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德如 韓宇彤
[摘 要]曾國藩為官之道貫穿于四個方面: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眾和明以應(yīng)務(wù),充分體現(xiàn)了“血誠”、“克己”、“中道”的特點。一方面,居官自律,足為后世之典范;另一方面,建功立業(yè),堪當護國之柱石。我們要正視其為官之道中圓融自保的世故以及無法去除的時代烙印與階級意識局限,也要汲取其智慧,即為修身、處世、治國、理政提供的啟示:大興實干之風,注重人格修養(yǎng),厲行廉潔自律,強化能力培養(yǎng)。
[關(guān)鍵詞]曾國藩;為官之道;啟示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6)08-0017-08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舉足輕重的政治與文化名人,他以文臣入仕,從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升遷至禮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又以武官掌權(quán),組團練、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軍、捻軍,挽清政府于狂風巨濤之中,延續(xù)大清國祚數(shù)十年,創(chuàng)造了晚清的中興,是晚清的“擎國之柱”。曾國藩的一生,毀譽參半,對當時乃至后世影響甚大,其日記、家書至今仍被奉為經(jīng)典,其為官之道尤為推崇備至。曾國藩為官從政三十余年,“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1]1-2,實現(xiàn)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志向,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事業(yè)。為此,我們將在總體明了曾國藩為官之道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公允評價并從中汲取有助于修身、處世、治國理政的積極價值。
一、曾國藩為官的基本準則:勤、恕、廉、明
在皇權(quán)至上的王朝時代,官員是整個統(tǒng)治體系中的重要樞紐,上承皇帝、下臨百姓,他們?nèi)绾尉庸偃问拢瑳Q定著普天之下百姓的生存狀況與生活質(zhì)量,也將對整個國家政治生活與社會風氣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谕砬骞賵鑫房s頹靡習氣的刺激,湖湘一帶“忠義之氣,雄毅不可遏抑之風”[2]1586的熏陶,淳樸務(wù)實之家風的浸染,“無一日不讀書,無一日不作文”[3]5以致深厚學養(yǎng)的支撐,并結(jié)合自身宦海沉浮、成敗得失的豐富經(jīng)歷,總結(jié)提煉出以“勤恕廉明”為價值導(dǎo)向的為官之道。
(一)勤以治事
總的來說,曾國藩認為,“勤”之于人是非常重要的,“人而不勤,則萬事俱廢”[4]4909?!扒凇睉?yīng)時刻融貫于修身、齊家、治國之中,“身勤則強,佚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惰則敗”[4]4918。從歷史來看,“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新書·禮容下》)的周公曾“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為“康乾盛世”奠定重要基礎(chǔ)的康熙帝從政六十余年,可謂是夙夜不遑、殫心竭力。他們是官員勤于政務(wù)、有始有終的典范。曾國藩由此得出,古往今來,歷代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2]1774,莫不“由銖積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2]1774。,要使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振作起來,以應(yīng)時變,就必須以古之圣人為典范、以本朝圣祖康熙帝為師來整飭吏治,滌蕩“畏葸”“柔靡”的官場風氣。就曾國藩本人來說,“勤”是其為官為學一貫的主張和要求。
1.以身作則,為勤勉之榜樣。“風俗之于人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2]1544,要想改變官場拖沓頹靡推諉的風氣,人君、督撫、州縣之官,“當自立準繩,自為守之,并約同志共守之”。[2]1837曾國藩在翰林院期間,“每日必有記錄,是為日課。每月另作詩古文若干篇,是為月課”[3]77。任禮部侍郎后,他“勤于供職,署中辦事無虛日”[3]81。在京供職十四年,曾國藩從未告假省親。自咸豐二年(1852年)奉旨幫辦團防,明確秉持“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4]4918的理念。咸豐十年(1860年)赴任兩江總督,開始其前后長達十二年的總督生涯。在“兩江任內(nèi),討究文書,條理精密,無不手訂之章程,點竄之批牘”[3]20,他親自考察僚屬是否賢能堪用,文書事理是否原委妥帖。曾國藩認為,“勤字之要,公則詞訟宜一一親閱,細訊速結(jié);私則公余不廢讀書”[2]1397。同治七年(1868年)奉旨調(diào)任直隸總督,針對“直隸怠玩之習,相沿已久”,他必“每日訊結(jié)幾起,作為自己工課”[2]1397。除清訟獄之外,“凡有裨于國計民生,無不盡心經(jīng)營,實力興辦”[3]31,可謂是事事躬親、殫精竭慮。
2.不尚空談,落實“五到”。所謂“五到”,便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具體而言:“身到”就是要親自去了解情況,“如作吏則親驗命盜案,親巡鄉(xiāng)里;治軍則親巡營壘,親探賊地是也”;“心到”就是要用心思索,“凡事苦心剖析,大條理,小條理;始條理,終條理;理其緒而分之,又比其類而合之”,并關(guān)懷體恤屬下;“眼到”即要識人辨事,“著意看人,認真看公牘也”,觀察人的日常行為舉止,審理政務(wù)官書;“手到”即要對人之賢否、有何才能,事之條理、因果緣由等及時記錄在冊,“于人之長短,事之關(guān)鍵,建筆記,以備遺忘也”;“口到”即要經(jīng)常叮囑,時時教導(dǎo)督促,“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囑也”。[2]1247-1248任兩江總督期間,他將這“五到”細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親撰《勸誡淺語十六》[2]1787-1791,旨在叮囑勸誡州縣勤政務(wù)、營官勤兵務(wù)、委員勤職務(wù)、紳士勤鄉(xiāng)務(wù),以此作為規(guī)范屬員行為的準則和官員黜陟的標準。
3.不可懈怠,持之以恒。無論是以文官治事還是從戎治軍,曾國藩從未松懈,即便到晚年“雖風瀟雨晦,疾病憂郁之時”,仍每日竭力支撐,不肯怠于公事,堅持“以雞鳴而起,夜分始息;蓋數(shù)十年如一日也。[3]24同治十年,曾國藩在《日課四條》中寫道:古代的圣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渡袝返摹盁o逸篇”,就是警戒為政者要“困知勉行,操心危慮”,時時把天下放在心上。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由此可見,“勤則博濟斯民,而神袛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于習勞也。[4]5586-5588??偠灾?,“天下事,未有不艱苦中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4]4883,養(yǎng)成勤勞的習慣(“習勞”),“日久自有大效”。[2]1847
(二)恕以待人
“恕”作為儒家待人應(yīng)事之道,是“仁”的具體實踐。曾國藩認為:“仁者,恕也?!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恕道也?!鬃铀疲骸核挥鹗┯谌?。孟子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皆恕也,仁也?!盵4]4877他并對“立”和“達”進行了發(fā)揮:“立者,發(fā)憤圖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4]5492為官者若要建功立業(yè),或要謀一立足之地,關(guān)鍵是要有“識人大量”。
因此,恕以待人,首先是要自正其心,忠誠寬厚。之所以強調(diào)這一點,是由于他對世態(tài)炎涼有清醒的認識,“凡人涼薄之德,約有三端,最易觸犯”[4]4879。具體就是:“妒功忌名,幸災(zāi)樂禍”,對于他人的功名業(yè)績嫉妒眼紅,看到別人不幸不順則暗自歡喜;“不能受命,居卑思尊,日夜自謀置其身于高明之地”,不安于命,利欲熏心,不擇手段;“強分黑白,過事激揚”,逞口舌之能,妄論是非。[5]58這些現(xiàn)象在官場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因此,為官者要時常反省,“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有過則認,知錯就改。要心存雅量,“躬自厚而薄責于人”[6]。要言行謙恭,做到“有過人之行而口不自明,有高世之功而心不自居”[5]48。基于官場爾虞我詐、虛情假意的情狀,曾國藩尤其指出,為人要虛心無私、誠實不欺。他說:“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后造偽言以欺人?!盵4]4870如果“人必虛中,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實無妄”[2]1838。所謂“虛中”,就是“無私”。心底坦蕩無私,自然就能真誠不欺。所以曾國藩在日記中省察道,“是故誠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無私著也;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盵4]4870
恕以待人,還要力求剛?cè)岵?、進退有度。曾國藩明確認識到,“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盵4]5354因此,為官理政者要實現(xiàn)濟世安民的抱負,改善國計民生,必須要有倔強豪雄的剛毅之氣。但是,一旦涉足官官相護的權(quán)力場,以憤世嫉俗、鋒芒畢露來應(yīng)付,寸步難行則在所難免。曾國藩將老莊哲學的“自然”與孔孟之仁恕融合起來,并以此反思自己為官的種種際遇,終于悟出天地之道——“剛?cè)峄?,不可偏廢”。為官如果太剛則易折,這就要有“打脫牙,和血吞”的功夫[4]4873;如果太柔則靡,沒有骨氣和擔當,那么“下無敬畏之心”。這些無不說明了“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的道理。浸淫官場多年,曾國藩深有體會:“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5]50“中道”即為“天地之道”,就是胸中當有尺度,既要咬牙勵志,又須韜光養(yǎng)晦,要懂分寸、知進退??傊?,“立身之道,內(nèi)剛外柔”[5]72。
(三)廉以服眾
“廉平之德,吏之寶也?!盵7]廉作為歷代王朝的為官之德,是為官者分內(nèi)之事。清順治帝在欽定的《御制人臣儆心錄》中說:“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壞?!盵8]226曾國藩深明此理,入仕伊始,便以“廉”律己,“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4]5121,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4]5121,并以此為律終身奉行?!秶繁緜鳌愤@樣描述曾國藩:“清儉如寒素,廉俸盡充官中用,未嘗置屋一廛,田一區(qū)。食不過四,男女婚嫁不過二百金;垂為家訓?!盵3]5-20具體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從積極的一面看,要養(yǎng)成廉潔之操守,須事事尚儉節(jié)用。曾國藩說,“居官以廉為本,非儉無以養(yǎng)廉也”[2]1399。又認為,“廉字之要,宜先節(jié)用”。在《書贈仲弟六則》中,他具體提出勿多欲、戒好動、少仆從、減送情等四個要求。在留給兒子曾紀澤的家訓中,他多次強調(diào)要“戒驕奢”,囑咐“居官以不要錢為本”,還告誡子輩,“吾家現(xiàn)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4]5493。針對地方官吏的揮霍浪費現(xiàn)象,曾國藩勸誡各州縣長官,于公于私都要行“節(jié)用”之道。他不厭其煩地指出:“節(jié)用之道,莫先于人少。官親少,則無需索酬應(yīng)之繁;幕友家丁少,則減薪工雜支之費。官廚少一雙之箸,民間寬一分之力。此外,衣服飲食,事事儉約。聲色洋煙,一一禁絕。不獻上司,不肥家產(chǎn)。用之于己者有節(jié),則取之于民者有制矣?!盵2]1788百姓是衣食父母,一飯一食一衣一錢皆取之于民,鋪張浪費實質(zhì)就是朘削民脂民膏,對百姓敲骨吸髓,不但會使百姓不堪重負,還會帶壞整個社會風氣,動搖統(tǒng)治根基。
從消極的一面看,要保持廉潔之品性,須時刻警惕貪欲之害。曾國藩明確以“不貪財,不茍取”為做官信條。從咸豐三年湘軍建軍到同治七年戰(zhàn)事基本結(jié)束,近十五年間曾國藩一共四次向上具奏報銷,而且并無明細花名冊,先后報銷軍費約在三千五百萬兩左右,這些軍費絕大多數(shù)屬自行籌措而來。[9]在此過程中,無審計、無監(jiān)管,曾國藩若起貪念完全可以上下其手,輕而易舉侵吞百萬銀錢。他在寄給家中諸弟的信中說:“余不能禁人之不茍取,但求我身不茍??;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答圣主。”[4]5219曾國藩身為統(tǒng)帥,以身作則,“所衣不過練帛,冠靴敝舊”,手握銀錢萬兩而不茍取,湘軍上下皆服其“忠清艱苦”。曾國藩深知人一旦涉貪,就會欲壑難填,道德氣節(jié)隨之崩塌,再無正氣可言。軍隊一旦涉貪,就會貪圖享樂,貪生怕死,再無剛毅之氣,何談戰(zhàn)斗力。因此,在以身作則“示僚屬”的同時,他還嚴明軍中作風,反復(fù)告誡軍官將領(lǐng):“廉則銀錢不茍,自有以服兵勇之心”[2]1243。曾國藩的湘軍能夠凝聚兵將同心的戰(zhàn)斗力,他身邊能夠形成人數(shù)頗多、堪當大用的幕僚集團,其關(guān)鍵原因就在于曾國藩之清廉足以令人敬重,甘心服從于他。
(四)明以應(yīng)務(wù)
縱觀歷史,環(huán)視天下,不過是分分合合、治亂循環(huán)。治國理政者若不明此勢此理,難有一番作為。曾國藩奉命于危難之際,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志,深察“明”作為居官治事的重要性,所謂“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1.曾國藩把“明”分為兩種:高明和精明。他在《書贈仲弟六則》中說:“智,即明也。古來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見有限,登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盵2]1810所謂“高明”,就是有遠見,“同一境而登山者獨見其遠,乘域者獨覺其曠”,能夠高瞻遠矚;所謂“精明”,就是善于觀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權(quán)衡之審,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2]1844,善于借助外力。高明的人能看見常人所不能見的更深遠的事物,精明的人可以參透事物現(xiàn)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2.是如何使人“明”。概括言之,“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疤旆帧敝谌?,程度不一。因此,人要達到“明”,還得“由人力做去”[2]1274。具體來說,一是在“勤”字上下功夫,要勤讀、勤思、勤做、勤問。無論是為學還是為官,曾國藩“必凡事精細考究,多看、多做、多問、多想”[2]1246。只有“如此日積月累,自覺進益無窮,心境漸幾于明白”,“然后漸做成個明字”。二是在“誠”字上下功夫。誠,就是誠心專一,“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涂,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5]219。三是要“靜”,只有內(nèi)心沉靜,才能專注深入掌握事物的具體情況,才不會心浮氣躁,“成大事者多在銖積寸累上用功”。總之,“積誠可以生明,積勤亦可以生明”[2]1394,“明”是難以速成的,需要“勤”與“誠”的融合,需要知識與經(jīng)驗的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5]218。
3.是如何具體運用“明”。曾國藩在《治兵語錄》中說:“大抵治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又認為“居高位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盵2]1844如此來說,“明”主要見于知人、曉事兩方面。曾國藩又將之具體化為四個方面:一是“明于己”,要“知學問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2]1845。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掌握自己的優(yōu)勢和缺陷。二是“明于人”,他一反以君子、小人品人,以為“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亦無一成不變之小人”[2]1845。曾國藩認為“明于人”不是簡單把人分為君子小人,要是通過做具體事務(wù)來了解每個人的才德品學,掌握每個人的短長,進而恰當?shù)厥褂盟麄?。每當有來投效者,曾國藩總是親自接見,一一觀察,將之留在幕府中較長時間以備深入了解,再根據(jù)具體情況,謀而善用。三是“明于事”,就是既要掌控大局,又要周知事情巨細,不可偏聽偏信。自古以來人之成敗,“所掙每在疏密二字”[2]1356。只有“巨細周知,表里洞澈,則處之自有方術(shù)矣”。四是“明于理”,就是要明人倫、察物理,對所讀的書、所見的事、所涉獵的各種知識和哲理進行深入的思考,為做人、為官、治事做出更為恰當?shù)呐袛?。此外,還須清楚“明字不可強而至”,“知人”“曉事”,絕非一日之寒。在“明于己”、“明于人”、“明于事”、“明于理”的基礎(chǔ)上,進行決事才可能是英明的,“能明而斷,為之英斷”,反之就是“不明而斷,謂之武斷”[2]1810。尤其對于為官者,他們“權(quán)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榮辱予奪系焉”[5]212,因此凡事必須要做到“心中極明,而后口中可斷”。曾國藩窮其一生力求做到“明以應(yīng)務(wù)”,以明理斷事、公正不偏為官做事,使其道德修為日漸精進,最終造就幾近完人的形象。
綜上所言,作為晚清中興的股肱之臣,曾國藩完全按照儒家“內(nèi)圣外王”之路,走完了自己的官宦生涯。他秉性血誠、正直律己,初入仕途便立下“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他認為,晚清之所以官場腐敗、軍隊疲弱、人心不古,全在于“一二人之心所向”。因此,堅持從自身做起,對待政事兢兢業(yè)業(yè),處理人際無怨無尤,不貪財、不茍取,盡心體察,凡事盡力做到“心中極明”。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曾國藩深有感悟:“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眾,明以應(yīng)務(wù),四字兼全,可為名將,可為好官。不論文武大小,到處皆行得通?!盵2]1246
二、曾國藩為官之道的特點與影響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根源于儒家學以致用、濟世匡民的情懷,得益于經(jīng)世之學的指引,生發(fā)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整個過程與其政治生涯相伴。他的為官之道是由己及人、由內(nèi)而外,不僅是對個人為官的道德素養(yǎng)和政治能力的要求,而且對改善官風政風起到了的示范效應(yīng)。為進一步深化理解曾國藩為官之道,下面再分析其特點和歷史影響。
(一)特 點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其主要特點如下:
1.血誠:以忠誠為天下倡。曾國藩天資不高,并非智慧卓群之人,在家書中自認“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認為“天道忌巧”、“勤能補拙”,所以曾國藩為官靠的是舍身衛(wèi)道、困勉篤誠的功夫。官吏浮滑、將帥貪瀆,整個社會人心陷溺于物欲橫流。曾國藩靠著湖南人血液中的剛強與血誠掙脫俗流,“勵丹心報國之誠”。別人不敢觸怒龍顏,他卻敢于批皇帝驕矜固執(zhí)、文過飾非;別人不敢招惹權(quán)貴,他卻上疏力主從重嚴懲琦善、賽尚阿等權(quán)臣。曾國藩以一身血誠盡心竭力效忠朝廷,為正朝綱而敢為他人之不敢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曾國藩“移孝以作忠”,無私無畏地投身于挽救清王朝的斗爭中。他將“血誠”的精神融入治軍理政的舉措之中,躬身踐履,并以此要求“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兵;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不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2]1834。曾國藩在《湘鄉(xiāng)昭忠祠記》中明確倡導(dǎo):“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吾鄉(xiāng)數(shù)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歷九州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歟!”[2]1637曾國藩“忠誠體國,節(jié)勁凌霜”,在朝野形成了強大的感召力和令人敬重的核心領(lǐng)導(dǎo)力??傊?,他“志之所向,金石為開”[2]1813的“血誠”,奠定了政治上的成功,也是他團結(jié)軍民、拯救危局的一劑良方。
2.克己:明道而救世,修己以治人。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強調(diào)以己身為起點。就修己而言,要三省吾身,而不怨天尤人,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從為政治事來講,要先正己后正人?!洞髮W》言“慎獨”、《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孟子曰“反求諸己”,無不要求修養(yǎng)自身。曾國藩飽讀儒家經(jīng)典,以為“圣人之道,其事始于修身,終于濟世”[2]1813,深知要“明道而救世”,要為官從政必須以“克己”為立足點。他如此省察道,“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故能慎獨,則內(nèi)省不疚,……人無一內(nèi)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熳銓捚?,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藥之方,守身之先務(wù)也”[4]5586。因此在為官從政的繁雜生活中,他毅然決然“致力于克己功夫,無一日不讀書,無一日不作文。事必躬親,奏必親撰,從不肯荒疏懈怠。所有處身行事,唯以廉潔勤慎為懷”。他主張“治世之道,專以致賢養(yǎng)民為本”,賢人的修為對于養(yǎng)民至關(guān)重要,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語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風氣”。[4]4913社會要風清氣正、秩序井然,賢人們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務(wù)必注重修身自省,嚴于律己,因為他們是廣大民眾效仿的榜樣。曾國藩的困知勉行、勵志克己,不僅助推他由無足輕重的詞臣躍升為左右清室的重臣,更是構(gòu)成其為官從政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柱。
3.中道:剛?cè)峄ビ?,不可偏廢。綜觀曾國藩的為官處事,可以發(fā)現(xiàn)他剛?cè)徇M退的尺度在不同領(lǐng)域、不同階段是有差異的:對己則剛,對他則柔;自修求強,勝人謙退;立志則強,功成則退。人不可無剛,無剛則不能自強;人亦不可無柔,不柔則不能自存。至于如何運用剛?cè)嶂?,曾國藩在家書中總結(jié)道:“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yīng)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盵4]5354具體來說,在翰林院治學時,他用的是勤學苦研之剛;在京師交友時,他用的是樂善好施之柔;在訓練湘軍時,他用的是忠君血誠之剛;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之后,他用的是明哲保身、韜光養(yǎng)晦之柔。曾國藩深諳“日中則昃,月滿則虧”之理,坦言:“若一面建功立業(yè),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nèi)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最圓滿的結(jié)局。從公到私,從名到利,從創(chuàng)業(yè)到守成,曾國藩始終在“過”與“不及”之間權(quán)衡,蕭一山恰當?shù)卦u論道:“其寫字、治學、立身、處世因時事而措之宜,所謂‘執(zhí)兩用中而已。”可見,“中道”始終貫穿于曾國藩的官宦生涯,也正是借助于“中道”才磨圓了曾國藩性格中的剛愎,從而達到內(nèi)方外圓、內(nèi)剛外柔的境界,這便造就曾國藩為官之道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告成功于建業(yè)”的保障。
(二)影響
1.居官自律,足為后世之典范。曾國藩始終秉承“內(nèi)圣”之學,以古之圣賢為師,以儒家思想為精神內(nèi)核的居官之道,在晚清世風頹靡、人心混沌之亂世中磨礪而成。官風、世風敗壞的本質(zhì)是道德價值體系的崩潰,直接威脅王朝的存廢。這促使他更多關(guān)注、省察克己修身和道德自律。在權(quán)力本位的時代,“官爵愈大,統(tǒng)轄愈眾。一人受賄,則千人骫法;千人弄法,則萬人助虐”[10],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三十多年的官場沉浮,曾國藩痛感“甜酸苦辣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5]120,“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4]4882。為官者自己沒有“厚德”則難以“載物”,沒有高尚的人格就難以服眾并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認可,“欲正人,先正己”[5]224。就“勤”、“恕”、“廉”、“明”四端來說,他全部躬身實踐、盡力而為。對克己修身,始終堅持作日課、日記以自省自咎,又持身勤謹、持家儉樸。對待政事,他勤勤懇懇、勵精圖治,“事必躬親,奏必親擬”,從不荒疏懈?。粚τ趯W問,他博考經(jīng)典、熟讀禮經(jīng),“以探討學理,貫通群經(jīng)為業(yè)”,并領(lǐng)悟為人處世之道。待上、待同僚謙恕、坦蕩;為官治下始終以“能立能達”、“知人曉事”為準則,以教化人才為己任。自初仕直至列侯,他始終保守初心、終生不失寒士本色,兢兢業(yè)業(yè)、克勤奉公,滿腔血誠應(yīng)對大風大浪、起起落落?!吧崦鼒髧?,側(cè)身修行”[2]1837,曾國藩的嚴以律己、持之以恒,使其“道德勛業(yè),彪炳宇宙,被于寰瀛”[3]6,不僅獲得同時代人的認可和贊譽,更成為后人為官的理想范型,被后世譽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圣相”。
曾國藩不僅自身恪守“勤恕廉明”的為官之道,而且注重推己及人,常以此四字教導(dǎo)朋友、同僚?!盀槎綋嶂?,即與師道無異”[4]4914,他居官自警,為天下官員之表率,由此及彼、由上而下地引導(dǎo)著整個社會風氣向義向善,與曾國藩同時代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無不對他推崇備至。容閎在《西學東漸記》中稱譽道:“文正一生之政績、忠心、人格,皆遠過于儕輩,殆如埃浮立司脫高峰,獨聳于喜馬拉耶諸峰之上,令人望而生敬仰之思……其正直廉潔忠誠諸德,皆足為后人模范?!?/p>
2.建功立業(yè),堪當護國之柱石。曾國藩一生孜孜于修身,但他并不自足于做一個克己修身的道德模范。他的“克己”是為了“奉公”,他追求“立德”是為了“立功”,他講求“內(nèi)圣”之學是為行“外王”之道,他“效法前賢”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澄清天下之志”。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講求知行合一。他說,“為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在舍身衛(wèi)道信念的驅(qū)動下,于政局紛亂之際,他以書生從戎,以忠義血誠為準則組建湘軍。他親自制定營制營規(guī)、練兵章程,重視選拔將領(lǐng),強化個人對部隊的引領(lǐng)和控制,以為“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并將“勤恕廉明”推廣于治軍,強調(diào)“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2]1834。曾國藩作風清正,馭下嚴而誠,帶出了一批有操守的忠義干將。胡林翼評價說:“滌師清節(jié)冠時,凡湘人如羅山、迪庵、厚庵、璞山、蔭渠均不以軍餉自肥”[11]27,“即近日小統(tǒng),如成、如梁、如吳、如余,均非貪士,勇額不虛,臨事亦不怯。如此正派風氣,天下之賊何患不平,餉又何患不集哉?!盵11]78-79在其治下,湘軍以新軍制一掃八旗、綠營的積弊,為上者廉潔自律、賞罰分明,為下者勤于訓練、嚴守軍規(guī),湘軍上下以誠相待,形成不同于八旗綠營的忠清風貌,表現(xiàn)出了超常的戰(zhàn)斗力與凝聚力。曾國藩的“百折不回”、“咬緊牙關(guān),徐圖自強”,最終使湘軍崛起,而湘軍不僅奠定了曾國藩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而且重新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使得清王朝轉(zhuǎn)危為安,延續(xù)數(shù)十年國祚。
曾國藩認為,晚清局勢動蕩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腐敗、為官無道,所以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期間,每攻克一個地區(qū)就治理一個地區(qū),整頓吏治,轉(zhuǎn)變風氣。署理兩江總督為一方大吏后,更加系統(tǒng)地從吏治人心入手痛下功夫,以挽救殘破的國家危局。上任伊始,便致信下屬,“方今東南糜爛,時局多艱,吾輩當屏去虛文,力求實際”[12]2162。他明確宣布,自己以后出行,無須下屬迎送、辦席,公款吃喝的應(yīng)酬要大力戒除、能省則省。他以“勤恕廉明”為基本原則,為屬下官吏及幕僚等制定《勸誡淺語十六》,要求兩江之內(nèi)大小官吏勤政勤學、慎言慎行、明禮明法、崇尚廉儉。他還率領(lǐng)兩江大小官吏裁減捐攤、饋贈等陋規(guī),推行賦稅征收體制改革,減輕百姓生活負擔。由于其勵精圖治,“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兩江地區(qū)又重新恢復(fù)了生機。出任直隸總督的短短兩年間,曾國藩繼續(xù)以整飭吏治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嚴立法禁,違者重懲”,“大加參核”,頒布《直隸清訟事宜十條》與《直隸清訟限期功過章程》,著力清理積案,痛下狠手整改各級官員惰于公事、拖沓敷衍的敗壞風氣。正是在曾國藩躬身實踐“勤恕廉明”的為官之道之引導(dǎo)教育與實際推動下,形成一股逆勢而上的清流,促使晚清的官場風氣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zhuǎn)和改觀。可以說,澄清吏治,再造乾坤,身為人臣的曾國藩以其嚴苛的自律和無畏的擔當為時人樹立了卓越的為官風范。
曾國藩為官四字訣“勤恕廉明”,萌發(fā)于“血誠”,灌注于“克己”,諳熟于“中道”,“字字皆得之于閱歷,而切于實際”。他的“勤”“廉”為其自身贏得了功績和威望,“恕”和“明”使其越發(fā)寬宏而博識,此四端合力助推他“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達到了巔峰,時人皆稱其為“國家柱石”。郭嵩燾評價道:“自漢置丞相二千余年,德業(yè)文章兼?zhèn)湟簧?,未有若公之盛者也”[13]260,劉蓉稱其“以義擎天,浴日于海;蕩滌垢污,山河無改”[3]37。梁啟超贊譽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毛澤東稱其是“辦事而兼?zhèn)鹘讨恕?,蔣介石亦評價道:“曾氏標榜道德,力體躬行,以為一世倡,其結(jié)果竟給變易風俗,挽回頹勢。吾姑不問其當時應(yīng)變之手段,思想之新舊,成敗之過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之道,蓋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盵14]3
三、啟示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與其所承襲沁潤的傳統(tǒng)文化、生活的社會境遇密切相關(guān),我們要正視其為官之道中圓融自保的世故以及無法去除的時代烙印與階級意識局限,也要汲取其智慧,即為修身、處世、治國、理政提供的啟示。
1.大興實干之風。曾國藩認為,居官辦事最重要的是做到“習勞”。為洗刷拖沓頹靡的官風,樹立勤政實干的官場正氣,為官者必須自立準繩、嚴格自守。曾國藩將居官“勤以治事”細化為“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強調(diào)實干苦干,腳踏實地。無論是為文官治事還是從戎治軍,他從未曾松懈,即便垂暮之年,還堅持不輟。曾國藩堪稱勤政實干的卓越典范,他務(wù)實篤行的實干精神值得借鑒。要真心實意將民眾之事放在心上、落到實處,切實做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親自深入百姓具體生活之中探訪民情民意,要實心實意為人民做事;“心到”,則是做到情為民所系,要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急民之所急,要以民生為念,時時處處以群眾安樂為本;“眼到”,則是要把民眾豐富的生活實際看在眼里,細察公務(wù)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與行為,詳看、細審各種公文、文件;“手到”,要堅持做好民情備忘日志,對工作的進展狀況、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困惑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調(diào)整都要詳細記錄在冊,決不能怠惰推諉;“口到”,則要求做好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的解釋宣講工作,與民眾推心置腹的交流,與公務(wù)人員平等協(xié)商,使領(lǐng)導(dǎo)干部與民眾、公務(wù)人員形成共識,協(xié)同努力,穩(wěn)步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和真正落實。歷史和現(xiàn)實一再昭示,功崇唯志,業(yè)廣惟勤;空談?wù)`國,實干興邦。“唯有務(wù)實,才能腳踏實地,不圖虛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堅,扎扎實實地為民辦事,才能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充分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搞那些勞民傷財?shù)摹児こ?、‘形象工程,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盵15]36-38根除“形式主義”“本本主義”的工作作風,做到嚴修為、善作為,堅持真抓實干、勇于擔當,腳踏實地地探索,扎扎實實地做事,真正做好民眾的忠實公仆,真正經(jīng)得住人民和歷史的長期檢驗。
2.注重人格修養(yǎng)。曾國藩的“恕以待人”繼承了儒家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原則,要求做到己心坦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怨天尤人。為官者,肩荷治國安邦、濟世安民之責任,務(wù)必要有擔當,更要有博大的胸懷,這就必須要體悟與實踐“恕”之精神。做到自省慎獨,加強個人德行修養(yǎng),時時事事嚴格自律,既堅守改革發(fā)展理想,又遵循黨紀國法。還要在為民眾服務(wù)、做事的具體工作實踐中,深刻剖析和反省自己,“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實做到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成為維護政治紀律與捍衛(wèi)法律尊嚴的楷模。要博采眾長,善于采納正面建議,更要虛心對待他人的懷疑、批評,要堅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決不能回避、無視甚至以權(quán)力抵制、壓制批評,更不能借著處理批評建議而行打擊、泄私憤之卑劣行徑??傊?,要凡事以民為本,出以公心,與人為善,反求諸己,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quán)力觀、事業(yè)觀,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要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廣大民眾的福祉緊密融為一體,不爭權(quán)、不弄權(quán)、不越權(quán)、不戀權(quán),惟其如此,才能坦蕩做人待人、謹慎用權(quán)為民。
3.厲行廉潔自律?!傲畡t以無瑕而生威”,曾國藩深知“吏畏吾廉、民服吾公”的道理?!拔▋€可以養(yǎng)廉”,他始終以節(jié)儉節(jié)用、知足節(jié)欲嚴律自身和家人,反復(fù)訓示家人要愛惜物力、節(jié)制用度,不要追求奢靡和貪圖享受?!案2欢嘞恚士傄浴畠€字為主”,這既念及為子孫后代積德積福,又為免授人以柄、徒惹是非計?!安回澵?,不茍取”,“居官以不要錢為本”。這些無不啟示我們,為官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quán)才能贏得人心,廉潔自律的從政價值觀念是每一位公務(wù)人員都應(yīng)該恪守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陷入腐敗的泥潭常常就是始于小事、小利、小節(jié),所以不要以“君子大行不拘小節(jié)”為托辭,沉迷于吃、喝、卡、拿、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防治腐敗的工作依然是重要任務(wù)。不廉不足以立身,要堅持“崇儉以養(yǎng)廉”,堅守規(guī)矩、把牢道德底線,不浪費、不茍取,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增強拒腐防變的自覺性?!坝稳苏?,必先治己”,必須禁止大講排場、禁止官氣十足,要以德守身,“必須爭當廉潔奉公的表率”,要“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chǎn)黨人的浩然正氣”[15]36-38,只有以德服眾,以威立信,領(lǐng)導(dǎo)干部自身才能成為引領(lǐng)社會風清氣正的中樞。愈是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就愈能釋放出以上率下、聲響風從的正能量,也才能建立起國威民信的牢固城墻。
4.強化能力培養(yǎng)。曾國藩以“明”為居官任事的第一要義,可見“明”對于掌權(quán)者的重要性。在權(quán)力本位的君主專制時代,為官者的每一舉動、每一個決斷都關(guān)乎廣大民眾的生死哀榮,決不可昏聵用人用權(quán),也不可糊涂決斷行事,只有切實做到“心中極明”,才可建章立制,才可推行各種政令舉措。曾國藩窮其一生都力求做到“明以應(yīng)務(wù)”,能夠像“冰鑒”那樣明己明人,能夠?qū)Ω鞣N事物洞若觀火,能夠做出順應(yīng)人心、合乎禮法的公道決策,能夠為保民生、安天下、衛(wèi)社稷筑牢道德和制度底線。在全球化、信息化、一體化的社會發(fā)展大勢之下,在實現(xiàn)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重大任務(wù)過程之中,要在觀察力、分析力、鑒別力、判斷力、執(zhí)行力、忍耐力等方面做足功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提供全面、厚重、可行、持久的能力保障體系。首先,要在改革發(fā)展實踐中檢驗和提升能力。寶劍鋒自磨礪出,必須專心致志于本業(yè),行而思、思而行,不斷增強處理各種難題的能力,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充滿信心。其次,要善于抓住時機,不斷創(chuàng)新能力。當代中國面臨社會的全面轉(zhuǎn)型和改革發(fā)展的全面升級,我們要正視的是新時代、新壓力、新考驗,是一場全新的“趕考”和重大挑戰(zhàn),如果“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就必須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調(diào)整發(fā)展思路、變革發(fā)展方式、轉(zhuǎn)換發(fā)展模式。最后,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夯實能力提升的基礎(chǔ)。“打鐵先要自身硬”,要完善自我認知,清楚自我定位,堅持向他人、社會、組織、歷史乃至自身學習,不斷完善強化個人素質(zhì)和從政治理能力?!拔嵘醒亩獰o涯”,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是勝任工作、履行職責、積極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曾文正公嘉言鈔(序)[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C].北京:中華書局,2003.
[2]〔清〕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穴3?雪[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清〕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穴1?雪[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清〕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穴8?雪[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5]〔清〕曾國藩.曾國藩箴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6]論語·衛(wèi)靈公.
[7]臣軌·廉潔章.
[8]喬立君.官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9]朱東安.曾國藩幕府的糧餉機構(gòu)[J].湘潭大學古籍所編《曾國藩學刊》創(chuàng)刊號,1994.
[10]覺羅烏爾通阿:居官日省錄.
[11]杜春和,耿來金.胡林翼未刊往來函稿,復(fù)閆敬銘,咸豐十年九月十八日[M].長沙:岳麓書社,1989,
[12]〔清〕李翰章.曾文正公全集不(4)[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3]〔清〕郭嵩燾.郭嵩燾詩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4.
[14]蔡鍔.曾胡治兵語錄白話解[M].軍學編譯社,1938.
[15]習近平.用權(quán)講官德交往有原則[J].求是,2004,(9).
責任編輯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