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宇
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寫作文的時候往往題目死板、開頭乏味、素材匱乏。面對新課改的大潮,中職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必須真正理解課程改革,真正了解學生,具有一雙慧眼,把握作文教學“要害”,為學生寫作引入“活水”,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教學需要。本文筆者從題目、開頭、素材三方面簡要論述自己的教學經驗。
一、巧擬題目
擬題最能體現作者的個性、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情趣。如何才能把題目擬得新穎、別致?我以“秋”這個主題為例,向學生介紹以下五種方法。
1.點石成金法(化用法)
化用已有的名句為我所用,讓人覺得新巧出奇。例如“我言秋色勝春華”,顯然是化用劉禹錫的“我言秋日勝春朝”。再如“怎一個美字說得”,是化用李清照的“怎一個愁字了得”。
2.梳妝打扮法(修辭法)
梳妝打扮法就是指運用修辭手法來擬題。例如“我和秋色撞滿懷”“多情的秋”是運用擬人手法,“秋是我的夢”是運用比喻手法。
3.畫龍點睛法
就是運用簡潔的詞句來解釋文章的主旨,讓人從題目中能夠明白你的寫作動機。例如“唱給秋天一支歌”,讀者一看題目就知道是贊美秋天的。
4.添枝加葉法
添枝加葉法就是增加修飾成分來縮小題目范圍,使題目具體化。例如“我愛秋天的那片紅葉”。
5.符號法
符號法就是借助一些符號來擬出有創(chuàng)意的題目。例如“秋天=我的愛”。
隨后,我讓同學們進行擬題訓練,要求每一位同學擬出五個題目。然后交流展示,讓同學們說說擬題的想法,借以打開寫作思路。
二、寫好文章開頭
元代文人喬夢符把文章的開頭、主體、結尾分別比喻為“鳳頭、豬肚、豹尾”。鳳頭,就是開頭要點睛明目,要干凈利索,要美麗奇秀。我們可以將它歸納為“三要三不要”。
三要:一要開門見山。國學大師梁啟超說過:“文章最要讓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容易動人?!睂τ诳紙鲎魑膩碚f,更是如此。二要短小精悍。開頭宜短不宜長,宜簡不宜繁。不能拐彎抹角、拖泥帶水,即使為了取得某種表達效果,也要在略加修飾之后,迅速入題,切忌修飾過長。這是因為短的空間,能在視覺上引起讀者的注意,幾行文字要求我們必須把問題提得明確而集中。三要引人入勝?!昂玫拈_頭,有如春云初展,鮮花含露,叫人一見鐘情,不舍得釋卷離去?!本实拈_頭,確實能讓閱卷老師的眼睛為之一亮。例如考場作文《霧里看花豐富多彩》的開頭是這樣的:“窗邊有一棵梧桐。那個秋日夕陽紅得怪異,似要滴出鮮血。獨坐屋中決定讀一讀梧桐,讀它的哲學,讀它的人生?!睆囊豢梦嗤┥夏茏x出什么哲學和人生呢?這個懸念式的開頭頗能引人深思。
三不要:一不要大量重復命題材料,浪費筆墨,勞而無功。二不要膚淺地敘述自己的故事,缺少厚重感。三不要空洞抒情,矯揉造作,華而不實。
三、巧用課本素材
教材是學生們最熟悉,卻又最易被忽視的素材。
為了讓學生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在課前準備了高考優(yōu)秀作文《風,可以穿越荊棘》的片段: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狄金森把人生描繪成籬笆墻的內外,我們一層又一層地爬過。事實上,這層層籬笆綴滿荊棘,我們通過時,往往遍體鱗傷,身心俱毀。這時,你看到,風在墻外千縈百折,不屈地呼嘯而過,空氣中凝結下壯觀的痕跡。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烈日暴雨來過,飛沙走石來過,我們布滿傷痕,還要面對一片片荊棘的叢林。
在這一段里,作者恰到好處地引用了課文《籬笆那邊》中狄金森對籬笆墻的論述作為自己的素材,用“籬笆”巧妙地將題目中的“風”與“荊棘”兩個概念連接起來,作者將課本素材運用得恰到好處。
我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并說說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學人物。同學們說起課本內容如數家珍。為了讓大家對材料有一個直觀而系統(tǒng)的印象,我歸納了一些典型材料發(fā)給大家。我把課文素材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文學形象、名人名家、經典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同學們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如果平時同學們能有意識地把材料分門別類,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開發(fā)和思考,寫作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
學生們需要一眼靈感的“清泉”,那么,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去挖掘“源頭活水”,教學生最大限度地去開發(fā)和利用已學的知識。作文的素材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大到宇宙天體的運動變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蟲子、一粒塵土,都可以寫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睂W生們能從題目、開頭、素材三方面來積累,面對寫作就能夠“有話可說”,而且“說得好”。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