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理舊書雜物,沉沒了多年的建屏師范畢業(yè)證又被發(fā)現(xiàn)。證書上方兩側(cè)是五星紅旗,中間為毛主席畫像。全證為豎排,右起第一行印著“畢業(yè)證書”四個大字,右下方一行小字為“四字第三號”(意為第四班畢業(yè)考試第三名)。正文為“查學生范文杰系河北省建屏縣人,現(xiàn)年十七歲,在本校第四班修業(yè)期滿,成績及格,準予畢業(yè),此證。”落款為“建屏縣師范學校校長韓尚英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九日”。
這張破損發(fā)黃的畢業(yè)證,是筆者60多年前在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學習的見證。1949年3月黨中央進京時,把西柏坡中央舊址移交給了建屏縣政府,為了充分利用這幾百間房屋建筑,縣政府即交給了建屏師范,筆者有幸在此學習了三年。
當年的西柏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北倚奇特秀麗的壇壇腦,南鄰碧綠繁茂的葦塘和一望無際的稻田,滹沱河擦灘急流直下,每年稻麥兩熟,是個風景秀麗的魚米之鄉(xiāng),聶榮臻元帥稱這一帶為‘晉察冀的烏克蘭。
由于師生較多,除了毛澤東等幾處領(lǐng)袖小院未占用外,中央政策研究室、軍委作戰(zhàn)室、七屆二中全會舊址、九月會議舊址、中央大伙房、警衛(wèi)連伙房等大房間都成了教室,朱總司令居住的三眼石窯洞和中央工作人員的宿舍都成了老師辦公室和學生宿舍,中央大院的露天舞場成了操場。
西柏坡的學生生活,緊張有序。我們上幾屆學友,學制短,教材邊講邊抄邊印講義,伙食費靠勤工儉學解決。從本屆起學制改為三年,科目齊全,經(jīng)費基本上由國家負責,除為生活服務(wù)的背糧、種菜、挑煤外不再勞動。學校并增添了籃球隊、軍樂隊、腰鼓隊、舞蹈隊、歌詠隊等,文體活動十分活躍。
同學們在這里踏著領(lǐng)袖的足跡,閱讀著領(lǐng)袖的著作,學習在領(lǐng)袖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感到非常榮幸,一致通過決議把學校更名為“毛澤東師范”,但上報后一直未批準。后聽說,七屆二中全會上已有不準以人名做地名的決定。
同學們在西柏坡精神鼓舞下,精神振奮,士氣高昂,你追我趕,爭分奪秒。山頭上,大路旁,樹蔭下,到處都留下了同學們學習的身影和朗朗笑聲。筆者更是不敢偷閑,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任學習委員時,每月出一期壁報,自己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門上寫的“學習園地”四個美術(shù)字和同學們的心得文章,仍不時閃現(xiàn)在眼前。本人畢業(yè)時寫的作文《辭師別友》,曾作為畢業(yè)獻詞在全校師生大會上朗讀,63年過去了,耳邊猶聞余音。
這張畢業(yè)證,記錄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也是自己由山里娃走出大山的一個標志,已成了家庭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