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婷婷
【案例背景】
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對文本材料的詮釋和補充,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有效地運用插圖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圖學論者哈拉里說過:“千言萬語不及一幅圖?!睂W生在英語課上的一次提問,讓筆者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描述】
“標識”是長在樹上的嗎?
在學習過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Cartoon time板塊后,我照例對本課時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并詢問學生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這時,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小波時不時抬頭看看我,欲言又止。
看著平時一向自信的小波如此猶豫不決,我微笑著走到他身邊,摸摸他的小腦袋,柔聲問:“小波,你是不是有什么知識點還不明白?”
“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不通,但是……”
“有問題是好事,你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毙〔ǖ能P躇讓我和其他同學對他的問題更感興趣了。
好似下了相當大的決心,小波長舒一口氣,握緊小拳頭,問道:“老師,標識是長在樹上的嗎?”
問題一拋出,全班立刻鴉雀無聲,三秒鐘過后,這份寂靜被最淘氣的瑋瑋打破,“哈哈哈,這是什么問題??!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標識不可能長在樹上?。⌒〔?,你,哈哈,你真是太搞笑了!”
瑋瑋的大嗓門仿若一個開關,把“被定格住”的學生全部喚醒了,大家全都哈哈大笑起來。而小波的臉卻越來越紅,慢慢低下了頭。
我對小波的問題也感到很困惑,但我相信,聰明的他,這樣問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趕忙用手勢示意學生安靜下來,“小波,你能把問題再詳細地說一遍嗎?”
在我鼓勵的眼神下,小波挺起胸膛,大聲說道:“請大家把書翻到55頁,看一下第三幅圖:‘Bobby and Sam walk on. They find a sign on a tree.我記得老師以前說過‘on the tree通常指樹本身長出東西,比如花朵、果實、枝葉等,可是這里卻用來指sign(標識),難道‘標識是長在樹上的嗎?”
是老師講錯了?還是課本印錯了?
聽了小波的話,我連忙打開課本仔細一看,的確是用了“on the tree”。
其他學生也議論紛紛,小樂說:“老師,標識是不可能長在樹上的!會不會是您之前講錯啦?”被他這么一問,我也不禁懷疑起自己,是不是之前弄錯了。
“我覺得說不定是課本印錯了呢!”
“老師,這是為什么啊?”
“對啊,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用on,不是應該用in嗎?”
……
看著學生們一張張充滿疑惑的小臉,一個個滿含期待的眼神,我十分羞愧,“同學們,小波的問題提得太好了!首先要表揚他的勇氣與細心;同時,老師也要向大家說聲‘抱歉,我備課時不夠細心,沒能發(fā)現這個問題。我現在不能給大家一個權威的答案,課后我會仔細研究一下,下節(jié)課一定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請同學們回去查查資料,幫老師一起來解答這個問題,好嗎?”
“好!”
插圖也是好幫手
第二天,我剛走進教室,許多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想和我分享自己的所得。
“老師,我回家查了資料,您之前講的on the tree和in the tree的用法并沒有錯?!奔毙宰拥男∮畹谝粋€站起來,“on the tree表示花果等東西長在樹上。比如: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樹上有一些蘋果。)而in the tree則表示外來的東西在樹上。例如:Look! There are many birds in the tree.(瞧!樹上有許多鳥。)”
小宇一邊說,我一邊在黑板上板書例句,并配上相應的插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小宇說得很好,不過還不是很全面。on the tree還可以表示東西附著在樹上,就像文中的標識一樣,附著在樹干上?!甭犕晡业慕忉專械膶W生還不太理解,看著他們緊皺的眉頭,我隨即把課本上的插圖也出示在黑板上。
“大家來看看這張插圖,‘禁止吃香蕉的標識是貼在樹干上的,也可以說這張標識是附著在樹上的。因此,課文中的句子‘They find a sign on the tree是完全正確的,課本沒有印錯?!?/p>
“哦,原來是這樣??!”
“原來老師沒說錯,課本也沒有印錯?。 ?/p>
……
“小波,老師現在能肯定地回答你:標識不是長在樹上的!課本上用了介詞on也是正確的?!?/p>
小波急忙站起來,興奮地說:“老師,我不僅弄懂了這個問題,還明白了插圖也是個好幫手,以后我要多多利用它來幫助我學習英語!”
【案例反思】
著名作家、美術家豐子愷先生在為魯迅小說作插圖時曾說:“這些插畫就好比在魯迅先生講話時裝上一個麥克風,使他的聲音擴大?!笨梢?,插圖對文本的作用。譯林版小學英語的課本中有著豐富的插圖,這些插圖都是精心設計的,是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色彩鮮明、形象直觀,而且新穎有趣、極富吸引力。新課程標準指出: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教學時若能巧用插圖,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巧用插圖,突破語篇重難點
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Cartoon time這一板塊主要講述Bobby和Sam到森林里去游玩,Bobby又累又餓,于是拿出帶來的香蕉當午飯。接著,他們看到樹上有一個“禁止吃香蕉”的標識。正當他們迷惑不解時,許多猴子突然圍住了他們并盯著Bobby的香蕉,他們這才恍然大悟。小故事幽默有趣,難度適宜。除了再現的本單元重點句型以外,對于學生來說,正確理解并運用on the tree和in the tree也是一個難點。雖然是舊知,可學生在實際運用中仍頻頻出錯。
小波提出的問題是在客觀事實和原有知識的矛盾中產生的,標識不會自己長在樹上,而on the tree常常代指原本長在樹上的東西。學生對于其可以表示東西附著在樹上這一用法不熟悉,且理解起來有難度。但是通過黑板上出示的三幅圖:樹枝上長著的蘋果、站著的小鳥和樹干上貼著的標識,學生能很清晰地判斷出三者的區(qū)別,理解其用法。教師無須贅述,學生即可輕松習得知識。
二、借用插圖,指導寫作訓練
英語新課標對語言技能提出的二級目標是能在圖片的提示下,講述簡單的小故事或寫出簡短的語句。作為教師,常常為找不到合適的圖片而苦惱。殊不知,課本插圖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本教材Cartoon time中出現的小故事很多都是不完整的,為學生預留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因此,學習完本單元的小故事后,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Bobby和Sam被猴子們包圍后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學生紛紛展開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小故事加上不同的結局。有的學生還仿照課文插圖,為自己設計的故事結尾配上相應的插圖,實在是妙不可言!
有生動的圖片作為“支架”,自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的靈感,使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寫作變得輕松容易,新穎有趣。通過借用插圖進行寫作訓練,不僅能寓枯燥的說教于多彩的畫面中,而且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運用插圖,整合語法知識點
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需要靠語法來規(guī)范。很多人認為我們從未特意學習過語法,卻一樣把中文說得自如、流暢,所以學英語也不用專門學習語法。殊不知,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接觸和使用的機會很多,可以自然形成語感和習得語言,不必專門學習語法。而英語卻不一樣,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如果不了解該語言的內部規(guī)則,終究會影響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所以說,掌握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才能提高英語的學習效率。但單調地講解枯燥的語法知識,既調動不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獲得不了預期的教學成效。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主要通過情境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的隱性語法教學更適用于小學生。
從小波所提的問題可以看出,介詞的正確理解和使用是小學英語語法的一大難點,如果教師只是枯燥地講授規(guī)則:on表示在物體的上面,in表示在里面,under表示在下面,behind表示在后面……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必然收效甚微。因此,我沒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用圖片的形式把表示位置的介詞用法歸納出來,以直觀的形象呈現給學生。學生掌握起來十分輕松,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插圖是形象化的語言,是珍貴的英語課程資源。課本插圖的運用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藝術。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充分發(fā)揮插圖的作用,使其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為英語教學插上高效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