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要】 目的:觀察改良開塞露灌腸緩解剖宮產術后便秘的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剖宮產術后3 d未排便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傳統(tǒng)組使用傳統(tǒng)開塞露納肛法,改良組使用改良開塞露灌腸法,分別觀察比較兩組產婦排便率、排便時間、滿意度及藥液外溢率。結果:改良組較傳統(tǒng)組排便率高,排便快、產婦滿意度高、藥液外溢率低(P<0.05)。結論:改良開塞露灌腸緩解剖宮產術后便秘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開塞露納肛,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改良開塞露灌腸; 剖腹產; 便秘
中圖分類號 R719.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8-010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8.060
剖宮產可解除孕產婦及胎兒危急情況,降低母嬰病死率。但剖宮產術后并發(fā)癥越來越多,便秘是剖宮產術后常見護理問題。中醫(yī)理論認為剖宮產術后產婦因手術創(chuàng)傷,元氣大傷,氣血虧虛,氣滯血瘀,致臟腑功能失調,腸道氣機不利,氣血郁閉。又因術后氣血兩虛,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血虛則津液枯少,不能滋潤大腸,致使術后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排便延遲,影響產婦睡眠、機體恢復及乳汁分泌。用傳統(tǒng)開塞露納腸有些產婦并不能得到解除便秘的目的,對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剖宮產術后3 d未排便的產婦采取改良開塞露灌腸,收到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剖宮產分娩的產婦中術后3 d未解大便的產婦100例,年齡20~38歲,平均27.0歲,初產婦43例,經產婦30例,瘢痕子宮27例,術后使用鎮(zhèn)痛泵96例,均無開塞露灌腸禁忌證,隨機分為傳統(tǒng)組及改良組,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護理 術后6 h產婦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予以半臥位,指導進食流質,忌甜、膩、產氣食物,少量多餐。告知產婦盡量少呻吟,閉嘴用鼻子呼吸,以防止空氣吸入。如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早讓產婦做適量的床上活動。給予心理支持,消除緊張情緒。
1.2.2 用物準備 開塞露40 ml,一次性50 ml注射器一支,一次性中單一張,無菌手套一付,一次性吸痰管一根,剪刀一把,石蠟油棉球2個,紗布2塊,大便器一個
1.2.3 操作方法 傳統(tǒng)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按照開塞露說明書上要求進行傳統(tǒng)開塞露納腸法。改良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采用改良開塞露灌腸法。操作前做好解釋工作,講解灌腸的方法,交代注意事項取得產婦配合。讓產婦排小便,取左側臥位,脫褲至膝蓋,雙腿蜷曲,臀部盡量靠近床沿,將產婦臀部抬高15~20 cm,臀下墊一次性中單,按醫(yī)囑用一次性50 ml注射器抽取開塞露藥液40 ml,然后將針頭丟棄,將注射器乳頭連接一次性14號吸痰管末端,用石蠟油棉球充分潤滑吸痰管前端20~25 cm,排盡吸痰管內的空氣,囑產婦放松,用紗布捏吸痰管前端,輕輕插入肛門約20 cm,緩慢注入開塞露,然后用注射器抽取10 ml溫開水,將管內存留的藥液全部注入,邊注邊緩慢退出吸痰管,切忌快速拔出,以免藥液流出。用紗布輕輕按揉肛周肌肉3~5 min,讓產婦深呼吸,盡量保留15~30 min后再自行排便。
1.3 評估方法及觀察指標
腸蠕動評估:術后次日起06∶00、13∶00、18∶00、22∶00分4次進行腹部聽診,首次聽到腸鳴音,記錄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評估:記錄產婦自覺肛門排氣的開始時間。通過調查問卷顯示,滿分為100分,≥85分為非常滿意,≥70分為滿意,<70分為不滿意[1]。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觀察記錄兩組產婦的排便情況、有無灌腸液外流以及產婦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排便及藥液外溢情況比較
傳統(tǒng)組排便率明顯低于改良組,藥液外溢率較改良組高,兩組產婦排便率、藥液外溢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產婦腸鳴音恢復時間及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傳統(tǒng)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長于改良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
改良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隨著時代的進步,護理工作內涵在不斷轉變,護理人員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改變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以人為本的內涵是指人文精神,體現(xiàn)在護理服務中是指以患者為主體,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tài)度實施各項護理操作[2]。更新服務理念,提高業(yè)務水平和滿意度,減少和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是我們護理人員的追求。便秘指排便頻率減少,一周內排便次數少于2~3次,排便困難,大便干結[3]。由于手術過程中麻醉藥品的副作用,器械對腹腔臟器的無力刺激,以及患者精神緊張,產生恐懼心理,易導致胃腸功能失調,氣機郁滯,水液內停,排氣障礙[4]。
術后引起便秘的因素:(1)手術中對腹腔器官的干擾,雖然沒有對腸道造成直接損傷,但胃腸會受到刺激,產生應激反應,導致正常胃腸功能改變。(2)手術麻醉藥物的應用使胃腸蠕動受到抑制,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應用進一步了延緩胃腸蠕動。(3)術后臥床,活動減少,使胃腸蠕動減慢,滯留在腸腔內的糞便,因腐敗作用產生過多的氣體而不能排出。(4)術前常規(guī)禁食8 h,術后6 h進食流質,進食量少,膳食中缺少粗纖維素的食物,不能刺激大腸蠕動。(5)術后由于刀口疼痛,產婦呻吟,說過多的話,有的甚至抽泣,可咽入大量不被腸黏膜吸收的氣體而加重腹脹。(6)排便方式及環(huán)境的改變。蹲位排便能形成最大的腹腔壓力并可利用重力排便,而床上排便只能依靠深吸氣增加腹壓,排便時腹腔壓力小,同時排便環(huán)境的改變,產婦不適應,不習慣床上排便,導致產婦有意識地抑制便意,使整個結腸的活動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減弱或消失而致便秘。
開塞露是溶液性瀉劑,主要成分是甘油(55%),山梨醇(45%~55%),硫酸鎂(10%),pH值為6.25,主要作用機理是,當直腸內壓力>7.3 kPa時,直腸感受器興奮。使用開塞露
40 ml,可對直腸形成足夠的壓力,通過神經反射,產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5]。開塞露還可以軟化大便,潤滑腸壁,刺激腸蠕動從而促進排便。便秘患者大便多聚集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直腸的長度是12~15 cm,乙狀結腸全長40 cm。傳統(tǒng)開塞露納腸法,由于減去開塞露頂端的開塞露制劑的導管粗糙,容易損傷肛腸黏膜,引起出血,增加感染率,增加產婦痛苦,同時開塞露導管硬且短,僅有3~4 cm,只到達直腸,藥液容易溢出,特別是肛門括約肌松馳和失控的產婦藥液流失多,因此通便的效果差,有效率僅為59.38%[6]。然而,改良開塞露灌腸法插入深度達20~25 cm,使開塞露可以達到乙狀結腸深部,灌腸液量少(僅僅50 ml),降低了直腸感受器刺激強度,使藥液不易外溢,同時在腸腔存留時間長,能有很好的軟化大便,刺激腸蠕動作用。 綜上所述,改良開塞露灌腸操作簡單,取材方便,護理人員容易掌握,大大減輕了產婦痛苦,易于接受,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灌腸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高元芝.品管圈在醫(yī)院優(yōu)質服務質量持續(xù)改進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22(18):100-102.
[2]陳友紅,王茹春.以人為本的護理方法在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搶救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0,50(12):28.
[3]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4]劉春華,孫春紅,馬保賢.艾灸治療術后腹脹[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6,41(3):163.
[5]海波,杜美芳,鄒月珍,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開塞露預防便秘的不同給藥時機與部位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8,11(14):1304-1305.
[6]田軼.兩種不同方法注入開塞露保留灌腸治療臥位患者便秘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0,12(12):115-116.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