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一個人站在草中央,草如浪涌,裊裊的氣,從那人的腳掌倒灌上來,這個人便有了羽化如仙的飄渺。
一個人站在草中央,我說的不是草這種植物,說的是一個象形字,對了,就是茶。
人到中年,早年和你喝酒的人,多得要一卡車一卡車地裝來,而今與你喝茶的人,是騎毛驢而來,在山道上慢慢悠悠地走。山道上,有密密匝匝的茶樹,清風(fēng)過處,茶樹漫出來的香氣,會把一個人的許多欲望清洗出去。
一個人在年少時喝茶,就好比在生命的早春喝茶,似乎有做作的成分。到了中年再喝茶,或許才品得出茶的好味道。這纖細(xì)的一片茶葉,它經(jīng)歷了天光之下風(fēng)雨雷電的洗禮。你看一片茶葉,在杯子里浸泡,婀娜多姿地浮散開來,想起一個人,把自己緩緩地、徹底地打開,生命之中的沉香,徐徐浮現(xiàn)出來。淡定,說的就是一個人品茶時的狀態(tài)吧。年少沖動的時光里,你會看到一個人咕咚咕咚喝下茶水,喉結(jié)滾動,目光如電。到了中年,一個人身體里散發(fā)出的磁場,與漫山的茶香輕輕碰上了頭,是自然的相逢。在茶香里,人淡如菊,顯現(xiàn)出一個人清癯的神態(tài)來。
在我中年的時候,我想找古代的幾個人喝茶。比如唐朝的“茶神”陸羽,這個仙風(fēng)道骨的名字,他寫有一部《茶經(jīng)》。陸羽二十七歲那年,便隱居江南,撰《茶經(jīng)》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陸羽也熟悉茶樹育種、栽培和加工技術(shù),唐朝好多有名望的人都跟他一起品過茶。談詩論道,品茗說茶,陸羽的一生,就像那浮回慢旋的茶葉,在唐朝的茶山上,結(jié)下了茶香般的善果。我想與他喝茶,是想與一個茶葉般素凈清雅的人士,在茶香的氤氳里,白云一樣舒展自己的生命。
還有蘇東坡,他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時,朋友王安石已到垂垂暮年,因為實施“變法”,身心憔悴,體內(nèi)痰火郁結(jié)。太醫(yī)給王安石開了一個方子,說是用陽羨(今江蘇宜興)的茶,以長江瞿塘峽中段的水來煎烹,才能消除痰火。于是他修書一封拜托蘇東坡,在長江瞿塘峽打一甕水捎來。后來,蘇東坡果然守信,過三峽時在湍急的江里打了一甕水親自給王安石送去,王安石居然品出了不是瞿塘峽的水,是下游巫峽的江水,他說:“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也?!痹瓉硖K東坡在船上一路迷戀江峽風(fēng)光,到了下游才想起此事,濤急浪涌又不便返回,趕快在巫峽打了水。這兩個一生喜歡喝茶之人,穿越迢迢關(guān)山,送上一甕江水泡茶,這份友誼還是難能可貴的。
山色空濛中,浮想起一些茶葉的名字,一個人就被那些蔥蘢葳蕤的茶樹環(huán)繞:井岡青翠、卷鄉(xiāng)蘭花、洞庭碧螺春、武夷大紅袍、云南潽耳、西湖龍井……這些云霧飄渺冰清玉潔的茶葉產(chǎn)地,讓你的內(nèi)心,如水中裊裊浮開的茶葉,帶著一種暗香,云卷云舒,打開中國的一幅幅山水畫卷。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老百姓開門七件事,可見茶是多么重要的事兒。朋友周二毛,三十七歲那年頭發(fā)就掉光了,他靠推著一輛人力板車賣臭豆腐與茶葉蛋求生計。二毛的茶葉蛋,就是用他老家山上的茶葉加水煮熟的。夫唱婦隨,二毛嬌小的妻子挎一竹籃回鄉(xiāng)采茶,手指上下翻飛,茶葉一片片飄到了籃中。一次,我看見二毛抓起一把來自老家的茶葉在鼻子上嗅了嗅,二毛說:“這茶香一聞啊,腦子里就想起故鄉(xiāng)山水的容貌了?!?/p>
人在草中央,茶這種植物,在天地之間的美好呼吸,灌溉滋養(yǎng)了我們的生命。
陽光能抵達(dá)的地方,便是我的十里桃花。
(摘自《合肥晚報》2016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