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用人,當然是希望賢能之人越多越好,那用什么辦法才能使賢能之人增多呢?墨子說:“賢能之人是國家的珍貴財富和社稷的輔佐之才,‘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家的賢能之士才能得到并逐漸增多?!本褪钦f,要想得到賢士并使之越來越多,必須做到使他們富有,使他們地位尊貴,使他們受到尊敬,使他們享有榮譽。
為什么要給優(yōu)秀人才以優(yōu)厚待遇?自古以來,這個問題要想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有兩種人最不理解:一種是那些自己沒能力,又不肯學習和吃苦,卻專在待遇上攀比別人,極力主張平均主義的人;另一種就是那些糊里糊涂,既無識人之明,又不懂人才重要的領導者。如果這種人只是一個小單位的領導,尚為害不大;如果君主如此,那國家就會走向衰弱了。
韓愈有一篇《馬說》,用千里馬比喻優(yōu)秀人才。養(yǎng)一匹千里馬與養(yǎng)一匹普通馬,成本是不一樣的,千里馬一次要吃很多糧食,如果讓它和普通馬一樣在馬槽里吃草料,它吃不飽,力不足,能力和優(yōu)勢就表現(xiàn)不出來。使用優(yōu)秀人才與使用千里馬的道理是一樣的。人們常說,“千軍易得,一帥難求”。如果讓一個優(yōu)秀將帥也同普通士兵一樣扛著槍,背著包,氣喘吁吁地急行軍,那他就沒有時間和精力運籌帷幄。如果一個君主這樣對待將帥,那他就不用勞師動眾地去打仗,干脆直接投降就行了。
大凡頭腦比較清醒的君主都懂得給賢才待遇從優(yōu)的道理,一般也是這樣做的。元世祖忽必烈是一個出身于少數(shù)民族、在馬背上鍛煉出來的君主,但他在崇儒尊賢、厚待人才方面一點兒也不遜色。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世祖提拔重用了阿魯渾薩理,并采用他的建議,建立集賢館來接待從各地招來的人才?!胺诧嬍彻ぃ嚪?,皆喜過望”,吃穿住行都超過這些人才來之前的想象。對于那些不太合格的人,也給以賞賜,送他們回家。這時有一個在宣徽院任職的官員,認為集賢館的供應太過豐厚了,就想搞點兒破壞,他將供應來京人才的物品飲食擺在內(nèi)殿前面,希望皇帝看到這些東西。元世祖看到后一下就明白了,大怒道:“你想讓我看見后減少它嗎?即使十倍于此來接待天下人才,我還怕他們不來呢,更何況要減少它,那樣誰還肯來呢?”
求賢是不是只要給他們高官厚祿就能解決問題了呢?古人的經(jīng)驗是不行。對賢士來說,還有比待遇優(yōu)厚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對他們要以禮相待,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看重他們的能力,珍視他們的成果。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月,朱元璋對管人事的吏部講:“天下之務非賢不治,求賢之道非禮不行。”這應該是對求賢之道的最佳概括。
求賢為什么還要待之以禮呢?你為我出力,我給你合適的待遇不就行了嗎?雇工這樣做或許可以,但求賢不行。孟子說:“對于一個人,如果只是養(yǎng)活他而不愛他,那就和養(yǎng)豬差不多;愛他而不恭敬他,就和畜養(yǎng)所喜歡的狗馬差不多。恭敬之心在送給貨幣禮物之前就應具備。徒有恭敬的形式,而沒有恭敬的實質(zhì),君子是不會被這種虛假的禮儀所留住的?!?/p>
敬賢禮賢,做君主的首先要從自身做起,不能在賢士面前端主子架子。春秋時的晉文公重耳在跟楚國交戰(zhàn),來到黃鳳之陵時,鞋帶開了,于是彎下腰來親自系上。左右的人問晉文公:“不可以讓別人給你系上嗎?”晉文公說:“我聽說,上等的國君,同他在一起的人都是他所敬畏的人;中等的國君,同他在一起的都是他所喜歡的好友;下等的國君,同他在一起的都是他可以任意支使侮辱的人。我雖然是個不怎么樣的國君,但原來跟隨先君的人還都在,所以我不能那樣做?!毕裣敌瑤?、系衣扣這類事,自己能做的堅持自己做,而不勞煩、支使下屬人員,看起來是很小的事情,但卻能反映一個領導者的素養(yǎng)。(摘自《中國古代用人思想》侯建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