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勵志書里喜歡講“格局”,更喜歡將這個詞和“成功”聯(lián)系在一起。兒童教育專家、“媽媽加油站”的創(chuàng)始人羅玲也喜歡講格局,但她不看重成功,而是認為媽媽的格局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因此她一直致力于打開女性的格局,并因此成為了媽媽們的“心靈導師”。
每個人都會受到來自外界的評判,而女性對此尤為敏感。對此羅玲開出的藥方是練習“覺知”——記得做事的本意,并自主地賦予其意義。為了幫助媽媽們掌握這一點,羅玲引領媽媽們踐行一種頗為有趣的生活方式,那便是主動為尋常事物注入自己的心念。比如花錢,不要覺得只是把鈔票花出去那么簡單,要把花錢看作是主動選擇有誠意有智慧、付出了努力的商家,自己通過購買對方的產品和服務,對其表達認同、感謝、支持和祝愿,也希望通過金錢的流動讓對方把服務和產品做得更好,利益更多的人……以這樣的心念去花錢,錢就不再只是錢,而是變成了寶貴的慈善資金,在購物的同時順手做了慈善、表達了心意,參與了創(chuàng)造世界。以此類推,做飯也不單是做飯,而是為家人烹煮祝福,掃地也不單是掃地,而是掃除內心的煩擾,以清潔吸引美好。這樣轉念,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讓生活中的每件瑣事都飽含深意、充滿靈性,有了這樣的心量,媽媽帶出的孩子也會不一樣。
心量決定能量,有何種心量,便會養(yǎng)育出什么樣的孩子。許多媽媽喜歡緊張兮兮地對孩子強調競爭的重要性,在羅玲看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傳遞給孩子一種貧窮思想,他們一生都會感覺資源不夠,就會攀比和爭搶,被不安全感包圍。所以她引導媽媽們打開心量:告訴她們,無論是金錢、資源或者幸福,都處在一個流動的云圖里,循環(huán)不息。媽媽的任務就是不要讓這個循環(huán)在自己這里停止,而是順應規(guī)律,促進其流動。具體的方法就是引導孩子學會布施,布施物質、微笑、善意,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世界相融,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擁有富足而博大的未來。
羅玲提倡“以道育兒”,并提醒媽媽們:不要只盯著自己的小家庭看,學會博愛,給出愛心,才能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孩子生病時,媽媽要想到其他受苦的家庭,在祈禱自家孩子安康的同時默默祝福他們;對老師不滿,那就給他們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關心,才能獲得更多溝通機會;孩子不愛上幼兒園,就讓他多承擔班級責任……
許多媽媽因為育兒而丟掉了自我,但羅玲卻建議媽媽們把家庭當道場、把孩子當做導師,把握每一個育兒的微小細節(jié)來修煉自己。比如孩子當眾哭鬧讓媽媽出丑時,就是一個練心的好時機,此時媽媽可以試著將旁觀者淡出,學著摒棄觀測者效應的干擾,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和孩子的關系上,慢慢的就能練出忽略他人評價,聚焦于事情本質的功夫,媽媽們也會變得更有主見。
有主見的媽媽隨時能為自己和孩子找到開心的理由,而不是等到孩子被評為三好寶寶、吃飯的時候不挑食等“好消息”傳來的時候才高興。正如羅玲所說:“如果說當媽媽是一種修行,我想這一定不是苦行,而是通向快樂喜悅的修行;孩子可愛時,我們自然高興;孩子頑皮搗蛋、不舒服、難管束時,我們也能開發(fā)出喜劇創(chuàng)作的潛能?!?/p>
佛教常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佛性,眾生皆是未來佛。喜歡從佛學中汲取養(yǎng)料的羅玲也深信:每個女人身上都有成長為好媽媽的特質,只要善于發(fā)掘,她們終將成長為內心強大的媽媽,以影響孩子的方式影響整個世界。也正因如此,其格局才如此宏大。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