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數(shù)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真正理解”

      2016-05-14 23:45王念利
      教學與管理(小學版) 2016年7期
      關鍵詞:三位數(shù)小船算式

      王念利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其教學建議中指出:“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還指出:“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不能依賴死記硬背,而應以理解為基礎,并在知識的應用中不斷鞏固和深化。”同時又進一步指出:“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shù)學知識,教師應注重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與學生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組織學生……引導學生……”[1]這就凸顯了“理解”在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中的重要作用?!袄斫狻币辉~在歷次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中都有陳述,而這樣濃墨書寫“理解”,將“理解”突出上升至“真正理解”的地步,著實值得我們思考。

      一、 何為“真正理解”

      日常教學中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然而,什么才是學生的“真正理解”,或許下面的例子會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案例:“兩位數(shù)乘三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這是筆者批改小學生作業(yè)時遇到的案例。一般情況下,教材把三位數(shù)在前、兩位數(shù)在后的乘法算式編做例題。教師示范列豎式時,也常把三位數(shù)寫在上面,兩位數(shù)寫在下面,然后講解如何計算。如果練習中出現(xiàn)形如13×125的算式,而教師又沒做提示,學生會表現(xiàn)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空著不會列豎式,因為例題學的是三位數(shù)在上、兩位數(shù)在下,而兩位數(shù)在上、三位數(shù)在下不會算;第二種,將13×125看成125×13來計算(如圖1),這說明此類學生頭腦中有乘法交換律的意識;第三、第四種,學生按原樣書寫豎式,但計算過程卻迥然不同。第三種是學生分別用第二個乘數(shù)125的每一位上的數(shù)去乘第一個乘數(shù)13,即5×13、2×13(實際上是20×13)、1×13(實際上是100×13),再將每一次乘得的積對好位,最后將三次相乘的結果加起來(如圖2)。第四種是看著13在上面、125在下面,計算時卻當成125在上面、13在下面,先算3個125是375,再算10個125,最后把兩部分的積對應相加,思維過程等同于第二種方法(如圖3)。四種方法相比,第一種不會做,說明學生學習機械,不理解所學知識,不能靈活筆算乘法。后三種盡管選用方法不同,但實質(zhì)相同——無論先用哪個數(shù)的某一位乘另一個數(shù),都需對好積的位置,這說明學生理解算理,靈活算出了結果。細致比較一下,方法三和方法四盡管看著別扭,想著別扭,但是理解的層次卻比方法二還要有深度,因為計算的過程需要頭腦更清晰每步算的是什么,方能對位不錯??此坡闊e扭的方法三、方法四實質(zhì)上蘊含了更復雜的思維過程,這更凸顯了學生對乘法筆算中積的對位問題的“真正理解”。

      圖1 圖2 圖3

      “真正理解”不僅意味著懂,還意味著能夠抓住本質(zhì),靈活應用知識,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二、 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理解”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教的方式影響著學生學的方式,也自然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數(shù)學知識,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突出本質(zhì),幫助學生打通知識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所謂數(shù)學理解,是學生對數(shù)學本質(zhì)的深刻把握,對數(shù)學知識聯(lián)系的深刻洞察。學生不能靈活應用所學,往往是沒有溝通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沒有把握住知識的內(nèi)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梳理知識間的關系,突出對數(shù)學知識本質(zhì)的理解。

      一位教師教學“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人教2013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這是“100以內(nèi)加減法”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根據(jù)情境列出算式“10+20=”后,教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算。

      生1:我蓋住0,先算1+2=3,再在3后面添一個0。

      師:這是一種方法,還有嗎?誰會結合“數(shù)的組成”算算?

      生2:10表示1個十,20表示2個十,1個十加2個十是3個十,10+20=30。

      師: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下面用你喜歡的方法做幾道練習。(出示習題:20+60= 30+10= 40+50=)

      ……

      實際上,此片段教學中,無論是“蓋0法”還是“組成法”,其實質(zhì)都是“相同數(shù)位的數(shù)相加減”。教師沒有關聯(lián)兩種算法,打通二者關系,將其共性“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相加”凸顯出來,而只是認可多樣化的方法,喜歡哪種算法就用哪種方法算。相對來說,學生喜歡“蓋0法”,因為簡單省事?!敖M成法”雖然也好,但說著麻煩,所以后續(xù)教學中,學生喜歡用“蓋0法”,運用“組成法”的人越來越少。

      這則片段,單從練習正確率看似乎沒有問題,學生算得又快又準,效果多好?。嶋H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兩種計算方法“隱性價值的缺失”。這節(jié)課作為“100以內(nèi)加減法”的起始課,因為忽視梳理兩種算法的共同本質(zhì),因而一開始,“相同數(shù)位的數(shù)相加減”的道理就沒有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關注的是“怎樣算著快,方便,而沒有進一步思考這樣算的共同之處”。作為“100以內(nèi)加減法”的第一課時,它的計算方法對后續(xù)學習起著奠基作用。

      所以,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交流不同的想法,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但還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梳理不同想法,找出共性的東西,幫助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促使學生的思維從表面走向深刻。

      2.少些練習,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不少教師遵循“精講多練”的原則,把練習放到重要地位,通過大量練習讓學生掌握知識,熟練技能。比如,一位教師講解“面積單位間的進率”(人教2014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這節(jié)課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復習引入—新知學習—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各環(huán)節(jié)所用的時間比重分別是3分鐘、15分鐘、20分鐘以及2分鐘。其中,新知識的學習內(nèi)容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學習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借助屏幕上的邊長為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運用“問—答”的方式,使學生看到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就知道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邊長以厘米為單位,那么該正方形也可以看做邊長為1厘米的100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從而推導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接著讓學生自己類推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然后就轉入了練習環(huán)節(jié),盡管練習題目類型多樣,針對性強,但仍有學生混淆面積單位及長度單位的進率。這是因為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循著教師的講解、演示,總結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依葫蘆畫瓢地推導出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而實際上,學生的頭腦中并沒有形成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清晰認知。

      通常情況下,學生做面積單位換算類的題目,有個復雜的思維過程。他們要明白1平方分米是什么樣子,頭腦中要有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模樣。此外,他們頭腦中還要有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模樣。接著,還要想象到或親自動手擺擺畫畫。借助這樣的想象、擺畫、觀察過程,學生頭腦中關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關系才會清晰起來。經(jīng)歷了這么詳細的思考過程,學生就容易把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與長度單位之間進率區(qū)別開來。所以,1平方分米為何等于100平方厘米的過程要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時間。學生經(jīng)歷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來龍去脈,不但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學生體驗深刻,對知識的理解就透徹,就不容易遺忘。因此,少做一些習題,不會撼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探究充分,理解深刻就能抵消不少練習活動[2]。因此,若想使學生更好地獲得體驗、理解概念、建構知識,教師就要確保學生有“充分的探索時空”,讓學生在新知識學習階段充分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

      3.抓住關鍵,讓學生在困惑處頓悟

      學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識,有時就是邁不過一個坎兒。教師遇到學生出錯,很著急,反反復復地講,講了很多遍,學生依然不明白,依舊老錯重犯。不是教師講得不清楚,也不是教師沒抓住學生的錯處講解,而是學生說不清楚自己哪兒糊涂,不能將老師所講和自己的經(jīng)驗對接,認同老師所講。這就需要教師抓住學生的困惑處,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改變已有的錯誤認知,將教師的“講解”積極地內(nèi)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筆者曾經(jīng)給某生講過一道“雞兔同籠”問題。學生解決“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條船,每條船都坐滿了。大船每條坐6人,小船每條坐4人,大小船各租了幾條?”(人教2014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該生會用列表法解答此問題,但嫌麻煩,就用假設法。她的書寫過程如下:

      假設8條全是小船

      4×8=32(人)

      38-32=6(人)

      大船:6÷6=1(條)

      小船:8-1=7(條)

      我讓她驗算一下,“大船1條,小船7條”是否符合題意。她驗算后發(fā)現(xiàn)不對。接著,筆者讓她說出她寫的每步算式的意思。她能說出前兩步的意思,也發(fā)現(xiàn)第三步列式不對,可是不知道怎么列正確的算式。我問她有什么疑惑,她說,每次遇到假設法時,總在這一步出錯(即第三步開始出錯)。筆者明白了她的癥結,就順著她的思路往下講解:你把8條船都假設成了小船,一條小船坐4人,8條小船就坐了4×8=32(人),可是全班有38人,還剩6人沒船坐。這是因為你把大船都當作小船,每條大船少坐2人,那幾條大船少坐6人呢?講至此,學生忽地說:“我明白了”,并很快列出正確算式。之后她又指著算式逐一解釋,思路一清二楚,看來理解了假設法的含義,再做后面的習題就不費吹灰之力了。因此,教師別急著給學生講清楚,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困惑,再針對其困惑處講解才可以事半功倍。

      數(shù)學理解是構成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基礎,無論是對數(shù)學概念、法則、公式、定律的學習, 還是對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只有理解了,才能對數(shù)學知識進行正確的表征,學生才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所以,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真正理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岳德明,何雪芳.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師“過程與方法”實施情況的調(diào)研報告(下)[J].小學教學,2010(3).

      【責任編輯:陳國慶】

      猜你喜歡
      三位數(shù)小船算式
      云朵裝禮物——三位數(shù)
      東東“闖關”記
      小船搖啊搖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減法算式
      三位數(shù)密碼
      小船小船快快開
      有他在的小船,一輩子都不會翻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擺一擺
      探究整式的加減
      山丹县| 喀喇沁旗| 辽宁省| 迭部县| 滕州市| 无极县| 丰镇市| 武陟县| 常州市| 普洱| 和林格尔县| 板桥市| 永定县| 中山市| 洛川县| 南昌市| 纳雍县| 城固县| 读书| 太谷县| 双城市| 祁门县| 武夷山市| 宜兴市| 宁德市| 望都县| 廊坊市| 南开区| 阿坝| 广河县| 英超| 革吉县| 金沙县| 仁寿县| 衡阳市| 曲阜市| 景德镇市| 南平市| 五常市| 建阳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