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如今消夏,室內空調必不可少,室外只有求遮陽傘或者折扇了。但在古代,王孫公子除了把扇搖以外,還會從飲食起居等多方位開啟“夏日模式”,竹席、竹榻、竹夫人、竹枕、瓷枕、冰塊等用具會集體上線。而最為古人常用來制涼的當屬竹制品。一因竹子內空心,導熱系數比較低,具有冬暖夏涼的功效,二因竹制品經濟實惠、輕便耐用。
不過,古人服飾繁復,不可能像現(xiàn)代人一樣袒膊露腿,所以對涼衣的需求也就只能訴諸翠竹,于是竹汗衫應運而生。將竹汗衫貼身穿在外衣里,可使外衣與肌膚存有間隔,增加了空氣流通,故而隔熱、散熱、清涼肌膚的功效最佳。
皖南得四寶
細觀安徽博物院所藏的四件近代竹汗衫,便發(fā)現(xiàn)其用極細小的竹筒制成,因竹細如絲,亦稱“竹絲衣”。此竹衣采用南方高山上的野生小竹,將竹梢截成小段,用絲線串編而成。
為了防蛀,對竹段要經過高溫蒸煮等工序,工藝較為復雜。而各地竹汗衫的形制卻較為固定,或為對襟馬褂,或為對襟馬甲,衣服邊緣處均用布料鑲邊,長袖衫腋窩處為了服帖,沒有直接無縫編織,而是開口再縫合。
判斷一件竹汗衫的優(yōu)劣,重點在于竹編的精細度,竹材越勻細、編制越緊密,竹衣的舒適度和清涼隔熱性能越好。但因竹汗衫是由絲線連綴竹絲而成,穿久了便會斷線破損,所以需要時常修補,這就需要熟練高超的工藝技巧,故而在古代修補竹絲衣還有專門的行當。如在民國時期,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先生的母親楊氏,即出身于竹編世家,她就是靠著給人家補竹衫的手藝,養(yǎng)家糊口、育兒讀書的。
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安徽博物館在皖南征集得四件近代竹汗衫,包括兩件圓領對襟長袖竹馬褂和兩件圓領對襟竹馬甲。四件竹衫呈淡黃色,選料做工考究,式樣古樸典雅,每根小竹管直徑約1.2毫米、長度約5毫米至6毫米,粗細均勻,用絲線拼串編織成衣;竹衫左右下襟開叉,衣緣處分別用白色、淺藍色、深藍色布料包邊,系帶、紐扣也是使用同色布料,衣衫紋理大面積是竹編菱形紋,在袖口、下襟處有不規(guī)則分布的幾圈六邊形紋,在視覺上增添靈動跳躍之感。
徽州的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技藝精妙,明代萬歷版《歙志》把竹藝冠以“精藝”之稱,筐、籃、匣、盒、笠、廚、席等竹編生活用品在當地生活極為常見,那么在這個地方出現(xiàn)竹汗衫就不足為奇了。
因容易遭受到蟲蛀、受潮、線斷等危害,竹汗衫難以長久保存,流傳至今的少之又少,尤顯珍貴。故而,安徽博物院能藏有四件工巧料精、品相完好的竹汗衫,實屬難得。它們不僅是別致的工藝品,更是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了解古人消暑方式的珍貴資料。
元代有竹衫
其實,竹汗衫不止存在于徽州,其曾廣泛流行于江蘇、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區(qū)。《中華竹枝詞全編江蘇卷》收錄有一首有關竹汗衫的詩曰:“春來古港接江城,鸚鵡堆邊夕照明。愛買芙蓉新制好,葛衣涼襯竹衫輕”,此詩描寫無錫夏港鎮(zhèn)的風景事物中“葛衣涼襯竹衫輕”一句,葛衣即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再把輕薄的竹衫套在葛衣內,清涼無比。
而在《寧波謎語探寶》里還有一則有趣的竹汗衫謎語:“一把剪刀起禍根,一團絲線做媒人,本當夫妻同到老,為了鰍魚半路絞”,鰍魚隱喻“秋天”,竹汗衫是夏日之物,秋天便用不到了。竹汗衫能入民間謎語,足見它在當地生活中的普遍性。
至于竹衣始見于何時?雖然一般學者認為是清代中后期之物,但早在元代,雜劇家、散曲作家喬吉就寫有《竹衫兒》一篇:
“并刀剪龍須為寸,玉絲穿龜背成文,襟袖清涼不沾塵。汗香晴帶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瓏剔透人。浹背全無暑汗,曲肱時印新瘢,襯荷花落魄壯懷寬。挹風香雙袖細,披野色一襟團,滿身兒窺豹管?!?/p>
此曲所講的“竹衫兒”正是“竹汗衫”,“并刀剪龍須為寸,玉絲穿龜背成文”描述的是其制作工藝,用刀把龍須竹剪成小段,再用線穿成六邊形、菱形等龜背式樣的紋路?!敖笮淝鍥霾徽磯m”、“浹背全無暑汗”是指竹汗衫清涼、隔汗的效果。可見竹絲衣至晚在元代已頗為流行了。
貴比珍珠衫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雖然講究儀容整潔,但若在悶熱的夏季,長袍加身也是相當難受的,且衣顯團團汗?jié)n,是非常有礙觀瞻的,所以竹汗衫便成為他們常用消暑的衣物。
清嘉慶時期的進士吳清鵬曾作詩《竹汗衫》一首:“斷竹續(xù)竹無寸長,千絲萬絲網在綱。穿成宛比珍珠琲,著處俄生鱗甲光??坍嫳∫姽蒙?,點污清淚落瀟湘。丈夫對客須盤礡,何必簾衣影里藏?!彼m說用竹絲穿成的竹汗衫,就好比珍貴的珍珠衫,穿上身之后立即感到如姑射仙子一般的冰肌玉骨,但大丈夫對人應該不拘小節(jié),故可解衣盤礡,何必要把竹衫套在里面,穿著整齊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人是還竹衫的穿著需求。直到民國時期,諸如章太炎等文士大儒,在夏日就穿著竹汗衫,搖著扇子,給學生們講學授課。
除文士官員對竹汗衫青睞有加之外,戲曲演員、道士等由于職業(yè)需要也離不開竹汗衫。在夏天演戲,演員因要穿上厚厚的蟒袍衣靠等服飾,若貼身穿上竹衫,不僅透氣涼快,還可以避免汗水浸濕戲服,保護戲裝。
鄭麗生在《福州民俗志》中還載有關于道士穿竹衫一事:“福州有不隸于道家而在家的職業(yè)道士,應人之請作各種祈禳法事時,要穿長的道袍,暑天道袍之內所穿的‘套(襯衫),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削竹為細管,長徑寸,中穿孔如小小竹枝,以麻線聯(lián)綴之,組織成衣,叫做‘竹。使道袍不緊貼于身,可防汗?jié)n。”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福州的敬神之風鼎盛,但道士也無甚法力與天爭涼,而是要借竹衫以解悶熱煎熬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