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璐
見到蔣忠榮校友的時候已經中午十二點半了。
沒著急吃飯,他仍在和身邊的老校友們擁抱,拍照,笑著拍拍各自的肩膀。
“讓你久等了啊,實在不好意思?!笔Y校友笑著回過頭來對記者說,手順勢撫了撫戴在胸前的?;铡S浾哌@才得以細細觀察了他:一副有色眼鏡,手腕上的藏家配飾,紅潤的臉,白白的胡茬,整個人看起來還是有些疲倦,但隱隱可窺見藏在眉間的精氣神兒。
忠于興趣:畜牧和草原將會是我一輩子的興趣
“我特別熱愛畜牧和草原,我要一輩子都和他們打交道!”這是剛進大學校門時蔣忠榮的一句無心之言。沒想到當時無心的玩笑話,竟會照進現(xiàn)實,成了陪伴他這么多年的事業(yè)。
1981年,16歲的蔣忠榮在參加高考后,成功考取了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系,是當時甘孜州為數(shù)不多的成功考取大學的高中生之一。
因為生長在甘孜州草原覆蓋率很高的道孚縣,一出門就可以肆意和小伙伴們在草原上嬉戲玩耍。蔣忠榮從小就對草原有種別樣的情感,總想著以后要回歸到給了他最多歸屬感的草原。
這樣的想法在大學四年一直伴隨著蔣忠榮。
“大學四年,我一直是‘草原學這門學科的課代表呢?!毕肫鹉菚r的自己,岳蔣忠榮嘴角上揚,笑容浮現(xiàn)在臉上。
“康巴老芒麥”這個項目的誕生和獲獎,就離不開他對草原的熱情和對走基層的堅持。
1986年,那時他大學剛畢業(yè)一年,被分配到甘孜州畜牧業(yè)科學研究所當技術員。由于工作認真踏實,被安排當“康巴老芒麥”這個項目的“第二研究人”,負責在青藏高原選育適宜當?shù)氐哪敛?,目的是為了恢復草原植被?/p>
從接收這個項目開始,蔣忠榮就沒離開過草原,從平原到高原,他一直奔波著,一千就是13年。直到1999年,“康巴老芒麥”這個項目正式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知識產權,也榮獲了當年甘孜州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其中蔣忠榮功不可沒。他對“畜牧和草原”的這份熱情更是彌足珍貴。
堅定方向:母校是后盾,老師是技術之撐,讓我更加堅定。
蔣忠榮大學一畢業(yè)就被分配到甘孜州畜牧業(yè)科學研究所。從當初的技術員到現(xiàn)在的所長,這一呆就是整整三十個年頭。
和其他時隔幾十年不回母校,今日從外地專門趕過來的校友不同,蔣忠榮經常回母校。重要的是常去看看他當年在民大時的恩師:王杰教授。
“他說那句話時候的表情神態(tài)始終歷歷在目?!闭f起恩師,蔣忠榮有些激動。而他所說的那句話是恩師王杰當時所言:母校是你們的后盾,我們老師是你們的技術支持,你們大膽的去闖吧!
王杰當時在民大畜牧系教授“養(yǎng)羊學”這門課程。由于講課幽默風趣,很快便讓好學的蔣忠榮佩服不已,經常找他請教問題。這也讓王杰認識喜歡上了這個刻苦的甘孜州男孩,師生二人很快便熟絡了起來。
真正讓他記住那句話的,是1999年。
當時的蔣忠榮是甘孜州畜牧業(yè)科學研究所的一名技術員。他手頭上的兩個項目都沒有進展,這令他有些慌張甚至頭疼。萬般無奈中,他撥通了王杰老師的電話,電話那頭的一句:“你帶著東西過來吧,我?guī)湍阋黄鹣朕k法?!毕褚活w定心丸,使蔣忠榮心一下就靜下來了。
接下來的四個月里,王杰推掉了所有研究生項目的研究,從日出到日暮,從翻書查閱資料到田間試驗,兩個人一步一個腳印,終于攻克了難關,完成了項目。
“王杰教授現(xiàn)在身體很健康,我希望我的“技術支持”一直這么健康!”蔣忠榮說道動情處,聲音提高了些許。
服務家鄉(xiāng):能把所學的東西回饋給家鄉(xiāng)就是在做最好的工作。
“當所長不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它會分散我的精力。我只是喜歡一切和畜牧有關的工作,并投入到我的家鄉(xiāng)甘孜州的建設中去。”蔣忠榮對記者說。
他總會想起家鄉(xiāng),想起20多年前,老鄉(xiāng)給自己的那塊“臘肉”。
在蔣忠榮的家鄉(xiāng):四川省甘孜州。大多數(shù)老鄉(xiāng)家里都飼養(yǎng)了用于農作的牲畜。那時,蔣忠榮還只是個在校讀書的,每個暑假往草原里“鉆”的大三學生。
那天,他照舊一早便拿著自己的“儀器”去草地里測量密度。但卻聽到老鄉(xiāng)在喊,他跑過去一看,原來是老鄉(xiāng)因為恨自己的家豬拱了地里的土豆而把豬的后腿打爛了,豬的腿一直在流血,老鄉(xiāng)也心疼,卻又不知所措。蔣忠榮看到這一幕,決定用自己學到的“病理學”的知識幫助下老鄉(xiāng)。雖然第一次在“實物”身上實踐,自己心里也沒底氣,但他還是告訴自己沉住氣,回想著老師上課所教的步驟,一步一步的來:“打麻藥”“消毒”“縫合”……家豬就這樣成了他手中的第一個“實驗物”。
令蔣忠榮沒想到的是,過年的時候,那個老鄉(xiāng)竟然給他送了一塊臘肉,并說這塊臘肉就是那頭家豬醫(yī)好后的肉,讓他放心吃。老鄉(xiāng)還說,多虧了他的“技術”才能讓家豬保住性命,最后買了個好價錢。
“被人認可的滋味真好啊,我更加熱愛我的專業(yè)了。”蔣忠榮回憶起當初的場景,歷歷在目。
從蔣忠榮大學畢業(yè)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三十年了。
從草原而來的他,經過大學四年在民大的滋養(yǎng)后,又回到草原,把自己的能量傳播到家鄉(xiāng)的每一寸土地上去。
現(xiàn)在,當我們說起他的稱號,就不僅是“甘孜州畜牧業(yè)科研領軍人物”蔣忠榮了,應該再加一條:那個從草原來回草原去的“大學生”蔣忠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