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昭巍
【關鍵詞】口咽通氣管;吸痰;護理
口咽通氣管又稱口咽導氣管,為一種非氣管導管性通氣管道,自口咽通氣管問世以來它已成為一種顯而易見的安全裝置[1]。現(xiàn)將吸痰方法及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科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危重患者置口咽通氣管吸痰進行觀察和護理,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46-92歲,平均年齡為70.15歲。慢性阻塞性肺部疾?。–OPD)急性發(fā)作16例,呼吸衰竭15例,嚴重肺部感染10例,肺膿腫3例。意識清楚35例,意識障礙9例。
1.2 材料 治療盤內有型號合適的半硬式一次性口咽通氣管,一般為7-11號,選用硬度適中、表面光滑、內徑相對大的12-14號橡膠或硅膠導管,或專制的一次性吸痰管10-16號數(shù)根,中心負壓吸引裝置一套,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儀一個,無菌手套數(shù)雙。膠布、生理鹽水1瓶,放于病人床旁。
1.3 方法 置管方法分為兩種,一種為直接放置,一種為反向插入法。雖然后者比前者操作難度大,但在開放氣道及改善通氣方面更為可靠。①對意識清楚患者操作者應向其做好解釋工作,采用反向插入法。取得患者同意后,囑患者將口腔張大,有義齒應取出,洗凈口腔內分泌物后置入口咽通氣管,用膠布帶將口咽通氣管外端固定在患者唇面部以防移位或脫出。吸痰管由口咽通氣管內插入,送吸痰管到氣管深部,由下而上旋轉式吸痰[2]。②對意識障礙者可采用直接放置法。
1.4 固定 傳統(tǒng)的固定方法膠布易脫落,再者因膠布緊貼皮膚,粘住病人的毛發(fā)而產生不適感,甚至有些對膠布過敏者粘貼處易出現(xiàn)過敏性皮炎或破潰。改進的固定方法,即在口咽管翼緣兩側各打一個小孔,用繃帶穿過這兩個小孔繞至患者頸后部固定。
1.5 評價 (1)愿意配合,有安全感。(2)呼吸道分泌物及時吸出,氣道通暢,呼吸功能改善,缺氧得以緩解。(3)痛苦減輕,康復信心增強。(4)呼吸道未發(fā)生機械性損傷。
2 結果
44例患者經(jīng)口咽通氣管內吸痰無發(fā)生痰液堵塞至窒息,有3例患者病情嚴重、呼吸抑制造成通氣障礙行氣管切開術。
3 護理
3.1 口咽通氣管的選擇 口咽通氣管有多種型號,大小不等,在使用時要因患者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體型等選擇合適的型號。較為安全的選擇方法是寧長勿短,寧大勿小。
3.2 體位 患者取去枕平臥中立位,肩下墊一軟枕,頭稍后仰,頸過伸,四肢伸直平放。
3.3 吸痰時的護理 (1)保持管道通暢。置口咽通氣管可防止舌根后墜,便于吸痰。 采取按需吸痰、適時吸痰的原則,及時清理呼吸道,防止患者誤吸甚至窒息。(2)加強呼吸道濕化??谘使芡饪谏w一層生理鹽水紗布,既濕化氣道又可防止吸入異物和灰塵。也可適時經(jīng)口咽管直接滴入蒸餾水,每天不少于250ml,或在吸痰時將5~10ml生理鹽水緩慢滴入,然后吸出[3],也能達到濕化目的。(3)吸痰動作輕柔,送入吸痰管至后咽時待患者深吸氣便把吸痰管插入氣道內,深度為15-18cm,一般不宜超過20cm,避免插入過深刺激支氣管隆突部而引起放射性的心跳驟停。吸痰管由下而上旋轉式吸痰,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以免造成缺氧。(4)操作時注意無菌技術,以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4 口腔護理 昏迷者,口咽管可持續(xù)放置于口腔內,但每隔2~3h重新?lián)Q位置,并每隔4~6h清潔口腔及口咽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以免造成黏膜壓傷、壞死。每天更換口咽管一次,換下的口咽管用2%碘伏液浸泡消毒30分鐘,用生理鹽水沖洗后晾干置于吸痰盤中隨時備用。清醒患者每次吸痰完畢均取出口咽通氣管,每日行口腔護理兩次。
3.5 健康教育 (1)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放置口咽通氣管的目的、意義,便于配合操作。(2)操作中指導患者正確體位,及時關心患者是否舒服,重視與患者交流,避免患者緊張,影響插管。(3)操作后指導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或感覺導管不穩(wěn)應及時向醫(yī)護人員反映,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
4 體會
4.1 保持呼吸道通暢 置口咽通氣管可防止舌根后墜,便于吸痰,從而保持呼吸道通暢。
4.2 刺激咳嗽反射較強 吸痰管由口咽通氣管內插入的深度較鼻腔深5-6cm,刺激咳嗽反射的作用更強,使呼吸道深部的痰液能咳至上呼吸道,利于痰液吸出。
4.3 減少對鼻黏膜的刺激 置口咽通氣管吸痰,減少了對鼻黏膜的刺激。
4.4 吸痰過程可不斷給氧 經(jīng)口咽通氣管吸痰可給予鼻導管吸氧或加大氧流量,吸痰過程可不斷給氧。
綜上所述,經(jīng)口咽通氣管吸痰法能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暢,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異物,增強組織氧和作用,改善通氣功能,控制肺部感染,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正確應用口咽通氣管,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節(jié)省急救人員的體力,降低醫(yī)療成本,減輕病人的經(jīng)濟負擔。
【參考文獻】
[1]梁靜濤.口咽通氣管誤入氣管2例報告[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3,12(2):124.
[2]殷磊.生命體征的評估與護理.護理學基礎,第一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1) :269.
[3]周秀華.急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