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師傅陳有明先生今年八十歲了,依然精神矍鑠,滿面春光。記得六年前一個周日上午老人家來電話,問我在哪。我說,在家,他說那好,一會到你家來一下。一會門響了,師傅到了,趕緊迎進門,落座,奉茶!
師傅手里拿著一本書、一個包得方方正正的紙包,對我說:“這本書給你的,另兩本煩你帶給省教研室朱茫茫老師和盛頻老師?!蔽医舆^書來一看淡醬色的封面,中規(guī)中矩的白色黑體字:《陳有明教研工作日記1987-1997》。下面是一張老先生花甲之年老少友人聚會的合影,最左邊的是我。里面夾著一張書簽,上面是師傅親筆:“宗偉,87.10.22-11.6;95.12.2-10;96.5-18;96.5.25?!狈蛉藫屵^去先睹為快,看了封面照片大笑:“你看你,大家穿得像模像樣,尤其師傅,就你衣服那么大,像個送拜的。”師傅接過話頭,“那個時候,大家穿衣服總是偏大的?!?/p>
玩笑歸玩笑,我從夫人手里拿過書,內容如下:“1987年,10月22日,上午劉橋鎮(zhèn)中聽課丁憲國《愚公移山》、楊毅《智子疑鄰》并座談。下午石港農中聽凌宗偉的課,決定讓凌宗偉去‘南通錢夢龍語文教學與研究會第三次年會上學習錢夢龍的匯報課。我縣中學語文教師都在學習錢夢龍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請一位普通的初中語文老師上匯報課,更能說明問題?!?/p>
大概,也就是這堂課決定了我以后的語文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方向吧。師傅的日記中,這一日記得是相當詳細的了,但現(xiàn)在看來還是簡單。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師傅當時對我講:“學習錢夢龍,不是模仿錢夢龍,主要學他的思想,學他的藝術;如果只是模仿錢夢龍,你就不是凌宗偉了。”后面的日子里,還記錄了審閱我的教案、聽我的試教等情況,大多就是一句話的記錄。
11月6日的記錄是:“今天至8日在如東?!X夢龍語文教學藝術研究會第三次年會召開。我縣26人參加。凌宗偉借班教《愛蓮說》,獲得好評?!?/p>
就這樣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但興奮與鼓勵盡在其中。我依然記得,這是我第一次在體育館,面對上千人執(zhí)教公開課,這對我來講是前所未遇的挑戰(zhàn)。上課前師傅打趣說:“除了錢夢龍在現(xiàn)場外,六縣一市的優(yōu)秀老師都在這里,你要記住,你是農村的教師,上得好固然好,上得不好也不丟面子的!”就師傅這句打趣的話給了我勇氣,要不然,課上到中途突然斷電了,話筒不響了,我還真不知道如何應付。
那一課,我干脆扔了話筒,憑著學生的合作態(tài)度和行動,憑著我的嗓門將這堂課上了下來。結果錢夢龍老師在評課的時候,就給了八個字:“功底深厚,備課精細”。師傅說,“這八個字好,說明,你是凌宗偉,不是錢夢龍的翻版?!爆F(xiàn)在想來,那個時候師傅的認識是多么有遠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認識,教學本就是個人化的,不可以復制的。遺憾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許許多多的教研室與教研員們居然不遺余力地在推動一種教學流程與模式。
不過還是夫人細心,她在師傅的日記中發(fā)現(xiàn),師傅在決定誰去上這堂課的時候,是聽了許多同仁的課的。師傅坦言,他當時之所以推薦我去上,一方面他覺得這堂課我一定會上好,但他更想說明的是,我們縣的一所農村教師都能上這樣的課,那些優(yōu)質學校的高手就可想而知了。
記得我2002年兼任一個省級內刊執(zhí)行主編的時候,因為刊物的有關批文被人拿到市里一個學會,辦起另一個內刊,并搬來了幾位大佬與我談判。他們知道我是師傅的徒兒,也喊來了師傅“勸導”,希望能做“一號兩刊”,將我們的刊名給他們,自己改用新起的刊名。我當時毫不留情地說:“‘一號兩刊我沒意見,胳膊擰不過大腿,但是要我改刊名是不可能的。據(jù)我所知,這個內刊號還在《江蘇教育研究》之前呢,已經是有了十多年的歷史,老子與兒子,輩分不能搞顛倒!”
談判于是不歡而散,一個與師傅輩分相當?shù)拇罄袑煾嫡f:“這凌宗偉怎么這樣不通人情世故,老局長的面子不給也就算了,就連你這個師傅,他也沒放在眼下??!”師傅笑著說:“這你就不懂了,要不這樣,他就不是凌宗偉了。”
我后來對師傅說,可以肯定的是,您這日記中沒有關于到學校檢查教師備課筆記的記錄。師傅肯定地說“沒有,一個字沒有?!蔽移鋵嵰f的是,那時候他們沒有查教師的備課筆記,卻帶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煉成,不是檢查出來的,而是在模仿、創(chuàng)生、個性的大熔爐中自然長成的。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