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摘 要:人物圖錄主要匯輯歷史人物的畫像及照片,是一種珍貴的文獻(xiàn)資料,使用和參考價值較大。人物圖像從分類來看,有畫像、木刻畫像、石刻畫像、照片等,每一類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資料分布情況。文章對人物圖像的種類及其文獻(xiàn)資料情況做了介紹和揭示。
關(guān)鍵詞:人物圖像;文獻(xiàn)資料
圖錄是用繪畫、攝影等方式反映事物或人物形象的工具書,它能夠提供文字難以表述的文獻(xiàn)資料。人物圖像是其中的一個門類,主要匯輯歷史人物的畫像及照片。人物圖像不僅為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時作參考,也可為研究者提供最直觀的歷史資料,所以歷代人物圖像是一種珍貴的文獻(xiàn)。
一、古代人物圖像資源
(一)畫像
1.行樂圖
肖像畫的一種,或稱“家慶圖”。古人在生前請畫家所畫的生活寫照,用以懸掛自賞。主角一般被畫在園亭花木之中,詩酒琴棋羅列左右,妻子子孫繞膝嬉樂,人物多作正面、全身,也表現(xiàn)一些細(xì)節(jié),畫面生活氣息較濃。這類畫像都很寫實傳神,為像主本人所認(rèn)可喜愛,所以十分真實可信。繪畫的作者一般都是當(dāng)時的名家高手,像主一般又是名人,故為收藏家所珍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藏畫中往往都注意搜集這一類畫像。
中國各地的博物館所藏人物畫像,可以從《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起陸續(xù)出版)查閱到全國各博物館和其他收藏單位的人物畫像黑白圖版目錄。這部書收錄上溯兩晉,下至明清一千多年間的書畫作品20117件,概以原作照相制版,優(yōu)質(zhì)銅板紙印刷,圖文清晰,便于查閱。全套書共23冊,大體以地區(qū)分卷,每卷所收作品以收藏單位為單元,各單元內(nèi)的作品按歷史朝代編排,各朝代再以作者的生存年代為序。每卷末均附有相應(yīng)的書畫作品目錄,凡刊作品可根據(jù)編號在目錄中查閱與作品有關(guān)的資料。另有《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索引》,收錄1-23冊刊載的全部古代書畫家作品,并列有人名索引以備檢索。這是目前查閱我國(大陸地區(qū))各收藏單位畫像資料最全、最權(quán)威的工具書。
古代人物畫像大多是珍貴的古畫,故原作不易見到和利用,有些較著名的人物肖像畫已為一些畫冊圖集收錄,如《中國美術(shù)全集》(中國美術(shù)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等,1986年起出版),《中國繪畫全集》(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宮廷繪畫》(故宮博物院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這些畫冊就收錄了許多古代人物圖像。
還有專門編輯出版某一博物館所藏古代人物肖像的畫冊,如《中國歷代名畫集》(故宮博物院所藏,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9年版),《明清人物肖像畫選》(南京博物院供稿,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2年版)等。
2.畫像集
古代,有些畫家將某一時代、某一地域、或某一類別的著名人物繪成圖像,少則數(shù)人,多則數(shù)十百人,裝成卷軸或冊頁。大多由同一畫家繪成,規(guī)格和風(fēng)格都是一致的。
以某一時期、某一類別的著名人物繪制的圖像集冊影印出版的,有《清代學(xué)者像傳》,第一集由葉衍蘭(清)纂繪,商務(wù)印書館于1930年影印。葉氏積三余年之功,廣搜學(xué)者之像,用“寫真”手法摹繪,繪有顧炎武至魏源共一百六十九人的像,依生卒年先后編次,各像后附傳。其孫葉恭綽(清)繼承先祖遺志,又繼續(xù)收集,出版第二集,1953年影印,補(bǔ)收第一集未收之學(xué)者自錢謙益至李希圣共二百人(其中侯方域與第一集重復(fù)),有像無傳,按生卒年月先后為序。葉衍蘭、葉恭綽祖孫皆精于書畫,其底本來源是“取諸家傳神暨行樂圖繪,或遺集附刊及流傳攝影,皆確然有所據(jù)。”①所以二集先后問世即得到學(xué)術(shù)界的交口稱譽,極具文獻(xiàn)價值。以后將一、二集合并重版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本和上海書店2001年本。另,為某一事件的著名人物繪制的圖像集有《庚子辛亥忠烈像贊》,1934年坷羅版印本,所收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和1911年辛亥革命時為維護(hù)清朝統(tǒng)治而殉難的大臣將領(lǐng)的像。
(二)線刻畫像
線刻畫像分木刻畫像和石刻畫像兩大類。古代人物肖像畫主要收藏于宮廷和家庭。真正流通于社會,能對公眾起教化作用的圣賢名人畫像,有賴于雕版圖書和畫像拓片傳播。在祠廟、寺院、園林等公共場所陳列展示的人物圖像,以刻在碑石上最為普遍。線刻畫像都須按照畫像底本改畫成線條白描形式。木刻畫像是將白描粉本貼在木版上進(jìn)行雕刻。石刻畫像則照白描粉本用朱紅顏色臨繪到石上,再加刊刻。由于線刻畫像只能用白描表現(xiàn),沒有立體感,又要經(jīng)過翻摹鐫刻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會給傳真度打折扣,若繪工、刻工手藝不精,則失真程度就更大,因此線刻畫像比起畫像來,在肖形傳神方面要遜色許多,但是我國古代人物圖像大量是以木刻和石刻線畫的形式保存下來的。
1.木刻畫像
主要分布在明清至民國初年所刻印的個人詩文集、全集,年譜,家譜,以及歷代圣賢、地方名賢圖像集中。人物年代越久遠(yuǎn)的,其圖像的傳真程度就越小。
家譜凡清代民國間刻印者,前列祖宗畫像十分普遍。家譜(宗譜、族譜)中往往都有始祖或古代聲名顯赫者,以及勛貴重臣之像,以示門望清高,值得榮耀。許多家譜由于繪刻的工匠技藝拙劣,一些圖像線條簡率,刀法粗糙,神態(tài)木僵。另外家譜中的人像,有許多已無業(yè)績可考,大部分不是歷史人物,但是這些人像對家族和子孫可能值得追思紀(jì)念,對海內(nèi)外同胞認(rèn)祖歸宗,尋根溯源有著其他文字資料不可替代的價值。
查閱家譜人物圖像,可以利用《中華各姓祖先像傳集》(國家圖書館編,馬小林、鮑國強(qiáng)主編,民族出版社,1999年影?。?,全十冊,共收入一百八十多個姓氏,七百八十多種家譜,有七千五百余人的圖像及其贊語、傳記,絕大部分是木刻畫像,也有少數(shù)為畫像和照片。傳主按姓氏筆畫排列,每個家族首列族史文獻(xiàn),書后附有“傳主人名索引”,每種家譜前有書名、卷數(shù)、纂修者、版本及其族姓地望和修譜年代。這是一部收錄家譜中人物圖像與傳記最多的原始資料匯編。該像傳集所收限于國家圖書館入藏的家譜。歷代家譜存世者浩如煙海,凡有人物圖像的家譜海內(nèi)外還有許多。
明清兩代木版印刷的歷代圣賢、地方名賢圖像集較重要的有《歷代古人像贊》、《凌煙閣功臣圖》、《吳郡名賢圖傳贊》、《古圣賢像傳略》等。
2.石刻畫像
石刻畫像的數(shù)量要比木刻畫像少,但也有數(shù)百上千人像。都是宋元明清幾代所刻,集中的有《宣圣及七十二圣賢像并贊》、《五百名賢像贊》、《云間邦彥畫像》等,這些畫像都有拓本流傳。一些圖書館也注意收集石刻畫像拓片,作為金石資料的一個方面。明代以前的石刻畫像,因年代久,損壞較多,人像往往不清晰。
將石刻人物畫像拓本收集影印成冊的有《石畫歷代圣賢像》(上海凈緣社,1945年石印本)。初輯收歷代圣賢像一百六十九像,據(jù)拓本縮印而成。前有目錄,列畫像名稱,拓本尺寸,以及題贊、繪刻者、原石所在地等。另有所收圣賢小傳。續(xù)編又收三十二像。
較重要的參考工具書還有《北京圖書館藏畫像拓本匯編》(北京圖書館善本部金石組編,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版),全十冊,共收畫像二千一百余幅,自唐迄今,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歷史人物,收錄一千一百余幅,共有六冊;第二部分為佛、菩薩、羅漢、鬼神、諸天,收錄七百余幅,共三冊;第三部分為綜合類,收錄二百余幅,一冊,每幅畫像對拓本尺寸,真?zhèn)未尕詹厍闆r,刻制年代,繪制者及所在地等都有著錄。歷史人物部分將《宣圣及七十二圣賢像并贊》、《五百名賢像贊》、《云間邦彥畫像》等都收入內(nèi),我國古代存世的人物畫像(陰線刻)石刻或拓本,大致收羅盡凈了。
(三)圖像集
圖像集集合了各種圖像類型,包括畫像、木刻畫像、石刻畫像、照片等等,這類圖像集在人物圖像查找方面較為多元和綜合。
專門將歷代人物圖像集冊出版的,比較重要的有《中國歷代人物圖像索引》(瞿冠群、華人德主編,蘇州大學(xué)圖書館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索引收錄歷代人物4353人,其中婦女320人。自上古至清末,包括少量卒于民國以后而主要活動在清朝的人物,如康有為、嚴(yán)復(fù)、溥儀等。主要活動期屬民國的人物不收,如孫文、梁啟超等。同一人傳世的各種圖像盡量加以收錄。圖像類型多樣,包括畫像、木刻像、塑像、石刻像、刺繡以及近代照片等。古代人想象繪制或者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肖像畫,也收入作為參考。圖像按人物的年代先后順序排列。每一人物簡要介紹其生卒年、字號、籍貫、身份等。所收圖像,著錄其形態(tài)(全身還是半身)、類型(屬于畫像、木刻像、照片等),注明出處(書名、卷、冊、頁等)。同書名不同版本者也加以注明。該索引后附“引用書刊表”,引用載有人物圖像的圖書663種,按書名首字筆畫排列,列出書名、版本、收藏單位,畫像圖書另著錄編匯者。凡未注明收藏單位者,蘇州大學(xué)圖書館均有收藏。本書可與《中國歷代名人圖鑒》配合使用。凡該索引著錄的畫像有“○”者,表示《圖鑒》中收有彩色圖像;標(biāo)有“△”者,表示《圖鑒》中收有黑白圖像。
《中國歷代名人圖鑒》(上下冊,蘇州大學(xué)圖書館編著,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收錄人物圖像1165幅(1137人),自上古至清末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科學(xué)家等著名人物,其中黑白圖像1133幅,彩色圖像32幅。包括古人所作的畫像、木刻像、雕像以及近代照片等。按人物生卒年的先后順序排列。每一圖像下簡要說明其生卒年或時代、字號、籍貫、身份。
另有,《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集》(3冊,華人德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本書是從上古至清末歷史人物圖像中,選擇影響較大、形象較清晰、有一定代表性的3033幅,是目前古代人物圖像類工具書中收集人數(shù)最多的一部。
二、近代人物圖像資源
(一)中文資源
近代史中的人物,已經(jīng)有照片留存。晚清一些個人全集、詩文集、年譜,以及家譜等,肖像凡有照片者,多用照片以列于書前。有些較早的雜志長期刊登名人肖像,如《中華教育界》,上海中華書局1912年創(chuàng)刊,曾登載了許多近代教育界知名人物的照片?!肚帔Q》,上海青鶴雜志社1932年1月創(chuàng)刊,專登清代學(xué)者肖像,晚近的大多為照片。
較多搜集了近代史人物照片的圖冊有《辛亥革命大寫真》(上下卷,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jì)念館編,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1年版),這部大型圖集共有圖片三千八百幅,其中有大量辛亥革命時期仁人志士及前后與之有關(guān)人物的照片。還有《中國近代史參考圖錄》(中國歷史博物館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984年版),《中國近百年歷史圖集(1840-1978)》(《圖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增訂本)等圖冊,也收有許多近代歷史人物的照片。
專門收集人物肖像照片的書有《中國近現(xiàn)代名人圖鑒》(熊治祁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收鴉片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多年間約六百位歷史名人的照片?!吨袊鷮W(xué)人象傳初輯》(臺北大陸雜志社,1971年編輯出版),收近代學(xué)者像自魏源至陳世驟共一百六十人,大部分為照片,少數(shù)為畫像,每幅像皆注明收藏者或出處?!睹駠藞D鑒》(楊家駱編,民國26年,辭典館出版),出版了一、二冊,每冊前面是肖像,后面是小傳?!督袊逃宋锵駛鳌罚ǜ等胃揖?;王長純,楊仁,王麗整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本書主要介紹了張百熙、李善蘭、張之洞、曾國藩、張謇、王國維、梁啟超、丁文江等數(shù)十位教育家的生平情況。《晚清七百名人圖鑒》(閔杰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全書匯輯帝王后妃、文官武將、社會名流、黨人義士、在華洋人等各界名人及其眷屬在當(dāng)時的照片和小傳,本書為迄今所知規(guī)模最大的晚清人物照片編集。
(二)外文資源
除了中文工具書外,研究民國人物圖像的外文參考書也頗具價值。比較有名的有《Who's who in China》(《中國名人錄》)。二十世紀(jì)初,湯姆斯·勒(Thomas Franklin Fairfax Millard)來到中國,于1917年創(chuàng)辦了“密勒氏評論報”(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1918年,第一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由“密勒氏評論報”出版。之后的32年里,該書經(jīng)修訂并再版八次,圖文并荗,輯錄了千位中國政、財、商、學(xué)、軍各界名人照片和事略。此書是專供當(dāng)時外國人查閱的中國名人錄,除姓名外,全部用英文介紹。人名索引是用的韋氏拼音。此書是研究民國史的重量級外文參考書,也成為研究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人物的重要英文資料。
另外,日文參考書對于中國人物及人物圖像的研究可謂精深細(xì)刻,比如《最新支那要人傳》(東亜問題調(diào)查會編輯,朝日新聞社,1941年),是介紹當(dāng)時中國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國民黨、汪精衛(wèi)政權(quán)、蒙疆聯(lián)合自治政府等方面領(lǐng)導(dǎo)人、民主人士和社會知名人士的圖書。該書收有343位人物照片,該書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常用工具書之一,也是研究抗日戰(zhàn)爭的珍貴資料。除此,收有人物圖像的日文參考工具書還有《現(xiàn)代支那人名鑒》(外務(wù)省情報部編,東京:東亞同文會調(diào)查編輯部,1925年)。
以上是我國古代及近代人物圖像的大致文獻(xiàn)資料情況。各地、各時期和各種文獻(xiàn)中的人物圖像,隨著歷史的推移,還會層出不窮。在這一過程中,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搜集、挖掘、使用這些參考工具書,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史料。
注釋:
①1953年刊行的《清代學(xué)者像傳》第二集中葉恭綽所書《本書凡例》
參考文獻(xiàn):
[1]鄧宗榮編著. 中文工具書使用法[M].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88.12.
[2]葉恭綽. 例言. 清代學(xué)者像傳 第二集[M]. 自費影印,1953.
[3]華人德主編. 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集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東亞問題調(diào)查會. 最新支那要人傳[M].朝日新聞社.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