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
《周莊》:自然的知音
《周莊》系吳冠中1997年所作油畫。先生是江蘇宜興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景物風情并不陌生,但1985年與夫人朱碧琴初到周莊時仍然難掩激動,認為黃山集中國山水之美,而周莊集中國水鄉(xiāng)之美。
該畫以淺灰色調(diào)繪周莊民居,是在河道轉(zhuǎn)彎處的寫生。無論油畫國畫,吳冠中的畫都有某種裝飾感。他致力于“油畫民族化”,畫面有著中西結(jié)合的韻味,既有國畫的線條揮寫,也有西畫的色塊組合。該畫無明顯光感,看不出水鄉(xiāng)的晝夜晨昏,更像是以點線面、黑白灰組織的簡版色彩構成,非中非西,亦中亦西。該畫不能完全視作他擅長的抒寫性寫生,白墻黛瓦依舊在,但多了抽象意味。
吳冠中反對墨守成規(guī)、千人一面的傳統(tǒng)因循,大量寫生以其特有的裝飾化的點線面,以及高亮度、低純度的簡潔色彩對比,使其畫作脫俗于傳統(tǒng)程式化圖式,而且有很強的視覺識別性。在改革開放的寬松文藝環(huán)境中,他首倡“形式美”而且身體力行,聲譽漸隆。晚年的他,可能對其駕輕就熟的吳式寫生法有所警惕,創(chuàng)作越來越簡而逐漸走向裝飾與構成,但又不是風格派與極簡藝術那樣的抽象。這種創(chuàng)作式寫生很有個性,能夠第一眼就抓住人,但與之伴隨的缺點則是不耐看,有些作品為把某些物象提純?yōu)辄c線面,故而生活的真實性有所減損。顯然,讓個性極強的吳先生照片式寫生,這幾無可能。
因此,吳冠中帶著其“形式美”標準去尋覓山川、審看自然,作品之景當然就成了有著意象之美的人化自然,畫家賦予了它們各顯其美的性情,吳先生也因此成了山川自然的“知音”,也是麗江、張家界的“發(fā)現(xiàn)者”。該畫明麗而輕盈、整一而抒情,白墻上的黑色門窗,既有生活真實,更有著畫面所需,可看作是點在房屋輪廓線與屋頂墻面的巧妙夾雜。
《桃源圖》:一生的尋覓
該畫高2.09米、寬近1米,有高山、巖洞、村舍、桃花、漁船等物象,以潑彩潑墨法為之,當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文中捕魚為業(yè)的武陵人誤入桃花源的山水意境。
張大千早年師法古人,曾臨仿四僧、老蓮再廣涉明清大家,后追宋元,再后上溯隋唐到敦煌面壁三年,遂奠定其宗教、宮廷、文人、民間四大畫類工寫兼?zhèn)涞膫鹘y(tǒng)功力。其深厚的傳統(tǒng)積累加之游學東瀛、在歐洲會見畢加索而具有的開闊眼光,使其融世界繪畫之長、創(chuàng)潑墨潑彩之法成為可能。他與傅抱石是新中國成立后開山水畫新風的杰出代表。
從技法上看,張大千對潑墨潑彩技法掌握非常嫻熟。該畫先大致勾勒中部的山石樹木及下部數(shù)叢桃花,然后自上而向下由濃到淡大幅潑墨,稍干后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潑灑堆疊,力求色墨相融。下方的桃花則以胭脂等色潑灑,干后點染白花,與深色樹干、紅色花簇形成黑白灰層次。然后在上方大塊深色的虛空處勾畫屋宇,下部空白處畫漁船點景,有漁人忽逢桃花林,甚異之“欲窮其林”之意。最后在右下黃金分割處長題并鈐印。
全畫設色古雅、色墨交融、虛實相生,意境悠遠。上部沉著的潑墨潑彩山石樹木,與下部粉嫩嫣紅的桃花形成強烈對比,加之溪邊漁翁、山后村舍,似是桃源之境。該畫構圖取郭熙“自山前而窺山后”的“深遠”法,而境界似是韓拙“幽遠”法之注腳:“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p>
大千先生一生游歷大千世界,藝術及人生皆在尋覓世外桃源,而桃源安在?