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平
只要走進電影院,就能聞到一股誘人的爆米花香味,仿佛爆米花生來就跟電影院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不僅僅在中國,美國的電影院也一樣少不了爆米花,并且歷史悠久。
據(jù)記載,早在20世紀初,美國人就把爆米花當成了一種主要的休閑食品。但那時還真沒有人想過要在電影院里吃,大多數(shù)人只是在觀看體育比賽、雜技表演或是去游樂場等地方,順手捧上爆米花。1905年,美國第一個劇院建起,由于人們改不了帶爆米花的習慣,加上劇院門口販賣爆米花的商販很多,爆米花便順理成章地被帶入了劇院。
慢慢地,電影院取代了之前的劇院,但電影院并不允許人們攜帶零食進場。當時的電影院想要跟平民的休閑娛樂活動做出劃分,想要打造出歐洲歌劇院那樣的文化高度,擁有屬于上流的品位,哪能捧著爆米花“咔咔”地吃。同時,為了避免破壞電影院的環(huán)境,當時禁止帶入所有的零食。而且零食利潤又不高,對于電影院來說,可有可無。但影迷們不干了,仍會偷偷地帶上門口攤販販賣的零食進場。
在電影院吃爆米花被接受并成為一種習俗,要從20世紀30年代后期說起。那時的經(jīng)濟相當?shù)牟痪皻猓娪霸阂呀?jīng)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生意清淡,繼續(xù)經(jīng)營下去都很困難,怎么辦?增加收入成了第一目標。幾大片廠,如華納兄弟、福克斯、米高梅等都開始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小賣部,賣起了各種花花綠綠的糖果,爆米花自然也有了一席之地。
漸漸地,這種現(xiàn)象開始一發(fā)不可收拾,因為影院從這些附加的零食的銷售中嘗到了甜頭。早期的爆米花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松脆可口,香味十足,為了改變爆米花的口感,增加銷量,還有人專門研發(fā)了電影院標配的爆米花原料,以及能夠快速制作出爆米花,并方便售賣的裝置。很快,來看電影的人們,就會在取完票后,習慣性地又購買一大桶爆米花。
至于為什么不是瓜子、糖果或者肉串來攻占觀眾們的購買欲,主要是因為爆米花經(jīng)濟又實惠,而且相當耐吃,更不用麻煩地吐殼,還有一股相當好聞的甜香味。盡管爆米花對影院的占領,大大降低了電影院的檔次,但在那個經(jīng)濟蕭條的年代,卻幫助電影院艱難維持了下來,甚至還因此帶動了玉米的種植與熱銷。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早已放不下看電影吃爆米花的傳統(tǒng)。不管你信或不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從爆米花光明正大地進入了電影院后,它的年產(chǎn)量居然飆升了20倍。它真正成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都說“樹大招風”,因為爆米花獨占了整個電影院的零食圈,所以,在40年代,各大媒體報紙也對其發(fā)出過反對的聲音,時不時地提出異議,認為這是極其不文明的,也不是一種好習慣,并一再地規(guī)勸觀眾放棄這種“陋習”。但是人民的力量它們無法阻止,看電影不吃爆米花,就感覺電影也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人們根本停不下來。
編輯/佟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