為80后寫作的鮮明風格。

      在這當中,“80后”之所以同青春文學“耦合”起來,媒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換言之,“80后”青春寫作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媒體制造的特點。一方面,“80后”被建構成一個有異于社會正常秩序之外的另類形象或“新新人類”,因此,某種程度上就成為媒體所臆想中的被社會觀看、凝視甚至審視的對象,滿足了新聞學傳播意義上的新奇感和窺視欲。另一方面,這一另類形象又被賦予了反抗權威和制度(或體制)的意義,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了其道義上的積極內涵和“崇高性”,甚至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如《時代周刊》以封面人物的形式肯定春樹),因而呈現(xiàn)出全球化時代的表征??梢哉f,正是兩者的矛盾,使得“80后”文學別具意味且充滿張力。

      “80后”寫作的矛盾性質,尤其體現(xiàn)在“80后”青春文學的“去宏大敘事”這一傾向上。“去宏大敘事”并不是“80后”寫作的專利,新寫實小說自不必說,自90年代以來,以韓東為代表的晚生代作家們的欲望敘事更是將日常生活同市場邏輯結合起來,將“去宏大敘事”推向了極端;但遠離宏大敘事之于他們,又常常不免攜帶有某種反抗宏大敘事的底色或背景在內,也就是說,離開了宏大敘事的背景或參照,便不可能理解晚生代作家的欲望敘事。這在韓東的《三人行》等小說中有集中呈現(xiàn)。但對于“80后”寫作而言,“去宏大敘事”卻具有了另一個層面的意義。對于“80后而言,這一遠離宏大敘事,與沉浸在個人的小敘事里面是一體兩面,互為前提的。一方面是沉浸于個人的微小敘事之中,一方面卻又不期然地與全球資本主義劈面相遇,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縱情于消費、享樂和時尚的追逐,某種程度上成為了“80后”寫作的象征,在這方面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和楊則緯(和她的《于是去旅行》)是最為鮮明的代表。對媒體制造出來的“80后”群像而言,叛逆往往只是一種姿態(tài)和抽象意義上的反抗,并沒有具體的反抗對象,現(xiàn)行教育制度、父權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政府,既是又不是。在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當反抗僅僅淪為一種姿態(tài)的時候,這樣的反抗往往容易滑入或演變成一種消費意識形態(tài)的對象物。春樹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她作為首次榮登《時代》周刊的中國作家,這一“殊榮”的得來,與她極端的叛逆姿態(tài)、桀驁不馴的形象特征及其全球化層面的亞文化取向密不可分。而這些,恰恰也正是消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成長主題是人類永恒的命題,而有關青春的書寫并不必然與青年作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話,那么可以說,隨著“80后”群體的年齡漸長,及其隨之而來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增強,主題及其題材上的分化也勢將必然。這一分化首先來自經由“新概念”成長起來的“80后”群體內部。蔣峰、顏歌、李晁、馬小淘、張怡微等人近幾年來的作品雖整體上仍不脫成長的主題范疇,但已越來越難以被稱為青春文學。他們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表現(xiàn)出“脫青春書寫”的傾向,一方面也變得日趨成熟老辣。蔣峰的《白色流淌一片》(長篇)、顏歌的《我們家》(長篇)、李晁的《迷宮中的少女》(長篇)、張怡微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和《細民盛宴》(長篇),以及馬小淘的《毛坯夫妻》(中篇),等等,在顯示出“80后”作家們的風格的突變及其漸入佳境。特別是馬小淘的《毛坯夫妻》,她把青年人的成長困境放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加以表現(xiàn),充分顯示出“80后”寫作的敘事張力及其時代矛盾內涵。

      另一分化則來自于“新概念”之外的通過傳統(tǒng)期刊成長起來的“80后”作家們,他們有孫頻、王威廉、雙雪濤、甫躍輝、文珍,等等。近幾年來,這一脈“80后”成員越來越多且影響日大,早已使得原來意義上的“80后”青春文學的說法失效。事實上,他們之間的區(qū)別也是非常明顯的。相對“新概念”一族“80后”作家們大多以城市為背景,傳統(tǒng)型“80后”作家則涉及較廣,除城市題材之外,既有鄉(xiāng)土題材,又有鄉(xiāng)鎮(zhèn)寫作,主人公也不再僅僅局限于青少年一族。同樣是成長主題,“新概念”一族會在相對靜止或孤立的背景下,凸顯并放大青春成長的創(chuàng)痛,但對于傳統(tǒng)型“80后”作家們,他們筆下的主人公的成長往往因為被置于城鄉(xiāng)二元對立和現(xiàn)代化(乃至全球化)這樣的歷史進程及時空背景下而顯得別有厚度和深度。對于這一批作家而言,他們從一開始就自覺向傳統(tǒng)文學靠攏,但他們的寫作主題又常常糾纏于“青春”相關范疇,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寫作也就往往起到了傳統(tǒng)文學和青春寫作之間的橋梁連接作用。事實上,對于這些作家來說,他們同傳統(tǒng)文學的關系,比他們與“新概念”一族在代際的關聯(lián)要更為緊密。他們的作品不僅在主題、題材的選擇上,還在趣味、立場及其人生的感悟上,都更接近老一代作家。他們同“新概念”一族,常常只是在“80后”這一點上顯示其關聯(lián)。

      “80后”的分化表明,他們的寫作已越來越呈現(xiàn)出“去類型化”的傾向,同時這也意味著“80后”文學的經典化和歷史化進程的開始。因此,對此時的他們而言,另一個問題隨之凸顯,即如何從文學的青春在場書寫向文學的普遍性命題過渡。如果說此前談到“80后文學”時其關注點更多落在“80后”這一代際指稱上,那么此時的側重點無疑應轉向“文學”這一落腳點來。也就是說,對于“80后”而言,他們所要或應思考的應該是如何把“80后”的代際經驗耦合到“文學”的普遍性命題中去,而不是相反,僅僅讓文學作為他們一代人青春表象的符號或標簽。

      今天看來,“新概念”一族的早期青春寫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表面化青春寫作或者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式的青春感傷書寫。因為,他們筆下的青春特征只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具有短暫性和過渡性的特征。這一短暫性和過渡性,在更新一代的“90后”文學寫作中有明顯表現(xiàn)。“90后”寫作雖也是在寫作青春主題,但因其是以“語言幽默與溫和的小感傷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xiàn)日常生活”(張頤武:《90后寫作的興起與文學的新變化》),使得他們筆下的青春表象與他們的上一代人——“80后”——筆下的青春并不是一回事。

      這說明,“青春”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雖為人類所共有,但因時代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同時,這也說明,青春寫作并不為“80后”所獨有。青春寫作不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各個年齡段的作家們的共同話題。就“80后”而言,他們代表的是一種青春時期的青春在場寫作。事實上,在文學史上,更多的是一種不在場的青春寫作。諸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曾經出現(xiàn)過的所謂追回逝去青春的改革文學(張賢亮的《男人的風格》和蔣子龍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是其代表),青春無悔的知青寫作(如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等等,均此。這些文學寫作都涉及到一個命題,即當青春韶華不再時,如何書寫青春的問題。這是青春寫作中普遍面對的難題。青春期的短暫而易逝,使得青春顯得十分美好,它同熱情、浪漫和想象等彼此“耦合”在一起,但另一方面,一個人的青春期又往往聯(lián)系著狂熱、幼稚和盲動等等特征;這一雙重特征,使得青春這一范疇實際上顯得格外豐富復雜而具有多面矛盾的內涵。對于改革文學中的復出的中老年英雄主人公們而言,這可以是一種追回逝去的青春的青春激情,對于似乎并不年輕的知青作家們來說,這可以是一種剝離具體歷史語境(即“文革”)后的抽象的青春頌歌。就這些創(chuàng)作潮流來看,他們對青春的書寫都略顯單調而淺直,沒有更深入涉及或表現(xiàn)出“青春”這一范疇所具有的矛盾內涵。

      這一情況,對于“80后”作家,特別是“新概念”一族而言,更是如此。他們所進行的是一種青春在場的青春寫作,這樣一種深陷其中,而又被媒體裹挾的狀態(tài),使得他們的寫作往往缺乏一種反思和冷靜,及其必要的審視的距離,其結果,他們的青春表象更多成為一種消費的對象。他們雖然被作為一代人的形象和代言人出現(xiàn),但其實并不具備代表性。另一方面,不論是他們自己,還是媒體,常常有意無意地從整體上看待他們,這也造成個體經驗和體驗的普遍缺失。而事實上,有些“80后”,比如笛安,也常常從一代人的經驗入手展開思考,他們寫作中的個人經驗并不明顯。因此,這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即如何在媒體關注的背景下,展開并表現(xiàn)有關一代人的思考及其個體經驗的表達。應該說,后者對于一個“80后”作家的寫作來說,才更為重要。他們往往被作為一代人例舉,但真正顯示其價值和地位的,卻表現(xiàn)在如何從一代人的經驗中掙脫出來而具有恒久的意義。對于他們而言,題材和主題的青春特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顯示出個人的獨特性,而這,相對來說,卻常常被評論界所忽視。

      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去否定一代人的經驗的重要性,而只是表明一種路徑和方向:即如何從個人經驗出發(fā)展開有關一代人的思考,而不是相反。“代”的階序性格局,既保證了新陳“代”謝的推進,也為一種身份上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的覺醒提供前提并成為可能。不論我們是否承認,代際差異都是一個個體所不得不面對的語境上下文,因為,與代際差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還有特定時代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和政治等所謂的上層建筑或意識形態(tài),這些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代際差異的背景及其規(guī)定性內涵。脫離了這些背景,去孤立地表現(xiàn)一代人的經驗,這樣的代際寫作無論如何都是抽象的和不及物的。早期的“80后”“新概念”一族的青春寫作,某種程度上正是這樣一種脫離了特定規(guī)定性的抽象寫作。他們的小說中雖然充滿期期艾艾的創(chuàng)痛和淚水,但仍舊是抽象的、空洞的。對于“80后”而言,他們所需要做的首先是尋找一種個人的不被媒體塑造的經驗,然后是把個人的經驗重新置于(不同)時代的、歷史的和文化的語境下加以鍛造、融會及其表象,只有這樣,他們的經驗才可能是有代表性的,然后才是一代人的,最后才可能是永恒的。

      “青春”雖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對于任何偉大的青春寫作(如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拜倫的《唐璜》以及巴金的《家》等)而言,它們又都各不相同彼此殊異。兩者間的辯證關系,是我們今天的青春寫作者們所不應且不能回避的。

      作者簡介:

      徐勇,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青春文學代際一代人
      一代人
      科教新報(2022年13期)2022-05-23 02:40:27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每一代人都被質疑“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都沒有垮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歌
      時代郵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44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家族企業(yè)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我們那一代人都崇拜毛主席
      數(shù)字 你不知道的世界
      不是“青春”不聚首——青春文學:“冷暖”誰心知
      書香兩岸(2009年8期)2009-05-23 10:48:26
      龙陵县| 云梦县| 赣榆县| 西和县| 阳新县| 纳雍县| 子长县| 府谷县| 铜川市| 蒲城县| 湘阴县| 亳州市| 大同县| 永春县| 台东市| 遵义县| 广饶县| 太保市| 洪江市| 顺平县| 甘洛县| 双城市| 华坪县| 浦江县| 陕西省| 延安市| 正镶白旗| 琼海市| 砀山县| 阳东县| 怀来县| 耿马| 集贤县| 铜鼓县| 凤冈县| 荔浦县| 会泽县| 彭水| 楚雄市| 屯门区|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