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榮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素材”攝取得好,寫作就“自有源頭活水來”。要讓生活成為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首先,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生活,從視覺領略生活之美;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思考生活,用心靈品味生活之美。其次,指導學生從家庭生活、活動中攝取素材。
新課標生活寫作源泉積累素材走進自然活動新課標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但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學生作文常常千人一面,缺乏生活氣息、缺少動人真情。如何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使學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談真話,抒真情。最關鍵的就是把學生“引入”到生活當中。生活才是寫作的唯一源泉?!吧钏夭摹睌z取得好,寫作就“自有源頭活水來”,沒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難為無米之炊”。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談一點粗淺的做法:
一、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從自然中攝取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不應拘泥于課堂,局限于書本,而應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開放,讓生活成為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不同的季節(jié),大自然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開,生機盎然;夏天驕陽似火,熱浪逼人;秋天碩果累累,金黃一片;冬天寒風刺骨,冰天雪地。不同的時間,天氣也會瞬息萬變?;蚴乔缈杖f里,或是大雨傾盆,或是濃霧彌漫,或是大雪紛飛──作為教師必須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體驗,用心感悟生活之美,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熱情。我記得有一天早上,降了一場霧。清晨我便及時引導學生交流感受,并記錄下來。一位學生寫到:初冬的霧如一片純潔的輕紗,籠罩著美麗的校園。它飄渺不定,顯得格外神秘。在空中慢慢地散開,又不舍地聚攏來。若隱若現,像一幅彌漫的中國畫,迷迷茫茫?!拔摇弊哌M霧里,感到一絲透心涼意。一會兒長長的睫毛上掛滿了晶瑩剔透的“珍珠”。當眼睛緊閉時,那些“珍珠”便融為一體。再看天地間遨游的霧,變薄了,周圍的景物逐漸清晰。有趣極了!如此,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品味生活,他們就會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最真切的感受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既積累了素材,又提高了寫作水平。
二、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從社會中攝取素材
我們常感嘆學生的應試作文立意膚淺,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教師及學生家長大都不提倡學生過多關注社會生活,怕因此影響考試成績;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被囿于“兩點一線”的狹小天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書,以致孤陋寡聞,文思枯竭。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教師,應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作文田園。要鼓勵學生切實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邸币嗫矗嚎础缎侣劼?lián)播》《焦點訪談》《社會廣角》等電視節(jié)目,看《讀者》《視野》《思維與智慧》《意林》等優(yōu)秀雜志,領略人間百態(tài),提升思想高度。“耳”要勤聽:聽廣播節(jié)目,聽報告講座,聽課文朗讀帶,聽老師對時事的點評,聽民謠、諺語、笑話、聽相聲、快板、評書,聽商販巧舌如簧地推銷商品,聽導游娓娓動聽地講解名勝。作文與一個人的社會生活閱歷和文化底蘊密切相關,如此多看、勤聽,何愁寫起作文來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濤、風行水上?
三、讓學生品味家庭生活,從家庭中攝取素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成長的搖籃,蘊藏著豐富的素材寶藏。引導學生關心身邊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細膩的心去尋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養(yǎng)觀察的敏銳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對作文至關重要。鑒于現在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少,他們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呵護,更不懂得怎樣關心自己的父母。可以嘗試著讓學生走進家長的心靈:比如,學習了《散步》這篇文章,我就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的事,模仿這篇文章的寫法寫出來,并要求學生把自己寫的作文讀給爸爸媽媽聽。我想這次作文,是孩子和父母之間一次很好的交流和溝通。既達到了寫作的目的,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也可以布置一些靈活性的作業(yè),比如觀察一家人飯桌上的表現,用生動的語言記錄下來,要突出人物的特點等等,同樣可以引導學生融入家庭,主動尋找具有生活氣息的素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讓學生參與活動,從活動中攝取素材
教師要緊扣教材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活動,如小制作、放風箏、野炊、跳繩、拔河、田徑賽、球賽、故事演講會等等。教師指導學生活動應?!皳Q”?!靶隆?,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活動“情有獨鐘”。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喜歡的魅力在于不斷更新”吧!在活動中多觀察,教師一定要現場指導,先讓學生說觀察到的事物后,糾正觀察的不足及語言組織的不足,使學生及時、準確、生動地把觀察到的事物“翻譯”成語言,使他們養(yǎng)成仔細觀察、捕捉觀察素材、認真思考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積累素材的能力。
誠然,初中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遠不止上面幾種,只要我們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投身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語文教改的時代洪流中,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興趣就會更高,方法就會更多,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會更強。初中作文教學,就會走出自身的低谷,登上新的高度,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史桂香.生活處處有文章——例談如何指導學生提取寫作素材.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
[2]陳尚達.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學生主體性發(fā)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02).
[3]林華強.培養(yǎng)學生語文探究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02).
[4]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