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暴雨襲擊遼寧地區(qū)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女飛行員諸惠芬和她的戰(zhàn)友接受了空投的任務。此時,陰雨連綿,氣象不好,飛行中有許多困難,她們說:天大的困難也要克服,我們是人民子弟兵。
她們連夜趕到接近災區(qū)的一個機場以后,全體一齊動手,幫助工作人員把干糧、救生圈、橡皮舟等裝上機倉,駕著鐵鷹就起飛了。在機倉里向下望,白浪滔滔,一片汪洋,分不清哪是河流,哪是村莊。地標不易辨認,諸惠芬嚴格保持航向。大家目不轉睛地向地面了望,尋找空投場。當領航員發(fā)現(xiàn)要去的那座山時,諸惠芬高興地對準目標飛去。
突然,一塊烏云出現(xiàn)在山頂上,大家著了急:如果在云上飛,看不到地標,就投不準;在云下飛,飛行高度太低又有危險。如果等烏云退了再投,救災如救火,又要耽誤時間。諸惠芬檢查了一會地形,提建議說:“時間就是生命,我們高度低些,繞著山腰飛,一定會發(fā)現(xiàn)受災的人民?!?/p>
飛機下降了高度,強烈的對流使機身急劇顛簸,前倉的人們站不穩(wěn),后倉的空投員從左邊甩到了右邊。她盡最大努力使飛機不偏,額上的汗水直往下流。不久,領航員喊道:“山腰里發(fā)現(xiàn)空投信號!”她迅速對好目標,空投員投放物資,地面的人們高興得向她們歡呼鼓掌,有的還搖旗、甩衣衫。
幾年來,諸惠芬和她的戰(zhàn)友飛行在祖國的天空,她不論是運送物資、訓練,還是空投救災物資和人工降雨,每項任務完成得都很出色。諸惠芬出生在浙江一個貧苦農民家里,四歲死了父親,當女仆的母親因忍受不了財主的凌辱,后來也自盡了,她六歲當了婢女,受盡了折磨。全國解放后,她才過上新生活,有了讀書的機會。一九五六年,黨決定培養(yǎng)第二批女航空員的時候,她當上了人民空軍的戰(zhàn)士。
每當她回憶解放前的痛苦生活,想到黨和人民的撫養(yǎng),她總是激動地說:黨給了我堅強的翅膀,我決不辜負黨的期望,永遠飛翔在國防線上。
(1961年3月8日《新民晚報》)
◆點評:忠誠、責任、無私、奉獻,當今社會極力倡導的這些價值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則完全出于一種價值自覺。這也是那個時代最可愛和讓人動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