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亞菲 郝婧
摘 要:理性是政治學誕生以來所關注問題之一,且在不同時期受到不同程度的推崇或批判。以柏拉圖、洛克等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高度宣揚理性的積極性,柏拉圖將理性視作正義的基礎;洛克認為理性即自然法。反之,以埃德蒙·柏克、邁克爾·歐克肖特為主要代表的保守主義政治思想家,推崇傳統(tǒng)和歷史,批判理性的抽象性、有限性、技術性或工具性。雙方陷入了一場“理性之爭”,雙方觀點既有合理之處也有片面之處,各自面臨著相應的困境。
關鍵詞:理性;正義;傳統(tǒng);理性主義
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理性被喚醒,人們發(fā)出對自由、平等、民主的呼喚,積極地批判專制主義和宗教的愚昧,最終破除了教權、神權對人們思想的內在壓制和外在控制。啟蒙運動對理性的宣揚破除了人類在精神上所處的奴役地位,賦予個人以精神上的獨立性。然而,理性蘇醒之后濫觴激起了眾多學者的批判。本文僅以柏拉圖、洛克、埃德蒙·柏克、邁克爾·歐克肖特為例探討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的價值之爭,分析四位政治思想家對理性推崇或抨擊的內在緣由以及雙方觀點的困境。
一、柏拉圖:理性是正義的基礎,是至善之路
(一)理性是正義的基礎,正義是理性的體現(xiàn)
在柏拉圖看來,脫離理性而有某種正確意見的人與瞎子走路是一樣的。他強調在整個社會中勞動者克制其欲望服從統(tǒng)治,軍人以意志協(xié)助執(zhí)政者守衛(wèi)國家,哲人以理性知識掌管國家,這就是正義的國家。這種正義觀以人性的理性為前提,只有靈魂中的理性部分其主導作用,社會各階級的人才各司其職;只有在理性控制下,靈魂的三部分才互不干涉,協(xié)調統(tǒng)一,才能按照正義內涵做自己的事。由此觀之,理性是正義的基礎,正義就是理性的體現(xiàn)。
(二)理性是至善之道
感覺中的事物憑感官就能判斷,但是,有些事物需要求助于理性,感官對它們不能作任何判斷。當靈魂在觸覺的判斷所給出的信息不準確時,就需要借助于理性。柏拉圖認為,理性是善的指導,理性決定人的行動滿足善之道,而人最善部分也愿意服從理性的指導。只有借助理性才能看清楚靈魂的真實狀況,辨別正義與不正義,只有借助理性,人性才能達到善。柏拉圖的“靈魂不死”也是旨在確認思維的內在本性,高揚理性的權威:理性是靈魂的最高部分。
二、洛克:理性即自然法
(一)理性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準則
自然法是神的意志,神是善和理性的象征。而人之為人,而區(qū)別于其他的動物就在于人有理性,能思考并維護自己的權利。洛克認為,構成犯罪的罪行是違法和不符合理性規(guī)則的行為,對待罪犯是要根據(jù)冷靜的理性和良知,罪犯對自然法的觸犯就是沒有按照理性和公道的規(guī)則生活,而理性和公道是上帝為人類安全所設置的人類行為尺度。在洛克看來,如果誰企圖將另一個人置于自己的絕對權力下,誰就同那人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根據(jù)理性的原則,可以把這個人當作敵人來看,因為他違背了上帝賜予的公共規(guī)則。
(二)財產權來源于理性
理性教導說,人類一出生就享有生存權利,可以享用自然所提供的以維持他們生存的其他物品。理性促使人們?yōu)榱松疃加脤儆诖蠹夜餐碛械臇|西,因為對它施加勞動就成了他的財物。理性指示人類為生活而開墾和改良土地,可以把屬于自己的東西——勞動,施加于土地之上,這樣便對財產產生了擁有權。
(三)自由來源于理性
理性法則是人行動的指南,是自由的前提條件。我們是生而自由,而且生而具有理性,但我們實際上不一定就能很好運用二者。在洛克看來,亞當生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他的身心具有充分的體力理智,因而他生來就能自己維護自己,并按照上帝所賦予他的理性法則要求來支配行動。支配亞當?shù)姆删褪侵渌乃泻笠岬姆?,即理性的法則。在不具有理性來指導行動之前的放任自由,并不能獲得本性自由的特權。
三、埃德蒙·伯克:抽象理性的有限性
(一)抽象理論不能作為政治行動的指導
伯克指出,對于抽象政治理論和未經過歷史檢驗的經驗,都只能持保守態(tài)度,不能把它當作實踐的指南。因為社會經驗優(yōu)先于理性,經過時間和實踐檢驗過的理性,傳承下來的傳統(tǒng)蘊含著“人類共同的智慧”,是在人類自身的演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經過時間和實踐檢驗過的理性,它優(yōu)越于人的理性推理所得的智慧。
(二)人類社會遠比理性方案復雜與精致
理性產生于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發(fā)現(xiàn)之中,它與人類情感、歷史傳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伯克意識到每個人的理性能力都不盡相同,理解水平也有很大出入,人性和理性的距離還很遠,僅僅有理性并不能提供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情感因素和行為穩(wěn)定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理性慣性思維做決定,并生活交流,而理性思維的儲存是微少的,如果我們可以按照理性思維的觀念處理身邊事,我們會把事情做的更好。
(三)理性教條缺乏柔性,容易趨于極端主義
伯克反對法國大革命,是因為法國大革命是以抽象的理性觀念為基礎的,以空想或哲理的概念為依據(jù),沒有把現(xiàn)實生活作為依據(jù),法國大革命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都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只能會造成災難,真正的自由、平等乃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由、平等,是與自然秩序相符合的。人們作為社會成員在公民社會中所能享有的權利,不能訴諸任何抽象、普遍的先驗原則。在人類的感情與關懷的全部復雜的總體之中,人們的原始權利經歷著如此之多的折射和反射,以至于如果談論它們,就仿佛它們始終處于他們原始取向的簡單狀態(tài)之中那樣,就會顯得異常荒謬了。
四、邁克爾·歐克肖特:對理性主義的批判
(一)理性的專制性
理性主義無視權威,懷疑傳統(tǒng)、經驗,最終唯理性是從。歐克肖特認為,理性主義者的精神態(tài)度既是懷疑主義、樂觀主義,也是個人主義的,不管習性、信念有多么根深蒂固,廣為人接受,它都毫不猶豫向其質疑,用他稱之為“理性”的東西來判斷它。從不懷疑自己的“理性”決定事物的價值或行動的適當與否。將自己與社會的傳統(tǒng)知識切斷,否認教育的價值,認為人類缺乏經驗,還對時間深深懷疑,對永恒急切的渴望和面對一切局部、短暫的東西時表現(xiàn)出煩躁不安。理性主義者相信不受阻礙的人類“理性”是政治活動絕對可靠的指南;用意識形態(tài)來代替?zhèn)鹘y(tǒng);預先拒絕了唯一能糾正他錯誤的外在靈感。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性主義者總是拒絕傳統(tǒng)。
(二)理性的技術性
所謂的理性主義的“理性”,還是近代以來的“技術理性”或稱“工具理性”,其信仰的是技術,它可以通過學習規(guī)則、公式、條例或其他書本的東西掌握,認為理性主義只相信和承認技術知識。因為理性主義者認為,實踐的知識不是知識,而主張沒有知識不是技術知識,實踐知識實際上是一種無知。技術知識可以制定為各種建議,是確定的實踐的知識不能這樣制定。另一方面,技術的知識可以教與學,實踐知識不能,只能傳授和習得。政治在他們的眼中不是一種實踐的智慧,而是可以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術??茖W專家時常很顯著地表現(xiàn)出“對理性的不容忍”,導致的結果是技術的霸權。
(三)理性主義追求確定性
理性主義者對精確性的專注,問題的核心是理性主義者專注于確定性。技術和確定性在他看來是不可分割地連在一起的,因為確定的知識,在他看來,是不需要在它自身之外尋找確定性的;知識,就是不僅以確定性終,而且也從確定性始,確定性貫徹始終的知識。技術知識似乎正好就是這樣。政治中理性主義是現(xiàn)代政治的特點,其根本原因是外部環(huán)境所決定的,只要促使理性主義政治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就必須料想政治在氣質上是理性主義的,而滋生理性主義政治的溫床就是現(xiàn)代性。
五、結語
本文認為,決定現(xiàn)實政治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單單是理性或傳統(tǒng),二者在歷史的進步中都起著重要作用。缺少理性的政治是無頭腦的政治,而缺少德行的政治是無良心的政治,是比缺少理性的政治還要糟糕。所以,理性是政治的頭腦,德行是政治的心臟,政治需要智慧,需要理性的德性(正義和善)的引導,需要理性為之立法,傳統(tǒng)的美德與理性都是政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英]洛克.政府論(下)[M].葉啟芳,瞿菊農譯.商務印書館,1986.
[3][英]埃德蒙·伯克.自由與傳統(tǒng)——伯克政治論文選[M].蔣慶,王瑞昌,王天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英]邁克爾·歐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義[M].張汝倫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5][美]斯特勞斯.自然權力與歷史[M].彭剛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姚亞菲/集寧師范學院經管系;郝婧/河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