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1920年8月間,陳獨秀來信對我說,北京只有李大釗和你可以談建黨的事。當時北京的黨員,就是李大釗和我兩個人。陳獨秀還來信商議,叫共產黨,還是叫社會黨?沒有定。后來,維經斯基(共產國際代表)說,還是叫共產黨。我們同意了。”這是張申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接待中共黨史編撰者時的回憶。
張申府,中共早期創(chuàng)建人之一。他介紹了周恩來、朱德等加入共產主義運動。他是中國羅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新青年》雜志的編委,他是《每周評論》的創(chuàng)辦人,他是黃埔軍校中共第一人,他是“一二·九”運動的幕后總指揮,他是民盟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一個本該為社會熟知的人,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歷史忽略。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學者開始研究張申府。他們從中國革命歷史的邊緣處,找回張申府的一生。
新文化思潮走向政治救亡
1931年夏,張申府來到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授,講授邏輯學和西洋哲學史等課程,住進了照瀾院9號。1935年夏,在照瀾院9號寓所前,張申府全家留下了珍貴的合影。和諧溫馨的家庭照片背后,蘊藏著這位教授的革命情懷。
張申府,原名張崧年,出生在傳統(tǒng)鄉(xiāng)紳家庭。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自己改名為“申府”,意為“治理國家”之意。本來是學習數(shù)理,卻對哲學,尤其是羅素的解析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上的是數(shù)學的課,讀的卻多是哲學的書。
1917年,張申府數(shù)學系畢業(yè),以助教名義留在北大工作,教預科數(shù)學和邏輯,并認識了李大釗。這時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常去李大釗那里小坐,因此張申府與陳獨秀也慢慢熟識了。這一年,志趣相投的三人經常在北大紅樓聚會,積極從事新文化運動。李大釗、張申府是陳獨秀主辦《新青年》編委。張申府先后在《新青年》等雜志上翻譯了羅素的多篇文章,年僅25歲,就成為著名的羅素專家。“羅素”二字的翻譯定名就是出自張申府之手。
1918年12月,三人聯(lián)手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每周評論》被認為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從文化啟蒙轉向政治救亡的標志。
1920年4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華,討論中國建黨一事,最后定下新組織叫“中國共產黨”。“南陳北李”加上中間聯(lián)系人張申府開始醞釀發(fā)展共產黨黨員之事。他們第一個要發(fā)展的人是劉清揚。自幼習武并以秋瑾為偶像的劉清揚是天津青年界的進步團體“覺悟社”骨干。張申府說:“9月底,劉清揚到北京后,大釗和我在圖書館主任室找她談話,希望她加入共產黨,但她當時卻表示對黨的組織還不太了解,沒有同意。我們認為入黨的事不能勉強,只能待將來有了認識再說。以后,李大釗找了張國燾。他是北大學生,在學生中表現(xiàn)積極,熱情很高。除了大釗和我,他成了北京的第三個黨員?!倍鴦⑶鍝P日后成為了張申府的妻子。
周恩來的引路人
1920年冬,張申府以蔡元培的私人秘書身份隨同蔡元培一起赴法國。1921年3月,在法國巴黎,張申府介紹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組建中共旅法小組和中共旅歐總支部,擔任總支部書記兼中共中央駐柏林通訊員。關于介紹入黨的過程,張申府說,“我寫一封信給在上海的陳獨秀,如此而已。我來歐洲的時候,陳獨秀已給我全權負責招收黨員。他認識我,對我信任。若我覺得某個人對我們適合,我就寫信給他。所以,周恩來和劉清揚入黨,就是憑我一封信而已?!?922年,周恩來和張申府,介紹了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4年2月,從歐洲歸來的張申府來到廣州。時值國民黨籌辦黃埔軍校,參與籌建軍校的還有孫中山邀請的幾名蘇聯(lián)軍事顧問,他們中有的人會講英語、德語。通曉英語、德語的張申府很快成為蔣介石的翻譯,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5月,孫中山任命張申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成為黃埔軍校首位共產黨人。當時的政治部主任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在他離開時張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
黃埔軍校開辦后,特別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廖仲愷和戴季陶多次叫張申府為軍校推薦人才。張申府開出15人名單,第一個就是周恩來,張申府還為周恩來解決了從歐洲回來的經費,全力將他推上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也將他推上了政治舞臺。不過僅僅兩個月,張申府因與蔣介石難于共事,辭去了政治部副主任職務。
退黨風波
當時不到30歲的張申府,幾乎遍交當時中國政治、思想界及國共兩黨所有高層人物,并以自己的才干和學識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申府的歷史機遇是罕見的,但遺憾的是,他的思想和道德意識是自由派的。1925年,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四大”,會議中爭論得最激烈的議題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主要的建議是改變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國民黨結盟。張申府公開發(fā)表反對言論,并負氣提出退黨。張申府回憶說:“后來到北京,大釗、世炎等勸我不要脫黨,我脾氣壞,我說,贊成我多的我就干,贊成我的是少數(shù)我就滾蛋,我可以在黨外幫助干,我就這樣脫黨了。”
張申府在回憶錄中,形容自己的性格是,“寧折不彎”。一個本來可能成為新中國領袖的人物,自此,不得不獨自上路,另辟蹊徑,只能成為黨的一個同路人。
以天下為己任的“孔子后人”
1935年冬,張申府與劉清揚等共同發(fā)動和領導了北平的“一二·九”學潮。清華照瀾院9號以及他在城內大乘胡同19號的家,成為運動中進步人士接頭的地方。次年2月29日,“警察到我的城內住處將我?guī)ё?,然后再到清華園拘捕劉清揚。我的大女兒跑到孫荃蓀處求助,但她也無能為力。我一直被扣在監(jiān)獄中,直至1936年5月7日。惟一得到的援助是梁漱溟來探我,說服了獄警把我的腳鐐除去。那些日子對我真是艱苦。我今天仍然記得獄警兇惡地喊叫著我的名字‘張崧年!我對我的名字憎厭起來,釋放之后我就不再用這個名字。我只用申府,一直到今天?!?/p>
1936年5月,張申府和劉清揚由馮玉祥保釋出獄。出獄之后,清華大學囿于當局壓力把張申府解聘了。離開了清華園,張申府租了學院胡同甲2號一所比較大的房子,繼續(xù)自己抗日救國的政治征途,后成為“華北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主要負責人。
張申府晚年談到這一段經歷時曾這樣說:“我坐過牢,失去過教授職位,但是我沒有后悔我的行為。如果我不是中國人的話,如果我不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孔子后人的話,如果我不是我的好朋友熟悉的張申府的話,我便會擺脫塵世事務?!?/p>
1938年7月,國民黨在漢口召開了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大會,張申府作為參政員參加,但與蔣介石矛盾日深。蔣介石一次當面罵他,說他“反對政府”,“你不但寫文章反對政府,還在防空洞里反對政府!”并表示是有人在防空洞里親耳聽到的。張申府平白無故挨了蔣介石一通罵,怒氣難平,提出要離開重慶去打游擊。政治部長張治中聽說后,跑來一再慰留,自然,他的參政員是無法再當下去了。
1941年,張申府代表“救國會”加入民主政團同盟(后來的民主同盟)。在1945年的國共和談中,他是民盟9代表之一。
1946年,張申府重回北平住在黃化門街5號?,F(xiàn)已改為北京教育學院用房?!斑@是一座很大的宅院,分東西兩院,我們住東院,學生聯(lián)合會在西院。東院有三進院落,雕梁畫棟,軒敞雅靜?!迸畠簭堁嗄莼貞?,“新中國成立初,西院的學聯(lián)想要東院這所房子。為此,市政府請示政務院,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此房繼續(xù)由張申府居住,自管自修,不交房租。這樣父親就繼續(xù)在此住了下來?!?958年,因此處要建中學,張申府搬到了西城區(qū)王府倉胡同16號。而如今,該處也已不存。
張申府的前半生起伏激蕩,不管在黨內黨外,總是處于社會思潮的前鋒。而他的后半生卻因一篇短文,終其一生不能翻身。張申府對理論的堅持損害了他在實際操作中的變通。1986年6月20日,張申府逝世,享年93歲。早期黨員鄭超麟曾說,“張申府是一個理論家,一個有操守的知識分子,但不是搞革命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