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久玲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隨著濟慈、雪萊、拜倫的相繼去逝,英國詩壇開始走向沉寂,自莎士比亞以來最為繁榮的詩歌時代中斷了。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小說幾乎占據(jù)了英國文壇。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豢梢詮臑閿?shù)不多的詩人中找到一位優(yōu)秀的抒情女詩人——勃朗寧夫人。她不僅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留給我們一個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還以“十四行詩”這一傳統(tǒng)詩體寫下了一組感人肺腑的愛情詩篇,歷來被人們作為珍品收藏。勃朗寧夫人的抒情十四行組詩共有四十四首。整個組詩委婉曲折,深沉細膩,空靈豐厚,前后連貫,情感脈絡(luò)非常清晰,傾吐了女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和掙扎,記錄了她的疑慮和自卑,以及從愛情中獲得的歡樂和力量。讀來真摯感人,的確可以稱得上是自莎士比亞以來最優(yōu)美的抒情十四行詩。
真摯深沉的情感
我們在閱讀一部優(yōu)秀文學作品時,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原有的觀點和想法明明和作者不同、卻偏在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融為一體;而把自己的理性思索排斥在外,最后達到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這樣一種強烈的潛移默化作用,就是來源于作品中真摯深沉的情感所產(chǎn)生的文學魅力。真摯深沉的程度越深,我們在審美心理上產(chǎn)生的情緒就越強,作品也就越感人。
勃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組詩情感魅力的首要一點就是情感的真摯深沉。有人說,沒有經(jīng)歷過一次深刻戀愛的人生是非常遺憾的。甜甜密密一帆風順的戀愛不算深刻,嘗夠了愛情苦果而最終并沒有獲得真正愛情的戀愛也不算深刻。所以,也可以說大部分人是不能獲得深刻的愛情體驗。而勃朗寧夫人是在飽嘗人生痛苦之后,獲得了一次神話般的愛情。十五歲那年她騎馬跌損了脊椎,造成下肢癱瘓。接著是慈母病逝、最后連唯一可親可愛的弟弟也溺死在她窗前可見的一條河里。二十多年來,女詩人一直是在病床上度過的、直到三十九歲,因為她的兩卷本詩集的出版,結(jié)識了另一位詩人羅伯特·勃朗寧、從此翻開了她愛情史上也是生命史上璀璨的一頁。但女詩人畢竟是三十九歲的人,愛情的火焰幾乎熄滅,更何況病魔纏身,所以她無法相信愛神會真正降臨。四十四首的抒情十四行組詩,就是在這種矛盾復(fù)雜的心情下開始創(chuàng)作的,詩的內(nèi)容也隨著他們愛情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最后一首完成的時候,愛情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病魔,女詩人神奇地站了起來,投進了情人的懷抱,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勃朗寧夫人的抒情十四行組詩是以“愛情”向“死亡”提出挑戰(zhàn)開始,到“愛情”戰(zhàn)勝“死亡”為止的那一段心理歷程作情感抒發(fā)的焦點、以抒情詩的弦律記下那一段難忘的情感。由于那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心理歷程,所以幾乎可以發(fā)動她對坎坷人生的所有體驗,引發(fā)她對生命選擇的所有思索。由此看來,組詩情感之深沉離不開女詩人對人生和愛情的深刻體驗。
真摯深沉的情感,絕不允許矯揉造作,虛情假意。為什么成年人看了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的“情書”后常常忍俊不禁,其原因就是因為少男少女們太幼稚,還不懂什么是愛情,而為了表達一種朦朧的沖動,就不得不模仿別人情書的模樣,堆砌一些并不恰當?shù)某烧Z,表達的情感也就顯得虛假。勃朗寧夫人在她的愛情組詩中、無論是表達歡樂、希望和自信,還是表達疑慮、哀怨和不安都是發(fā)自肺腑的心聲、是那樣貼切自然,真摯感人?!拔夷南?讓你愛慕的!——卻像一具啞澀/破損的弦琴,配不上你那么清澈/美妙的歌聲!”在自哀中透露出深重的疑慮。“愛就是火,/火總是光明的,不問著火的是廟堂/或者柴堆……/火焰里總跳得出同樣的光輝?!庇眠@樣的詩句來表達對愛的自信。由于“廟堂”和“柴堆”的強烈反差,以及“火焰”這一意象的出現(xiàn),傳達出了女詩人所特有的自卑又自信的感受。當女詩人想起自己凄苦的人生時,吟到“那連綿的淚雨沖盡了/我生命的光彩,只剩下一片死沉的/蒼白……”。一心靠幻想活著的女詩人,一旦獲得了比上帝還神圣的愛情后、又是那樣坦誠地道出了內(nèi)心的歡樂:“親愛的人呀/當你來到我跟前、人世已舍我遠去,/而一心仰望上帝的我、卻獲得了你!/……我安全了,強壯了,快樂了?!?/p>
當然、我們讀到的不是故事、最多也只能說是一個依賴于欣賞者的想象才能完成的故事。組詩中女詩人運用了一些極富象征意義的意象,渲染出一種情感氛圍,使得真摯深沉的情感蘊含在濃郁的詩意中。作為長期禁錮在病榻上的女詩人,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境地,不得不常??炕孟肷?。在她的組詩中也往往借西方神話中的神和境界來寄托自己的情感。無論是把“愛情”還給人間的“良辰”女神,還是長滿日光蘭(詩中的“香草地”)的天堂境界,都讓人從美妙的想象中感受到女詩人對美好愛情的渴望。有時我們又仿佛看見女詩人“疲乏地靠著柏樹”(象征死亡)、或者在“雪地中獨坐”,甚至變成“水晶里的蜜蜂”和“羽翼濕透的鴿子”,絕望、迷惘、無奈和凄苦之情委婉道出,令人惻然情動。組詩中還運用了許多意象的對比,如“啾啾的蟋蟀”與“清越的琵琶”,“破損的弦琴”與“美妙的歌聲”,“野草”“苦艾”與“玫瑰”、“常春藤”,等等,讓人在詩意的享受中,體會到女詩人的一腔情懷。
豐富多彩、跌宕起伏的情感
勃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組詩情感魅力的另一個突出點是情感的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從復(fù)雜多變中呈現(xiàn)主題。
整個組詩像一部鋼琴協(xié)奏曲,不斷出現(xiàn)“愛情”和“死亡”兩個主題。經(jīng)過反復(fù)較量后。“愛情”終于戰(zhàn)勝“死亡”,從詩中我們仿佛時兒聽到鋼琴低微的吟訴,時兒聽到弦樂隊奏出死亡的咆哮,最后鋼琴獨奏起明朗嘹亮的曲調(diào)。第1首詩,詩人仿佛向我們拉開了序幕,接著就響起序曲,概括了兩個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主題:愛和死。從第2首到第5首,詩人反復(fù)表達了欲愛不能的哀嘆,其中占主弦律的還是低沉的哀嘆,死神的陰影始終難以驅(qū)逐。到了第6首詩中,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愛”在女詩人心中的位置開始加重,能夠聽到兩顆心在“搏動著雙重聲響”??吹健皟蓚€人的眼淚”了。隨后,女詩人仿佛在逐漸地向愛神靠近,雖然還無法驅(qū)逐死亡。但女詩人似乎能夠比較理智地對待死亡,并不把死亡當作神一般不可抗拒。第10首詩,可以說是整個組詩中有重大轉(zhuǎn)折的一首,開始出現(xiàn)“愛就是火,火總是光明的”這樣自信的詩句。應(yīng)當說從此以后詩的主弦律是側(cè)重于“愛”,把“疑慮”“自責”“自卑”“感激”“贊嘆”“自信”希望”“自豪”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開始了“愛”對“死亡”的挑戰(zhàn),使組詩多姿多彩,跌宕起伏,讀來蕩氣回腸。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組詩已經(jīng)帶有比較明顯的小說特征。
第14首詩中,女詩人比較理智地提出了自己對愛情的要求和看法,但一時還難以擺脫感情中死神投下的陰影——自卑的糾纏。這一點從第15首詩中得到了表露,想來也是符合感情發(fā)展規(guī)律的。
第16首詩開始、組詩的情感出現(xiàn)了質(zhì)的變化。她已經(jīng)相信了愛,承認被“完全征服”,隨著感情的逐漸發(fā)展,女詩人在不斷地贊嘆、感激、回味的同時,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戀人。從表面看來,幾乎到了狂熱的地步,其實仍然含有相當?shù)睦碇浅煞郑埧吹?1首,女詩人在渴望聽到像“布谷鳥的歌曲”一樣動聽的“我愛你”的同時,又冷靜警告說“只是記住。還得用靈魂愛我,在默默里?!睆牡?2首到第24首可以看得出,女詩人在追求一種純凈的愛、堅貞的愛。第25首到第34首,女詩人完全沉浸在熱戀中,詩寫得很美,在一些詩歌選本中也選得較多。從中看得出,盡管女詩人已經(jīng)人到中年,但“在遲暮的歲月里趕上早年的愛情”的時候,還是噴射出了少女般的情緒。可見真正的愛情是多么迷人、多么偉大!
從第35首可以發(fā)現(xiàn),女詩人開始向往和自己的戀人生活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作為飽經(jīng)創(chuàng)傷的女詩人來說,對這個重大選擇不免又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疑慮,至此,組詩的情感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波動。當然,疑慮消除后。自信和自豪也就完全占居了女詩人的情感。在第43首詩中,女詩人明確地表達了純潔、熱烈、神圣和堅貞的愛,整個組詩到此達到了高潮。最后一首表達了既回味昨天,又珍惜今天,更期待未來的感情,組詩在余音繚繞的戀歌中結(jié)束。
有人認為十四行詩是英語中最古老的詩歌形式之一,是一種盡可能多地承受莊重、本質(zhì)和抒情之美的表達形式。它除了在用韻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外,在內(nèi)容上還要求有變化、有層次。在情感上要有曲折和遞進。勃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組詩基本上沿用了“意大利式”格律(abba abba cdcdcd),而與“莎士比亞式”格律(ababcdcdefefgg)不同?!吧勘葋喪健笔男性娮畲蟮奶厣悄┪驳膬尚袑涮貏e富有概括力和警句意味。很顯然,勃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詩是為了抒情的需要,使情感在變化、跳躍的同時又顯得連綿不絕,所以我們很難從段落上劃出情感變化的“起、承、轉(zhuǎn)、合”。例如。第33首:回憶童年——懷念母親——希望從愛情中尋到自己失落的東西,情感變化自然和諧。又如,第26首:幻想對心靈的慰藉——理想的破滅——愛的來臨——愛對心靈的占據(jù),把一種復(fù)雜變化的心理歷程表現(xiàn)在詩中。因此。也可以說勃朗寧夫人豐富變化的情感在十四行詩這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突破時空的情感
無論是“真摯深沉的情感”,還是“豐富多彩的情感”,應(yīng)該說,都是指一種蘊含在作品內(nèi)部的“靜態(tài)”情感因素。它不可能在任何時代被任何讀者所接受,只有使這種內(nèi)在的情感變成為讀者所接受的“動態(tài)”情感后,才能最終達到作品感人的目的。所以。我認為一部作品能否具備強大的情感力量、還必須看它所表現(xiàn)的情感能否經(jīng)得起時間和空間的檢驗。勃朗寧夫人的抒情十四行組詩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這種突破時空的情感魅力。
《詩經(jīng)》的“關(guān)雎”篇中,描寫的那位男子是用“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方式追求那位淑女的,而不是“金錢買之”,情感是純潔的,至今為人們接受。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是基于對惡勢力的抗爭,情感是堅貞的,同樣可以激起不同國度的人們的理解和同情。勃朗寧夫人的抒情十四行組詩,歌頌的愛情是一種純潔高雅、真誠堅貞的愛情,是一種可以戰(zhàn)勝自卑和死亡,給人勇氣和力量的偉大愛情,組詩給人以靈魂的凈化和精神的鼓舞。直到一個多世紀的今天、人們?nèi)匀豢梢詮慕M詩中體會到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力量。
首先,令人不可忽視的是詩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抒情主人公的戀人形象——那位像愛情一樣偉大的詩人羅伯特·勃朗寧。他開始是從書信中認識了女詩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通信往來后。便對她產(chǎn)生了愛慕,接著便請求拜訪,拜訪后的第三天便發(fā)出了第一封求愛信。這時的羅伯特·勃朗寧正當年輕有為(比她小六歲),身體強健,而女詩人卻是一個即將步入中年的殘疾人,對生命和愛情已經(jīng)放棄了希望。正像詩中描述的“你是華宮里/后妃的上賓,千百雙殷勤的明眸/請求你擔任領(lǐng)唱。/……我,一個凄涼、流浪的歌手,/疲乏地靠著柏樹,吟嘆在/茫茫的黑暗里?!闭婵芍^“只有死,才能把這樣的一對扯個平”。女詩人怎么也不肯相信這樣的愛情能變成現(xiàn)實。難怪女詩人要經(jīng)歷一段非常痛苦的心理歷程。直到羅伯特·勃朗寧以他誠摯的愛征服了女詩人后,女詩人也依然疑慮未消。后來她在愛情力量的鼓舞下,身體狀況也逐漸有了明顯的好轉(zhuǎn),這就不由得激起了她對愛情的贊美,對戀人的贊美,對死亡的拋棄和對生命的向往。所以,也可以說,是羅伯特·勃朗寧以他赤誠無私的愛拯救了我們的女詩人。但值得注意的是,羅伯特·勃朗寧并不是出于一種高尚的舉動,也不是“為了信守一個盟誓,/說非得拿犧牲一個喜悅作代價?!倍牡拇_確是出于忠誠的愛,后來連女詩人也承認是自己“盲目地舍棄了你純潔的面目。”“最崇高的愛給我歪曲成最荒謬的/形狀……”
再看看我們的女詩人,從組詩的心曲表白中,可以看出她追求的是一種超越世俗虛偽,超越金錢地位,超越貧富貴賤,甚至超越時空的永恒的愛情。這雖然帶有比較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畢竟含有比較多的通向人類理想愛情的成分。作為一個剛剛掙脫死神掌握的人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詩人,她常常借用“上帝”的形象作為自己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愛情的載體。只要透過那層帶宗教色彩的外衣,也就可以窺見并理解女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男女之愛作為人類情感系中的一種,具有非常特殊的美學意義。人們普遍認為,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雖然人類文明的進步使愛情發(fā)生了巨大的觀念性變化,但人們發(fā)現(xiàn),在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表現(xiàn)愛情的文學作品中,總是很容易找到某些相通之處。如堅貞不渝、真摯純潔、高尚無私,等等。所以,人們總是不斷地設(shè)想未來社會愛情的面目,文學作品也往往具有超前意識,對未來愛情的幻想和預(yù)測常常在文學作品中得到表現(xiàn)。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寫到“只有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同時又說“也只有繼續(xù)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v觀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愛情和婚姻的進步經(jīng)歷了非常艱難的歷程。直到今天,那種“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婚姻”和“繼續(xù)保持愛情的婚姻”仍然是一個令人困惑的難題。勃朗寧夫人的抒情十四行組詩給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會在不同程度上給后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