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娟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或說是這個八字成語,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可是,這個“秋”字到底是多少時間呢?
對于“秋”字的理解,人們眾說紛紜,答案莫衷一是。在生活中,人們最普遍的理解是“一秋就是一年”,持這種觀點的理據(jù)很簡單,一年只有一個秋天,一秋當然就是指一年。那么,這樣的理解究竟對不對呢?其實,這是錯的!
不可否認,如果單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一句話的字面上來看,這樣的理解似乎沒什么問題,但要正確理解“三秋”的意思,一定不能斷章取義地只看這一句話,而要對它的前后句子都要有一個全面地了解。“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出自《詩經(jīng)》的《采葛》,全詩是這樣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從中藥的采制理論上來看,是夏采葛、秋采蕭(即今天的蒿)、冬采艾。夏葛莖漿最豐富,秋蕭藥性最強,冬艾最堅,宜作灸術之用。全詩寫的是三個不同時期的三種心情,這三種心情在時間遞進的基礎上,以一種感情升溫的基調來描述,隨著時間的變換,“一日沒見”讓人感覺所隔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采葛的時候處在情感初期,一天沒見就好像過了一個月那么長;到了秋天采蕭的時候,情感加深了,一天不見就像是過了三個秋季;而到了采艾的時候呢,感情更深更濃了,一天不見就像是過了三年那么長。
所以,“如隔三秋”的這個“秋”字,它的真正意思是一整個秋季或一整個季節(jié),而“三秋”則是三個季節(jié),也就是九個月。
道理很簡單,如果是把“三秋”理解成是“三年”,那么這個“三年”就和“采艾”時的“如三歲兮”重復了,這不符合全詩的遞進增濃的詩意和氛圍,更不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
(選自《每日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