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明
上幼兒園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第一次與父母“生離”,“凄慘”程度嚇人。作為父母,身處這樣的兩難境地,往往手足無措,比孩子更加焦慮?,F(xiàn)在,讓我們先放下自己的心理負擔,看看孩子內心的需要。
如果你的孩子說: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首先提一個問題,孩子不愿去幼兒園這件事真的很嚴重嗎?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英國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的幼崽自身沒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獲得父母關注的幼崽則比較有機會獲得照顧,最終存活下來。所以,幼崽會通過哭泣、尖叫、糾纏等方式,來拒絕和父母分離—我們人類也是如此?!昂ε屡c父母分離、害怕被父母拋棄”,是進化造成的人類天性。
對于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第一次面對長時間分離,孩子沒有掌控權,語言能力又有限,他們只有用哭鬧耍賴來表達傷心、恐懼和對家人的依戀了。我們首先應該尊重和認同這種天性,不要認為孩子是在小題大做、虛張聲勢,更不要給孩子貼上不懂事、膽子小的標簽。
給孩子建立跨越空間的“安全基地”
既然我們知道孩子不愿離開家庭,那為什么要在去不去幼兒園這件事上,跟孩子較勁呢?我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了順利入園這一行為上,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一點:通過獨立自主的生活,幫助孩子從家庭依戀關系中發(fā)展出自己的探索行為系統(tǒng)。而這種能力,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發(fā)展的核心。
John Bowlby所稱的探索行為體系,與孩子的依戀類型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孩子來到幼兒園,內心是否感到安全,決定了他們能否順利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這里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雖然也會對分離感到焦慮,但是能夠較快地被安撫,并且將注意力轉移到探索新事物上;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在分離后容易出現(xiàn)情緒崩潰,很難適應新環(huán)境;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在幼兒園會出現(xiàn)格格不入、行為孤僻的情況,回家后也容易沉默寡言。每個孩子入園的適應時間,取決于內心安全感的強弱,即和內心“安全基地”的鏈接。
在一次實驗中,專家觀察到短暫離開母親去進行探險的嬰兒和幼兒,總要回到母親身邊待上片刻,給自己“加加油”。走入幼兒園的孩子,同樣需要這樣一種能夠跨越空間的心理“安全基地”。這塊“安全基地”將在孩子心中源源不斷地提供安全感,這種感受并不隨著環(huán)境而變化,而是伴隨孩子終身,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行為。
了解到這一點,家長就大有可為了。如何搭建這塊“安全基地”呢? 首先,在家里做到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無論如何父母是重視自己的,是可“被獲得”的,而不是“把我丟到幼兒園后,就再也見不到”的。而后,家庭給予孩子探索的動力,幫助孩子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情節(jié)。比如,通過講故事繪本的方式,讓孩子把幼兒園作為“游樂園”,多溝通傾聽孩子每日的經(jīng)歷。讓孩子可以在熟悉幼兒園的過程中,時不時想到“這個媽媽給我講過”“這個作品我晚上要帶給爸爸看看”。最后,還可以讓孩子帶著他們最喜歡的小玩偶,陪伴他們走過這個階段,“依戀物”能幫助孩子建立想象,用“家”的味道給孩子一個安全、熟悉的心理緩沖帶。
培養(yǎng)敢于遠走、樂于回家的孩子
正如John Bowlby所說,對其他人的親密依戀是一個樞紐中心,人的一生都圍繞它而發(fā)展,不僅在他只是一個嬰兒或蹣跚學步的幼兒時,還貫穿于他的青少年、成熟期,并會伴隨其步入老年期。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即使成年,也不愿踏出離開家庭和父母的那一步,成為“啃老族”;也有一些人獨自在外生活,卻常年不愿回家。這都是依戀關系出現(xiàn)問題的表現(xiàn)。我們送孩子去幼兒園,并不是一個需要完成的任務,只是讓孩子學會擁抱人生中無數(shù)分離告別的起點。
不論我們希望孩子在幼兒園中學會規(guī)則、社交,還是獨立自主,都基于孩子能夠首先愛上在幼兒園的體驗,樂于主動探索世界。面對入園,積極為孩子的這一重要跨越提供支撐吧,去培養(yǎng)一個敢于遠走、樂于回家的孩子。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梁明明
上幼兒園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第一次與父母“生離”,“凄慘”程度嚇人。作為父母,身處這樣的兩難境地,往往手足無措,比孩子更加焦慮?,F(xiàn)在,讓我們先放下自己的心理負擔,看看孩子內心的需要。
如果你的孩子說: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首先提一個問題,孩子不愿去幼兒園這件事真的很嚴重嗎?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英國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的幼崽自身沒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獲得父母關注的幼崽則比較有機會獲得照顧,最終存活下來。所以,幼崽會通過哭泣、尖叫、糾纏等方式,來拒絕和父母分離—我們人類也是如此?!昂ε屡c父母分離、害怕被父母拋棄”,是進化造成的人類天性。
對于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第一次面對長時間分離,孩子沒有掌控權,語言能力又有限,他們只有用哭鬧耍賴來表達傷心、恐懼和對家人的依戀了。我們首先應該尊重和認同這種天性,不要認為孩子是在小題大做、虛張聲勢,更不要給孩子貼上不懂事、膽子小的標簽。
給孩子建立跨越空間的“安全基地”
既然我們知道孩子不愿離開家庭,那為什么要在去不去幼兒園這件事上,跟孩子較勁呢?我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了順利入園這一行為上,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一點:通過獨立自主的生活,幫助孩子從家庭依戀關系中發(fā)展出自己的探索行為系統(tǒng)。而這種能力,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發(fā)展的核心。
John Bowlby所稱的探索行為體系,與孩子的依戀類型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孩子來到幼兒園,內心是否感到安全,決定了他們能否順利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這里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雖然也會對分離感到焦慮,但是能夠較快地被安撫,并且將注意力轉移到探索新事物上;矛盾型依戀的孩子,在分離后容易出現(xiàn)情緒崩潰,很難適應新環(huán)境;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在幼兒園會出現(xiàn)格格不入、行為孤僻的情況,回家后也容易沉默寡言。每個孩子入園的適應時間,取決于內心安全感的強弱,即和內心“安全基地”的鏈接。
在一次實驗中,專家觀察到短暫離開母親去進行探險的嬰兒和幼兒,總要回到母親身邊待上片刻,給自己“加加油”。走入幼兒園的孩子,同樣需要這樣一種能夠跨越空間的心理“安全基地”。這塊“安全基地”將在孩子心中源源不斷地提供安全感,這種感受并不隨著環(huán)境而變化,而是伴隨孩子終身,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行為。
了解到這一點,家長就大有可為了。如何搭建這塊“安全基地”呢? 首先,在家里做到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無論如何父母是重視自己的,是可“被獲得”的,而不是“把我丟到幼兒園后,就再也見不到”的。而后,家庭給予孩子探索的動力,幫助孩子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情節(jié)。比如,通過講故事繪本的方式,讓孩子把幼兒園作為“游樂園”,多溝通傾聽孩子每日的經(jīng)歷。讓孩子可以在熟悉幼兒園的過程中,時不時想到“這個媽媽給我講過”“這個作品我晚上要帶給爸爸看看”。最后,還可以讓孩子帶著他們最喜歡的小玩偶,陪伴他們走過這個階段,“依戀物”能幫助孩子建立想象,用“家”的味道給孩子一個安全、熟悉的心理緩沖帶。
培養(yǎng)敢于遠走、樂于回家的孩子
正如John Bowlby所說,對其他人的親密依戀是一個樞紐中心,人的一生都圍繞它而發(fā)展,不僅在他只是一個嬰兒或蹣跚學步的幼兒時,還貫穿于他的青少年、成熟期,并會伴隨其步入老年期。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即使成年,也不愿踏出離開家庭和父母的那一步,成為“啃老族”;也有一些人獨自在外生活,卻常年不愿回家。這都是依戀關系出現(xiàn)問題的表現(xiàn)。我們送孩子去幼兒園,并不是一個需要完成的任務,只是讓孩子學會擁抱人生中無數(shù)分離告別的起點。
不論我們希望孩子在幼兒園中學會規(guī)則、社交,還是獨立自主,都基于孩子能夠首先愛上在幼兒園的體驗,樂于主動探索世界。面對入園,積極為孩子的這一重要跨越提供支撐吧,去培養(yǎng)一個敢于遠走、樂于回家的孩子。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